核心提示:
背景:据近期海外权威机构预测,到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接近10亿辆,而到2015年这一数字还将增加20%,将超过12亿辆。笔者臆想,如果将其这 12亿辆汽车首尾相连接,恐怕能绕地球几圈吧。自2006年起,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新车消费市场。2030年将超过美国,位列第一。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有着巨大需求,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世界上最快速发展的态势。另据悉,截止到今年9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68亿辆,与2007年底相比,增加826万辆,增长5.2%。 2015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以上。到2030年,中国的乘用车总量接近3亿辆,约占当时世界汽车总量的30%以上。
根据预测,2010年,中国国内石油需求将达到3.8亿吨,届时,国内有能力自产2亿吨,替代1000万吨,进口1.7亿吨;2020年,国内需求将达到5亿吨以上,自产约2.5亿吨左右,替代3000余万吨,进口2亿多吨。如果中国的汽车业以当前12%的年均增长率发展,如此庞大的汽车数量将对能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中国在2030年将需要进口近10亿吨石油来提供汽车燃油。我国虽然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使用国,但是却是全球第二大石油耗国。按传统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发展下去,不可持续中国这个泱泱汽车大国的兴起。
地球上能源是有限的,尤其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石油成为全球性战略物资。能源紧缺是全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而紧迫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性战略问题,关系到全球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曾有一些专家曾经估计,全球能源矿产资源仅够支撑不到100年;而我国的石油只能支持国内消耗30年,煤炭最多能支撑 100年。目前,在我国每年有85%的汽油和20%的柴油被汽车烧掉,汽车无疑成为了能源消耗大户,能源紧张与汽车行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中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追上美国,中国的道路上就会奔跑着6亿多辆小汽车,这一数字将超过世界其它国家小汽车数量的总和,对能源的需求将不言而喻,中国必将成为第一大油耗和石油进口国。
从我国油耗总量来看,继美国之后,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原油消费年均增长率为6%以上,与国际通行的石油消费强度比较,我国石油消费强度为0.19,大体相当于日本的4倍,欧洲的3倍,美国的2倍;从我国单车油耗量来看,我国平均单车所耗油的实际值约2.5吨,比美国高10-25%,比日本高1倍以上。中国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石油资源已经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起来,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国家关注的重点,并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
实现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如果中国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包括电动汽车、压缩天然气汽车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内燃机技术,到2030年,中国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可能降低45%。如果电动汽车在2030年占中国全部乘用车的30%,届时中国将节省其石油总需求量的10%。如果到2030年电动汽车能实现30%的市场占有率,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以上。
#p#日前,麦肯锡公司用了8个多月时间研究北美、欧洲、中国和印度的乘用车市场后,在其研究报告《中国蓄势待发:电动汽车的机遇》认为: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国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但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家处于相同起跑线,中国有成本和市场优势,有潜力和有可能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取得领先地位。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中国的汽车行业、政府部门和消费者都具备了迎接电动汽车的条件。在中国发展电动汽车,可以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世界电动汽车产业市场前景前瞻
据相关资料显示(以下均摘编有关电子及纸质资料):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汽车技术正经历着燃料多元化、动力电气化等重大技术变革。具有高效节能、低排放或零排放优势的电动汽车重新获得了生机,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是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发展的主攻方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开发电动汽车。
尽管传统的内燃机汽车仍在当今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但发展清洁无污染的电动汽车已是大势所趋,也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及企业都在加大电动车辆的研制与开发力度,燃料电动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大汽车公司21世纪初激烈竞争的焦点,动力技术革命将彻底改变2l世纪汽车业的面貌,这一改变就是在近几年出现的燃料电动汽车。美国的通用福特公司日本的丰田、日产及本田公司,欧洲的奔驰、雪铁龙公司都在电动汽车的研制与开发上显示了很强的实力。眼下,电动汽车正迅速从研制试验阶段走向商品生产及应用阶段,但纯电动汽车由于受到电池续航能力、充电时间的困扰,目前还没有一款非常完善的产品推向市场。
现代电动汽车一般可分为三类:纯电动汽车(PEV)、混合动力汽车(H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但是近几年在传统混合动力汽车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一种外接充电式(Plug-In)混合动力汽车,简称PHEV。目前在全世界,电动汽车一直是各大汽车集团花费巨资研发的新兴领域。本田公司自80年代起就开始了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1996年终于推出了本田的EV车“PLUS”。该车使用的是高能镍氢蓄电池,充电一次可行驶210-35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130公里,1997年“PLUS”成功地出租到了美国。
丰田推出了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在节能与续航能力之间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目前“普锐斯”全球销量已经突破了50万台,并预计在 2012年之前突破100万台。日本的其它汽车厂商也有混合动力车型在市场上销售,如混合动力版本田思域等,也取得了相当好的销售业绩。不过,混合动力是过渡产品,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电动汽车是目前公认的发展方向。
富士和日本电气公司合作开发的“R1e”使用了新型锂电池,这种电池用专用充电器5分钟内可充电90%。使用这种电池,“R1e”连续运行距离达到 120公里。“R1e”的新型电池不仅充电时间缩短、电池重量减少一半以下,而且由于电池中加入了锰,电池寿命也大为延长。富士计划2010年把 “R1e”正式推入市场。三菱推出了蓝瑟EvolutionMIEV(轮内马达测试车),以名闻遐迩的蓝瑟EvolutionⅨ为车体,内部安装了锂电池以驱动安装在四轮轮圈内的电动马达,提供车辆移动的动力。
此外,在国外已有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采用性能先进的电动轮(又称轮毂电机),它用电机(多为永磁无刷式)直接驱动车轮,因此无传统汽车的变速箱、传动轴、驱动桥等复杂的机械传动部件,汽车结构大大简化。近几年,美、英、法、德等国纷纷将电动轮技术应用于军用越野车和轻型坦克上,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例如美海军陆战队在“悍马”基础上研制出串联式“影子”新型混合动力越野车,采用了电动轮技术。这一重要发展趋势,已引起世界主要汽车厂商的高度关注与跟进研发。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以及大气污染、全球气温上升的危害加剧,各国政府及汽车企业普遍认识到节能和减排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展电动汽车将是解决这二个技术难点的最佳途径。电动汽车由于具有环保特性,因此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各国在电动汽车上的研发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彼此间的差距不是很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以下有此摘编有关电子及纸质资料):我国虽然在传统汽车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近二三十年,失去了追赶的机会,但在电动汽车领域,我国与国外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差距相对较小,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并有机会在该领域获得重要席位。这也为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更重要的是我国还有后发优势。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的研发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一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推出了电动汽车样车。
从中国的能源资源和环境条件,也要求中国未来的汽车工业必须探求新的思路。我国“八五”以来电动汽车被正式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对电动汽车的投入显著增加。我国的汽车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200多家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研发电动汽车,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九五”期间,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开发电动汽车项目也列入了国家“十五”与“十一五”期间,电动汽车被列入“863”计划12个重大专项之一,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1998年新组建了电动汽车车辆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科技部又于2001年启动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使我国电动汽车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与国外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目前,我国在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的自主研发中不断取得突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车用电池的攻关上已经取得了群体性突破,使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初步构建起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通过开发自己的电动汽车,申请专利,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保护自己的汽车工业,并有望为中国汽车工业开拓新的增长点,展示了电动汽车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我国在电动汽车的商业化运作上,无论从产品技术还是从市场开发方面,都还面临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动汽车的成本要比同等级汽油版的车型要高出许多,这是其一直迟迟不能批量生产的主要原因,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加快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出台对节能、环保汽车的税费减免和补贴措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提供便利条件等。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