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消费的“收缩”与“扩张”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将美国“三大”等跨国汽车巨头拖入泥淖之中,中国汽车工业也或多或少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2009年汽车工业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会出现“收缩”,汽车业期盼的1000万辆产销目标,2009年可能依然难以实现。中国汽车业在连续数年高速增长之后,很可能进入一个调整和缓冲期。
不过,即便是总量增幅下降,一些细分市场还是有增长机会。例如,发动机排量1.0~1.6L的经济型轿车市场增长仍将继续;今年SUV市场有较大幅度增长,明年这种势头很可能会延续下去,尤其是小型柴油版SUV会受到县镇用户欢迎。在商用车领域,重型货车、轻型货车和微卡仍将增长,中型货车的份额会平稳回落。载货车市场“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日显明朗。大型客车继续增长,其他类客车会略有下滑。随着“公交优先”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公交客车明年的需求比公路客车更为稳定,公交车市场将成为客车企业必争之地。
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汽车需求量基本趋于稳定,今后二三级市场将成新的增长点,汽车企业渠道下移成为必然趋势。但在向县镇一级市场铺设经销网点的同时,企业对经销网络的监控难度将加大。如何避免出现摊子过大、服务质量下降等弊端,在拓展渠道的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品牌美誉度,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收缩”与“扩张”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明年我国汽车市场可能发生结构性变化。
二、汽车生产的“保”与“压”
2009年,是汽车市场的一道坎,汽车消费结构可能出现较大调整。为了顺应市场消费结构变化,汽车企业在生产安排上会有保有压,而不是一味地全面停顿、全面削减。
因此,符合市场消费发展方向的产品,不仅不会削减,还会迎来新的机遇。同样,符合政策导向、符合更加严格的法规标准要求、能满足消费者更大需求的产品,不仅是汽车生产厂家力保的,而且是要扩大生产规模的。不仅国内需求量大的要保,附加值高、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也是企业明年发展的重点。
与之相反,一些高排放、高油耗的产品,既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导向,也日渐不受市场欢迎。这部分产品将在汽车企业生产清单中不断压缩比重。
在汽车生产“保”与“压”之间,我国汽车工业产品结构有望获得优化。
三、自主品牌的“发展”与“生存”
有没有自主品牌产品,自主品牌产品阵容是否强大,决定了中国汽车在世界汽车之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坚定不移地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符合国家利益、行业利益,这一点不容质疑。
在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产品中,商用车发展历史比较长,乘用车的影响力、竞争力都较弱。近10年来,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逐渐得到市场认可,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成绩值得肯定,问题不容规避。事实上,一些自主品牌汽车在市场上长期不被认可,销售逐渐萎缩,被市场淘汰的速度在加快。
今年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比较艰难的一年。一些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出现了销量下滑较快,财务状况恶化的问题,企业面临出局的危险。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2009年,自主品牌不能只谈“发展”不谈“生存”了。
对那些本来产品线短、产量规模效益差、品牌影响力小的企业来说,2009年可能真的遇到生死考验了。长安集团董事长徐留平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将竭尽全力将自主品牌轿车坚持搞下去。但目前自主品牌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生存下去,其次才是发展问题。”
商用车市场也不例外,一些长期经营不正常、产销长期为零或基本为零的企业,在2009年同样面临生死考验。
2009年,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将经历一场“大考”。
四、合资企业的“进攻”与“防守”
自从1984年,整车领域的合资合作快速发展以来,世界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一直都以“进攻”为主。投资是进攻,引进技术、引进产品是进攻,对渠道的争夺也是进攻。
然而,当绝大多数跨国汽车巨头都已进入中国市场并设立合资企业,投资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一批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不得不在“进攻”的同时开始“防守”。
举个例子,今年上海通用由连续数年的销量排名第一下滑至第三位,明年要想维持现有市场占有率甚至收复“失地”,就要看其攻防措施是否得当了。而神龙汽车、北京现代等企业也面临同样的难题要破解。
2009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或许是跨国公司全面体验竞争压力的开端。
五、汽车产品的“成本”与“质量”
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让奶粉行业经历了一次彻底洗礼,也给中国汽车业极大震动和警醒。汽车企业老总们惊呼:应警惕“奶粉门”悲剧在汽车业重演。
如果说在高速增长的市场里,企业还有“学习”机会的话。那么,在消费者逐渐成熟、国家产品管理法规不断完善,尤其是市场消费受到整个经济影响出现下滑的时期,质量与数量、质量与成本的辩证关系,会直接考验每一个企业的每一个产品。市场份额扩大、客户满意度提高的重要性,已经渐渐超过单纯的销售数字爬升。
如果说,前些年国内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让位于制造数量、高质量让位于低成本的做法,还有客观市场基础,那么,今后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将越来越行不通。明年,汽车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会增大,控制成本成为必要工作。如何在降成本的同时保证、甚至提高产品质量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
在这样的残酷考验下,明年或许能够诞生更多的“三低三高”(低价、低油耗、低排放;高质量、高性能、高性价比)车型。
六、宏观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关键年。
汽车产业的命运,与宏观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十七大“三农政策”的持续推进,中央拉动内需各项重大政策的出台,给全国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中国汽车企业也都看到了这样的机遇。
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巨大机遇对企业的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各环节的反应能力、执行能力、控制成本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挑战。因此说,2009年对于各个汽车厂商来说是大有可为的,关键在于如何提升竞争力。
在12月19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明年将着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可以预见,明年汽车企业在自主创新、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将获得政府更大力度的扶持。但如何顺利实现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给企业管理者出了一道难题。
可以说,我国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明年是关键的一年。同样,中国汽车工业由“大”转“强”,明年是一个契机,也是一次重大挑战。
七、零部件行业的“分散”与“集中”
2009年,因国内、国际环境巨变带来的汽车工业结构调整,对供应链中的零部件行业也是一个巨大挑战。调整分散与集中的关系,将成为明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来看,产业集中度相当低,众多企业分散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内的低附加值产品区域。这与我国地域辽阔、地方保护主义长期存在和汽车工业发展现状有关系。
客观说,这种过于分散的局面还将维持较长时间。但从发展趋势上看,模块化、专业化是汽车零部件未来发展的必然。顺应这一趋势,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的整合、兼并重组一直在进行。明年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很可能加速行业集约化发展。优胜劣汰,一批实力弱小、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竞争力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安过冬后,很可能乘胜追击,在国内外兼并或收购其他企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明年在汽车零部件业扭转散、乱局面,提高产业集中度方面,政策这一无形之手的作用会加大。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在其明年工作要求中已经明确表达了这样的思路。
八、汽车出口的“退”与“进”
我国汽车出口刚刚迈开大步不久就遇到了困难。2009年,国际汽车消费市场在金融危机蔓延下很可能出现大幅下滑,我国无论整车还是零部件出口都将受到冲击。企业需要在“进”和“退”之间找到平衡点。
按照以往惯例,经济危机来临,发达国家往往会不约而同地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从别国进口商品。反倾销、货币政策变化等也是不容忽视的拦路虎。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今年执行更为严格的认证标准、提高二手车关税后,俄罗斯又出台新政策,从2009年1月至9月,临时提高汽车进口关税。外国新车以及3年以下的旧车进口税调整为30%(原关税为25%),3~5年的旧车进口税调整为35%。这一政策势必对中国汽车对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形势的变化,迫使企业作出调整。正确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出口目的国结构以及统筹出口策略,理性开拓新兴市场并适时后退一步、合理规避出口风险,成为攻克难关、破解出口难题的重要前提。
九、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中,明年将是关键的一年、标志性的一年。
研发新能源汽车,现已成为各家汽车企业的必修课。据工信部数据,目前我国已有27家企业发布了超过76种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轿车、客车。一批企业也宣布明年将有新能源车型上市,并实现批量生产。
与此同时,在政府积极推动下,明年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作,将在全国各大中心城市步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混合动力汽车离产业化又近了一步。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化,还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障碍。如果电池技术未能取得突破性进步,不能突破成本过高、使用寿命短和续驶里程不长三大关隘,新能源汽车就无法真正进入家庭。而电机生产一致性差、控制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也将成为产业化的绊脚石。
技术优先,还是市场优先?这一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或许我们可以在此找到一个平衡点。因为对于企业来说,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战略模块。我们完全可以在示范运行和推广应用中检验技术、完善产品;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成果,开展更大规模的应用。
2009年,“开发”与“应用”这两个模块的重要性将同时凸显出来。
十、汽车行业管理的“扶持”与“管控”
“扶持”与“管控”,在政府管理中常常是一对双生儿。
可以预见,明年政府对汽车行业的扶持力度还将加大,扶持政策还会增多。可我们也应该看到,扶持本身就是有选择的引导。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各项政策,必然是对节能、环保、安全产品的鼓励和扶持,对科学发展方式的鼓励和扶持。而对于那些产品落后、资源消耗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产和消费,政府仍然是严格管理和控制的。譬如说,燃油税、增值税和消费税改革,对汽车行业而言,都是朝着有利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的。
政府因素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往往表现为外部因素。如何利用好政策,顺势而为,这是企业需要做的。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