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问题气囊的噩梦还在继续。5月14日,质检总局发布召回公告称,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决定自6月12日起,召回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3月31日生产的威驰、花冠汽车,共计30.27万辆。迄今为止,由高田引发的召回车辆达到了3050万辆,刷新了截至目前最大规模的汽车召回纪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土安全气囊企业正快速崛起。国内以万得集团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简称“锦州锦恒”)、上海东方久乐汽车安全气囊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模仿者和跟随者,而正在成为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正向开发能力的企业。4月29日,由锦州锦恒推动的国内首例采用完整人体样本进行的臀部静态气囊点爆试验成功足以说明这一点,这是我国安全气囊企业走正向研发之路的新标志。
国内安全气囊市场风起云涌,自主品牌企业正与外资企业进行一场“逆势生长”的持久战。
■市场容量在增长
“产业政策影响汽车企业的产量和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更严格的安全法规及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重视则影响汽车制造商在安全气囊配置率方面的选择策略,从而影响到对安全气囊的需求。”锦州锦恒汽车技术总监刘崇庆表示,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安全气囊装车率的提升。“安全气囊的装车率整体得到提升,甚至现在一些自主品牌的微车、面包车等也都配置了安全气囊。”丰田合成(上海)管理有限公司管理部副部长朱海峰告诉记者。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每辆车上配置安全气囊的个数也在增加。2007年以前,汽车配装单气囊系统较多;2007年之后逐渐发展为双气囊系统;2009年之后,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大大提高,逐渐出现了侧面气囊系统。“虽然不同车型配置的安全气囊个数有所不同,但安全气囊整体的市场容量在持续增加。”朱海峰说。
■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量变引发质变。
2007年是安全气囊行业发展的分水岭。“2007年之前,整车厂安全气囊供应商名单上出现的是奥托立夫、丰田合成、天合等跨国公司,他们几乎占据95%以上的市场配套份额。”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自主品牌安全气囊企业总经理告诉记者,2007年以后,自主品牌气囊企业逐渐发展起来。
据了解,锦州锦恒目前在国内市场份额已达到20%~30%。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总经理表示,自主气囊企业能够占据10%的份额已实属不易,达到20%~30%是非常好的。单从安全气囊技术上来讲,外资企业仍是气囊先进技术的引领者,但刘崇庆告诉记者,伴随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安全气囊技术与装配率的提升,自主品牌安全气囊企业正努力赶超外资气囊企业。
再看高田气囊事件,一些外资品牌一味逐利而忽视了安全气囊的“安全”使命。“高田问题气囊说明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所做的试验验证不够,导致产品的容差性较差。”刘崇庆告诉记者,被动安全产品的企业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关注真实事件上,因为产品是要降低真实事件当中的事故伤亡。许多企业做产品开发与法规验证都是用测试假人,但真正使用这些产品的是有血有肉的消费者。
■与外资竞争需自主整车支持
虽然市场容量和市场份额都有所增长,但从比例上看,外资气囊企业仍占据半壁江山。可见,我国汽车安全气囊市场需求容量的快速增长并没有改变外资品牌占据绝对配套优势的局面。从对业内人士的采访来看,自主安全气囊企业虽然也在逐渐进入合资品牌配套体系,但还是需要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多多支持。由于受到成本限制,自主品牌中低端经济型轿车安全气囊的标配数量不多,而售价20万元以上的自主品牌车型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优势,同等价位消费者多会选择合资品牌。加上近几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多方面因素限制了自主气囊企业与外资企业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高田问题气囊对自主气囊企业来说既是一种反思也是一种机会。要重新审视产品质量控制与技术开发工作,一味崇洋媚外并不可取,整车厂也要重新审视供应链的管理。在这场与外资的竞争中,无形为自主气囊企业创造了与整车企业合作的机会。
“我们希望获得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更大力度的支持。”一家自主安全气囊企业负责人说,提高气囊的整体产量与装配率,不仅能够提升产品一致性,也可以更好的降低成本。扩展到整个汽车工业也是一样的,一身名牌洋货,并不能代表中国汽车品牌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