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发现,在已发布2018年度业绩预告的14家上市车企中,竟有多达9家车企的净利润出现两位数的下跌,其中江淮汽车和安凯客车跌幅甚至高达三位数,可谓“惨不忍睹”。
然而车市整体虽寒,亦不乏“热土”。这块“热土”就是自动驾驶。据相关分析数据显示,在2018年整体经济下行和资本市场遇冷的压力下,去年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热度并未下降,反而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相关零部件和方案供应商的融资总额,相较于2017年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繁荣景象与整体车市的低迷截然相反。
进入2019年,资本对自动驾驶的狂热追逐仍在继续。仅仅前两个月,就有多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宣布获得了巨额融资,总额逾20亿美元,再度展现了自动驾驶超强的“吸金”能力。
自动驾驶疯狂“吸金”
具体来看,对于年初获得融资的几家初创公司,大家的融资目标都很一致:用于推动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商业化落地。其中,又以硅谷无人驾驶物流车技术公司Nuro表现最为亮眼。
北京时间2月11日晚,Nuro宣布完成来自软银愿景基金的9.4亿美元融资,以用于扩展物流配送服务区域,增加合作伙伴,扩展车队,完善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招募人才。据悉,Nuro的此次融资不仅创下了今年以来自动驾驶领域最高单笔融资记录,就是在去年所有自动驾驶领域单笔投融资案例中,金额排名也比较靠前,仅次于软银和本田对Cruise的投资。
紧随其后的是AI芯片公司地平线和美国自动驾驶全栈供应商Aurora,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分别完成了近6亿美元和5.3亿美元的B轮融资。其中地平线,在此轮融资之后,整体估值达到了3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AI芯片公司。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介绍称,本次融资引入的重要战略伙伴和资源将进一步加速地平线的研发和商业化步伐,积极参与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能机器人等重要领域的进程。
而Aurora在此轮融资后,估值也冲高到了25亿美元,虽略低于地平线,同样是自动驾驶市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该公司作为全球自动驾驶领域少有的全栈供应商,主要是通过与车企共同设计和研发传感器、融合技术、软件以及部署自动驾驶车辆需要的数据服务,来推进自动驾驶的落地。目前,其已经与现代、大众、拜腾等多家车企达成了合作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个测试。
此外,自动驾驶卡车技术公司图森未来、系统供应商文远知行和飞步科技在年初也都取得了不错的融资表现,分别完成了9500万美元的D轮融资、数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及数千万美元Pre-A轮融资,以用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无人车的商业化落地,为下一阶段的规模化运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自动驾驶现在真的到了该谈商业化量产的时候。
谁能先量产就投谁
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配套政策、设施等的日趋完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自动驾驶就正式步入了量产冲刺阶段,不仅先后有百度、Waymo等科技公司开始了自动驾驶试运营,更有一大批车企表示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正式规模化量产L3自动驾驶汽车,助力自动驾驶技术的真正普及。
但对于初创公司来说,由于很多都是近两年才成立的,在自动驾驶真正规模化量产之前,对于这项技术相当于纯投入,几乎没有回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如何持续获得资金支撑巨额研发及开展产品的商业化落地?答案只有融资。
只不过目前来看,随着资本寒冬、自动驾驶泡沫言论甚嚣尘上,资本市场的眼光越来越挑剔,只有那些综合实力排名比较靠前的头部企业,更有可能获得资本的青睐。这也是为什么尽管2018年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总额较上一年有了明显的增长,而获投企业数量并没有增长的原因,因为资本都流向了前面几个相对较活跃的创业公司,特别是那些量产能力较强、商业化落地前景好的初创公司。
比如Nuro,主要聚焦于无人驾驶配送,该公司目前已经联手全球最大的生鲜连锁超市Kroger,使用Nuro的L4级无人配送车来提供送货服务,并与与食品零售商Fry’s Food达成合作,面向公众开启杂货的无人配送服务。与此同时,Nuro还将其自动驾驶技术,授权给了自动驾驶卡车公司IKE,帮助后者打造无人卡车……而综合自动驾驶量产所必须的各方条件考虑,无人驾驶物流由于场景简单、运营风险相对较小,恰恰是有望最早实现落地,让投资者的投入尽快获得相应的回报的自动驾驶商业模式之一。所以比较之下,此类技术公司更容易获得投资。
像图森未来,以及以无人驾驶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出行公司文远知行的获投,亦是同理。还有去年备受资本市场看好的低速无人驾驶公司“智行者”、商用车智慧服务平台狮桥集团、运用智能驾驶技术打造智慧物流产品的主线科技等,很大程度上都是“赢”在商业模式上。
“因为不管资本方如何投钱、初创公司如何烧钱,最后大家都必须找到一个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业务才能维持下去,才能长久。” 法雷奥中国区CTO顾剑民表示。毕竟投资不是做公益,且投资者的耐心总是有限的,谁能先量产就投谁,其实更符合他们一贯的行事作风。
“从这一点上来讲,其实不管是整车厂还是自动驾驶产业链上的其他任何一员,只有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且这项技术是无法被其他企业所替代的,同时商业模式灵活,能够适应行业的各种变化,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增值点,才可以生存下去,并活的很好。”
所以可以看到,在去年除了上述商业化前景较好的方案公司,还有宽凳科技、Wayz.ai、Carmera等自动驾驶高精地图创业公司,禾赛科技、速腾聚创、Luminar等激光雷达企业,在融资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为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到了L4级自动驾驶,高精地图、激光雷达就成了必不可缺的技术,更别说到了L5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地图不仅是必须的,还必须是实时自动更新。基于这一趋势,初创公司们只有真正手握这些技术,并且率先量产,才能为他们争得更多资本市场的青睐,最终反映到企业本身,就是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生”的可能。
“另外,在当前的自动驾驶行业大环境下,芯片公司依然值得投。”广汽研究院智驾技术部负责人郭继舜认为。这一点在2018年其实也得到了很好的证实。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18年自动驾驶各细分领域融资总额的角度看,以AI芯片企业融资额最高,达90.68亿。而在今年初的几起“天价”融资案例中,排名第二的地平线同属芯片领域,充分显示了该项技术可观的发展前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指出,自2017年以来,自动驾驶出现了融资热潮,2018年虽逐渐恢复平态,但初创公司依旧普遍存在估值偏高、缺乏业绩支撑的特点,绝大多数初创公司距离OEM较远。为此,很多企业开始采取主动探索的合作模式,为现有估值寻求符合逻辑的支撑体系。“因为越早接触OEM,这些初创公司的商业模式就能够越早的得到行业生态的验证。”
基于这一点,该分析师认为,长远来看资本市场对初创公司的投资应该回归产业发展的价值本身,而不是利用资金单纯进行商业模式的试水。至于在资本的背书下,这些头部企业未来究竟会交出怎样的答卷,大家拭目以待吧!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