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近日在北美宣布雪佛兰Volt降价5000美元。从表面看,这是企业为了削弱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追逐预期中的产销规模。但其实质却另有滋味——电动车带来的用户收益并不明显,消费者不愿为“降排放、减能耗”的技术而支付溢价。由此可以推论,新能源车并不需要货币补贴。
货币补贴会改变电动车的用户人群,使产品口碑下降。
货币补贴将使新能源车的实际成交价格下降,吸引更多的人选择购买。但大多数买家或许并非现阶段新能源车的目标用户,导致购买行为的原因是“较低的价格”。正如在公交大巴上装精油薰灯、请遛鸟的大爷购买乔丹篮球鞋……“正确的商品”被卖给“错误的人”,不仅难以期待较高的用户评价,而且会使用户体验、产品口碑双降,甚至成为新能源车未来发展的障碍。
货币补贴会显示错误的用户需求,使企业无度扩张。
请设想需求曲线的变化。实际成交价格下降导致对新能源车的需求增加,当供给受限时就出现了短缺——一方面是授权销售店开始加价售车,用户满意度下降;一方面是企业误读市场信号开始扩张生产线、增加零部件订货、招募更多员工、更多人提出建店申请……空调、平板电视等五类家电曾经享受节能补贴,市场需求一度旺盛。当节能补贴不再,生产的惯性、消费的惯性却无法立刻消除,家电企业只能自掏腰包继续“补贴”,昔日的赢利一朝消逝。
货币补贴会预支社会资源,正常投资恐捉襟见肘。
当新能源车被购买使用,政府还要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埋单。既然无法要求新能源车用户集中居住,充电设备的安装只能“定制”安装;此外,停车场要为“新用户”的到来而配备消防,老小区要为“新用户”的充电而扩容,供电网络要为“新用户”的波峰而升级……即使用户愿意支付物料、工时等显性成本,但人力、物料、资本的机会成本显然无法入账,正常的社会发展投资反而会“无米下锅”。移动电话的推广不曾享受货币补贴,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社交、阅读、购物的随身终端;腾讯、新浪的发展不曾享受货币补贴,微信、微博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鼓励新能源车发展,与其拔苗助长,不如因势利导。
无论是考量投入还是评价产出,货币补贴的“推”动均不如用户需求的“拉”动。与其以货币补贴新能源车,不如为能源的使用立税,提高使用新能源车带来的收益,请用户自觉做出低能耗的选择;与其以货币补贴新能源车,不如规划立法,使每个写字楼、购物中心、电影院都有新能源车位,使驾新能源车者能获得超越他人的便利感、自心而生的优越感。
想到李渔,脑中反复出现的是他家中的笋蕈莼茄、粥羹糕饼以及秋月肥蟹、鱼子鳖裙。但他在 《闲情偶寄·大收煞》中的话却能时而回味——“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非由车戽,最忌无因而至,突如其来。”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