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量虽然实现了同比13.2%的增长,达到356.7万辆,但市场份额却出现了0.23个百分点的下滑。有业内人士据此认为,未来几年内,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估计会有一半左右会被淘汰。笔者分析认为,这样的观点,对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来讲并非危言耸听,如果不认真查找并解决自身问题,未来几年被淘汰的概率并不低。应该来讲,当前摆在自主品牌面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不注重体系能力建设,没有市场竞争是综合能力竞争的意识。从汽车产业链的角度,一般是先经过市场研究确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然后再由研发来实现这样一种产品,再通过零部件采购与整车组装来生产出这样一种产品,再通过营销来销售这样一种产品,最后通过售后服务做好这一种产品的维修保养工作。如果市场研究不到位,则产品就难以达到消费者的需求;如果研发不到位,则产品就难以达到技术等性能要求;如果生产不到位,则产品就难以达到工艺与品质的要求;如果营销不到位,则产品就难以尽可能的实现最大销量;如果售后服务不到位,则会引发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不满等。而当前很多自主品牌企业并不注重这样的体系能力建设,往往只着重抓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实际上,当前为什么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都难以在高端领域实现有效突破?体系能力的缺失无疑可谓是关键问题所在。
第二,对于如何进行品牌塑造,丢掉了需要时间积累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根本原则。
现在很多自主品牌企业,特别是那些想进军高端的自主车企,其在进行品牌塑造的时候,往往侧重于讲故事,往往希望给其品牌加上诸如海外血统、海外研发、海外销售等“外衣”,以期达到短期实现品牌形象显著提升的效果。但这样一种品牌塑造的思路无疑是丢掉了品牌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是需要由“量变到质变”的这样一个根本原则。品牌需要时间积累方面,无论是劳斯莱斯这样的奢侈品牌,还是诸如雷克萨斯这样的豪华品牌,亦或是大众、福特、丰田之类的大众品牌,其品牌形象的建立无不都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而来;由“量变到质变”方面,一则是指企业旗下的产品产销量等要达到一定规模,从而实现在消费者当中的影响力;一则是指企业旗下的产品等要达到一定的品质,并满足于消费者需求,从而实现消费者对于该品牌的信任与喜爱。
第三,对于规划与目标的制订,不能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一把手“一言堂”等现象很普遍。
很多自主品牌企业,特别是那些国有自主品牌企业,其规划与目标的制订,很难做到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的战略规划往往因一把手的想法而制订,市场的目标往往因一把手的需要而调整。而有的国有自主品牌企业,还要顾及到其上级甚至所在地方政府的相关要求。因此,自主品牌企业的规划部门制订的战略规划初稿与其市场部门制订的市场目标初稿,往往在经过一把手、上级部门及地方政府的“过目”之后,被调整得面目全非。如此得来的战略规划与市场目标,又如何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而基于这样的战略规划与市场目标,企业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因其不切实际,工作屡屡陷入被动状态。
第四,整个产业链体系都能找到的背景深厚的“关系户”,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对于自主品牌企业来讲,很多人往往会有这样的印象,产品的质量问题,每年都是那么几个,虽然每年都有质量提升,但仍然每年都会出现同样的质量问题。而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固然是研发设计时留下的不可解决的真问题,而另一方面也会有因“关系户”而造成的不能解决的“假问题”。在整个产业链体系,无论是在零部件供应系统还是在经销系统,亦或是在其它环节,我们都可以找到“关系户”,而这些关系户,有来自企业上级单位或领导的关系,也有来自企业领导的关系,还有来自各级政府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户往往成为最容易出问题的点,但这些出问题的关系户又往往因其深厚的背景而难以被淘汰,因此,成为了企业改革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第五,企业战略往往因一把手的更换而进行大幅甚至彻底的调整,难以有一以贯之的长期战略。
纵观自主品牌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国有企业,往往是换一位一把手就换一种思路,就换一批人。新来的一把手,往往会在熟悉企业之后提出一整套符合自己想法的企业经营与发展战略出来,同时,出于便于开展工作或其它原因,而大规调整人事。而一把手在一家国有企业的时间往往以5年为一个周期,也就是说,当企业上下刚刚理顺了新的发展战略及人事之后,又可能因为新的一把手到来,而需要面对新的一整套的经营与发展战略以及人事。因此,很多业内人士和海外汽车企业都往往认为中国的自主品牌企业没有战略。纵观世界汽车企业,诸如丰田、大众、福特等无不都有一整套持之以恒的长期发展战略,而这种发展战略无疑也是其致胜的法宝。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没有战略,又何言生存?更何言发展壮大?
笔者认为,只有认真研究、发现并彻底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轻装上阵,才能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确保生存与发展壮大。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