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后视镜会成为颠覆性技术吗?

文章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1-03-18
分享到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的诸多变革,又会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图片

图片来源:worktruckonline网站


随着配装“MirrorCam”的奔驰Actros卡车在欧盟地区上市,雷克萨斯ES300h、奥迪e-tron无后视镜轿车的量产,汽车电子后视镜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


在商用车领域,这波电子化的潮流在快速兴起。近期,在国内多家商用车企业推出的无人驾驶卡车上,均配装有电子后视镜这一智能化配置。那么,电子后视镜的推广应用,还有哪些阻碍?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的诸多变革,又会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概念并不新颖 功能优势明显


事实上,电子后视镜并非新鲜事物,在此前众多车企推出的多款概念车上,就能看到电子后视镜的“身影”,只不过没有引起人们注意。


直到2018年,汉诺威车展上,奔驰正式推出配装电子后视镜的Actros车型,让汽车电子行业看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作为取代传统后视镜的新产品,电子后视镜是利用电子传感器采集图像转化为影像显示,与近几年流行的流媒体后视镜在显示方式没有本质区别。不过,电子后视镜除了能够体现各厂商的技术前瞻性,其潜在的使用价值更是不容忽视。


从功能角度来讲,相比传统的光学后视镜,电子后视镜在降低整车风阻、风噪和重量方面的效果十分可观。一般来讲,商用车单侧后视镜重量在5~10kg左右,这就意味着需要增加门的钢板厚度作为支撑。而据国外相关测试数据显示,采用电子后视镜,重卡整车减重可达60~80kg,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燃油经济性。


不仅如此,电子后视镜在行驶、转弯、倒车等模式下可以扩展视野,在雨雾等恶劣天气、光线明暗等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更强,改善传统后视镜在清晰可视度方面的局限性,大大提升车辆的行车安全。


相比于乘用车,商用车的车身庞大,存在视野盲区更多。而电子后视镜所捕捉到的图像更广,能够避免传统后视镜存在的视野盲区;处理器还可以根据车辆行驶姿态、周边环境对影像进行实时处理,使驾驶员在显示器前获得更多的临时辅助视野,无论是货车还是客车,对于电子后视镜的盲区辅助和安全辅助作用,都有着现实的需求。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汽车智能化、无人驾驶的快速推进,智能摄像头+雷达完全可以替代车辆内外部后视镜。因此,电子后视镜不会成为无人驾驶的终极产品。”在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研究中心主任周炜看来,尽管从功能定位来看,电子后视镜只是辅助司机驾驶行为的过渡性产品,但它对于摄像机高安全、高品质提出的要求,能进一步提升相关配套产业的整体研发水平,为更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智能网联提供底层硬件支撑。


技术门槛不高 可靠性引争议


“电子后视镜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有效解决了传统后视镜一直存在的几大痛点。不过,新技术也带来了新的麻烦。”在肯定电子后视镜优势的同时,多位业内专家指出,电子后视镜还存在一些“硬伤”。比如,目前使用液晶屏幕的解决方案很容易导致驾驶员产生视觉疲劳;由于要确保图像清晰明亮,电子后视镜对硬件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软件方面,画面延迟、拼接畸变纠正等环节,给终端处理系统带来更大的挑战,由此带来成本的增加。


此外,电子后视镜带来的技术颠覆,也引起行业对其安全性的顾虑和质疑。比如,电子后视镜在使用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故障?系统延迟对行车安全造成的影响有多大?


对此,全国公共交通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健指出,一般来说,车载电子产品的安全功能设计都会遵循ISO26262标准,还会对其软件进行专业测试。同时,选用的车规级电子器件、核心芯片需要经过AECQ100认证,产品还要进行高低温、振动、EMC各种测试,产品制造也要符合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最终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电子后视镜出现问题的几率很低。


对于行业内普遍关心的系统延迟问题,上海豫兴电子相关技术人员表示,减小时延是电子后视镜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但基于当前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产品性价比来分析,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可以满足现阶段的行车需求。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炜表示,电子后视镜的技术门槛不是很高,相关技术也已经十分成熟,但任何电子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可靠性问题。因此,想要攻克这一难题,不仅需要加强“整零”配合,保障电子后视镜与车辆的有效匹配,还要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维保。


推广阻力减少 市场前景可期


图片

图片来源:cdllife网站


目前,欧盟地区、日本已对“无镜”汽车发放通行证,美国也在加紧推动无后视镜车辆上路的法规修改。就中国而言,近期,为不断提高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安全性能,加强对机动车辆间接视野装置的行业监管,工信部在公开征求的意见稿中表示,允许使用摄像机监视器来替代传统后视镜。而对GB15084-2013标准的修订,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国内汽车间接视野装置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摄像头-监视器系统新技术在国内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技术进步能提升汽车安全性能,后视镜从光学元器件向电子元器件的技术变革,就是典型的例子。”王健进一步提到,与叫好又叫座的“流媒体后视镜”不同,电子后视镜此前因不符合国家交通法规而被拒之门外。如今,随着标准修订以及相关政策的放开,电子后视镜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阻力减少。在政策和市场土壤的培育下,其购置价格和后续维修费用也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降下来,电子后视镜有望成为车辆的标配。


“汽车电子化正在成为汽车升级的桥梁,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会被电子器件所取代。”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道。


“无论是电子后视镜,亦或是其他的电子产品,它们的普及之路并不平坦,需要攻克诸多难点。”王健指出,“在商用车电子化的发展进程中,各厂商切记不要各自为战,做重复性的基础工作,而是要形成合力,共同攻坚克难。同时,行业甚至是国家层面也应出台规范性标准,这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


此外,从政策法规层面来看,电子化产品的推广应用面临着不小的制约和挑战,比如不符合交通法规、上公告难等问题。可见,此类产品的量产普及,除了需要供应商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解决自身与车辆的匹配支持,更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让步”。


收藏
赞一下
0
/
正在提交,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