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正式开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会士,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带来了精彩报告发言。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关于新汽车·新物种·新业态·新模式本质的再认识”,这也是内容命题作文,因为学会上赵老师你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汽车产业生态发展的趋势。因为离开了企业到清华今年是第11个年头,一直在做战略研究,也跟很多企业家们做发展咨询,围绕着产业变革、产品技术路线,今天用了这么一个题目。
事实上这个题目蛮大的,25分钟讲起来也蛮难的,大家一定要注意,大家听新汽车、新物种、新业态、新模式有点乱了,对它本质的再认识。本质的认识可以深度,关键还是程度的问题,在万物互联、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在刷屏,很容易培育大批“知识了先生”,你了解了信息但是并不一定明白,你明白了也不一定相信,你是股票的评论家一顿推股票,你自己买吗?如果买的话就不去见股了,因为他早就财富自由了。所以这就有一个知道了、明白了、相信了,最后还有一个做到了。你相信的也不一定做得到,还有资源和胆识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比较耳熟能详,尤其很多理念也都是我自己提出的,有很多人关注我的文章、思想的时候,尤其读过我书的时候,不同程度上都讲过,我们对这个东西的认识要从本质的角度看,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不断地深化,为什么这样说?
大家可以看看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质变,曾几何时,大家可以看2018年我们从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到自主,德系、日系都在2020年3年前达到了顶峰,德系做到26%左右,日系做到24%,2023年德系已经丢了4个点的市场份额,日系丢的更多,自主在2020年谷底的时候是36%,现在已经做到了单月最高53%。我们预测到2025年,如果德系、日系没有大的本质性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德系和日系,我不是乌鸦嘴,这是要用行动的,它们还会市场份额有很大的缩小。而自主曾经我也做过多次算命先生,预测2030年中国自主品牌能做到多大的份额,很多外资企业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说“2030年到60%”,很有可能这个数值在2025年就实现。
这个东西的背后我们有没有想过,竞争格局的改变如此之大、之快,超乎我们所有人的想象。我们曾经都在哪?大家都知道市场都是3500万辆,3800万辆,市场增量放缓,趋于饱和,比我们想象来的快。说那是因为疫情,但是疫情已经过去了,市场销量并没有很大的恢复。今年前半年有了一定的增长,都是来自于海外出口,海外出口我们曾经100万辆,我跟付理事长做研究院访谈节目,我们徘徊了20多年,想着明年就200万辆了,一夜之间我们今年要干到400万辆,我们曾经预测到了吗?我们明年会是多少?明年会按照这种方式迭代甚至翻倍增长吗?凭什么?大家想过没有?很多外资企业说我的电动车做的也不错,但为什么卖不好?因为智能化带来的产品魅力的提升超乎想象,因为消费者不仅仅仅关注电动化化,电动化化是必要,智能化是充分。
我前几天在巴塞罗那见到外资企业的大佬,他说“你说的东西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内部的组织架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未来发展最大的制约了。海外市场快速的发展,但是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未来的出口还是现在这种方式吗?中国造外国卖能持续多久?如果不能持续多久我们必须要做到外国的新出海,在那生产、销售,尤其供应链,但是中国的企业有多大的能力能涵盖整个市场?大家都认为欧洲的市场是一个统一市场,根本不是,中国都没有做到。法国人对汽车的理解跟德国人完全不同,意大利更不同,无论是品种、尺寸包括造型,我们的车能用一款车包打天下吗?这种认知如果基于原来的惯性往前走,我认为这种出海是没戏的。大家想过多少?而这些东西如果没有就会出现今天回望过去,我们抓住了机会,但这种机会可持续吗?汽车行业就是马拉松,所以我说做汽车真的挺难的,今年卖到500万辆,明年就得501万辆,你们不要认为501万量好像不就增长1万辆吗?但是得先卖了500万辆才增加1万辆。想这个问题吗?所以大家要问这个问题,为何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企业抓住了机会,而有的企业没有?10年前的电池谁是老大?今天的电池又谁是老大?20年前梁稳根(音)同志相中了王传福,又有几个人能相中王传福?但是他们一起合作到今天,而曾经王传福做电动车又有几个人相信?这就有了一个问题,当前的格局是曾经的战略布局,而在产业巨变、产业巨变的今天,我们又如何能制定成功的战略?
我个人认为原来的战略模式在社会没有发生巨变,产业没有巨变的时候做起来很简单,就是他做的我跟他就行了,现在不可以了。在社会发生巨变,产业巨变乌卡时代的时候,我认为成功的战略必须具有四个要素,大家都说现在什么能力,能力不如选择,选择不如借势,我认为现在最大的能力是认知,有了认知之后还要有格局,更要有胆识,也要做到坚持。我不是在这里跟大家讲哲学,为什么要有认知?因为认知是前提,你得知道这个社会、这个产业正在悄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变革来的时候,颠覆你的时候是不会告知的,颠覆都来自于外界,实际是认知。所以认知是前提。
但是格局更是空间,如果你没有一间百年老店根本不用在意明年的话,我认为今年活的很好,如果不想到10年中国的自主品牌如何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立住脚根,现有的出海模式也OK。但是当有了这些东西之后你有哪个胆吗?所以胆识是必要条件,但是胆识并不能让你持续的成功,失败了胆就小了,所以坚持才是充分条件。
既然这样,我们看看汽车产业,为什么赵老师在很多场合下提出新汽车,所以这次论坛上我也专门第一次搞了新汽车创新方法论,又为什么叫新物种?我个人认为现在整个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科技爆发的时代,N多种不同的技术,但是我认为所有的这些东西放到一起,整个人类社会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我认为推动人类社会发生巨变的两个驱动力,只有两个:一是碳中和,二是万物互联,没有之三,所有的东西都会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战略讲我是谁,我在哪?你某一个技术可能是碳中和的,也可能是万物互联的,为什么讲碳中和和万物互联,赵老师你怎么不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只是万物互联的一个结果,一个分支而已。而碳中和和万物互联最大的区别,碳中和是结果,大家共同努力实现了碳中和,而万物互联不是结果是手段,通过这种技术手段实现万物之间流通之后,数据的流通带来了人工智能真正的落地。大家从这个角度来看,简单的用智能电动汽车不代表未来碳中和和万物互联带给汽车产业的革命性改变。所以才叫新汽车。新汽车如果只是动力的改变,那我个人认为我们不会有长久的竞争优势,如果只是智能我们也只是加了一些技术而已,而新汽车一定是全新的概念,什么全新的概念?我认为它是智能的、移动的生活空间。
另外它是移动的机器人,手机是人背着机器人走,而汽车是机器人背着人走,在那里面刷屏。全新的用途会有哪些?它不仅仅要造好还要用好,而最大的改变是人类社会由汽车130多年驾驶权和所有权,将会彻底地改变,整个的造型,做个座舱的布置,包括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全新的改变,那个时候的车就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了,它是万物互联的节点,是打通城市、交通、能源唯一的移动节点。
这个情况下你们认识到多少?我跟很多董事长交流过,他觉得我在讲嫦娥奔月,那这是认知的问题了没办法。他可能想的只是眼前,那没错,但如果要有格局想到的是产业企业的百年老店打法就不同,而汽车将会成为生成数据、采集数据的智能终端、计算单元,更是储供能单元。我们做过测试,只要有一辆保有量,一个车有30度电,供于储供20度电自己用,50度电的车就能解决20个三峡的发电量。这就是V2G的潜在空间,等到V2G已经遍地的时候就轮不到你了,这就是你的认知如何超前,当产业没有变化的时候不需要这些东西。
最终汽车的属性会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它由简单的代步工具变成空间属性,未来所谓的第三空间不一定,很有可能是三合一的空间,大家真的要畅想这个时代碳中和和万物互联带给我们的东西,让我们的思绪可以任性,时髦的这句话,真的要站在这个高度,否则你就没有办法主宰未来产业变革,没有办法抓住这种机会让你飞起来。它的情感属性车更懂你,现在已经做到了很多,它最终要实现的是帮助人、解放人,还要理解人。帮助人是前提,解放人是一种境界,理解人是最高,但理解了如果不能反过来帮助人和解放人,这种理解是没有意义的。
既然这样,大家已经看到了新汽车真的变成了一个新物种,因为新汽车变成了一个新物种,那就需要我们全新的发展范式,我们必须要探讨曾经熟悉了的,会完全不同的新业态。这种新物种会出现什么?这种新物种会基于万物互联、数据流通实现自我进化,它就不是预设的,所谓的嵌入式软件,我干汽车干了这么多年,做了一个Lucas Table(音),它开发什么东西它就能给你展现出什么东西,开发的越细做的越好,未来不是这样的。因为会有很多非预设的东西展现出来,通过数据,而这种东西就让你的体验更爽,甚至能够创造新的需求。车更懂你就在这儿,懂你的人不是你让他干啥就干啥,是超越你的预期实现你没有想到的东西,最后一个让字,让你“爽”。
在这种情况下,整车开发的模式就会总原来硬件主打既是必要也是充分,归转到硬件必要,软件充分,但这个软件一定是数据产生的前提条件,实际是硬件对着另外一个是数据,而数据必须要有一个工具产生数据的软件。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会发现我们将来的硬件会元子化、简单化,我更多的用软件调用硬件,硬件一少了成本就低了,硬件一少了我更新换代就容易了,这带来整个知识体系、开发系统将会空前的复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实现软硬解耦,软硬解耦绝对不是简单的几个片子的解耦,最终可能是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所有人机交互系统,最终实现动力系统、底盘系统、操控系统的解耦一步步来,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这种解耦软件带来的潜力就是无限的,我们就要挖掘、激发或者创造更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看到按照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们未来要有全新的生产要素,原来的硬件还会产生新的硬件。原来没有的数据就会变成新的生产要素,这样就会带来一系列加工利用生产要素的新的生产力。老的生产力会和新的生产力叠加,在这个过程中硬件照样重要,软件定义汽车不意味着你可以成为没有硬件的“孤魂野鬼”,硬件做支撑,软件来定义,数据做驱动,场景来督导,最后我们会实现专业化分工的生态协同。
在各种生产力的时候,大家就会注意到硬件软件多个要素,每一个硬件软件背后都有一个主体,它们彼此间会带来全新的生产关系,而这种生产关系的落地就会带来全新的业态。这种分工,做硬件的要有,做软件的要有,但都有还不够,还需要基础设施、政府投入,包括标准法规,包括李老师不断推动的云控平台,这是政府的和企业的要合起来做。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看到万物互联之后,所有人都参与的生态化发展就特别重要。这里有N多主体、N多要素、N多领域、N多产业,大家肯定不喜欢,但这是必然,历史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改变,除非你认为赵老师讲的生态这个理念是错误的。
下面我们看到底什么是生态?首先前提条件是万物互联之后每个人都参与,每个人都要贡献,这个时候深刻的理解生态的定义对于推动汽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什么生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同的参与方和你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各个参与方都会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或者是资源法则,这就叫做生产关系,来进行流通要素彼此交换,彼此各个要素之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也相互制约,你不能乱来。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我定义的生态,你是百度不到的。
生态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生物界讲彼此之间要生存,所以我们小时候玩牌的时候也有老鼠收拾大象的,后来进入了经济界,生态真正进入产业的是互联网时代,现在万物互联之后所有人都在讲这才是真正未来社会的核心,所以万物互联是手段,流通的是数据,数据背后带来的赋能。这里边大家一定要知道生态必须要有要素,一有参与者,二有流通要素,曾经的流通要素是钱,没有钱之前是生产资料,也是苹果可以换大象的,未来最大的流通要素是数据。
最后还得有环境,生态不是无限的,一会儿我会展开讲,赵老师曾经定义过大生态、小生态和中生态,这中间它们的耦合关系,有游戏规则商业的,也有自然法则都叫生产关系。为什么要有生态?因为只有生态才能稳定的发展,生态的价值不是某一个人发大财,是生态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受益。
什么是最好的生态?一定是多样的、开放的,所以我宣称全栈自研都自己干的,你就违背了生态的发展理念,除非你不认可我讲的生态理念。另外对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有什么要求?一定要链接,一定要共享,一定要协作,而最好的生态一定是复杂的,复杂的才稳定。四个腿就比两个腿的强。
我的基本判断是,我们必须站在人类社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来看,我认为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主导的时代向生态主导的新文明时代发展。为什么这样讲?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文明从形态的角度,农业是点,家家点灯,呼呼冒烟。到了工业文明,上游供应商,中间经销商,中间站个整车厂,但是未来生态文明了已经不分主次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立体网状系统,它的特征是什么?工业文明流水线专业分工,但是不需要合作。而生态文明一定讲的是协作中竞争,在共享中获利,一家独大不存在。它的意义在于什么?实际工业文明要从有到好,生态文明光好不够,要共融,要命运共同体。竞争的壁垒在工业文明是技术,我有技术我就牛,所以大英帝国的崛起就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但是反过来进入生态文明平台更重要,在农业文明主导的生产要素,我有土地,我有作物,在工业文明的时候,生产力就是绝对的主导要素,但是到了生态文明实际上是生产关系。从发展的速度讲,农业文明千年不变,工业文明百年一变,而到了生态文明是信息十年一变,数字一年一变,到了智能可能一个月一变,所有的硬件和软件都不变,就是因为多了数据就可以加工。赵老师怎么不说一天不变?那就看数据积累的速度了,可以实现一个小时一变,关键数据有吗?有这种算力吗?另外有这个必要吗?这就是我的理解。人类主流的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文明时代,没有工业文明的技术积累就进入不了生态文明的万物互联,但是文明本身这种连接支撑是双刃剑,做好了能推你快速进入新文明,做不好很有可能就是你进入下一个文明最大的壁垒,成为障碍。
所以不要以为你跟所有传统主流车企的老大们都接受不了共享,而新造车势力有很多人做做做最后都想拥有这个世界,所以我的结论是,工业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但是弄不好也会成为人类社会迈进生态文明最大的障碍,这个时候是需要革命的。弄不好,你觉得你是新势力,弄不好也被老势力给污染了,大清的成立,满人进关到底是谁融合了谁,就说不准了。
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样的特征?一定是源于科技革命,但是又超越技术革命,是万物互联,海量数据彼此之间的互动,它具有四个特征:
一是广度和深度空前的资源组合;二是每个资源必须要做强,但是彼此之间更要协作,没有这个玩不转,数字化将是支撑生态文明最重要的手段。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可以看到工业文明的思路什么都自己做,我做好了我就牛了,既不适应生态文明的特征,也不匹配生态文明发展的理念,所以已经到了要想很好的拥抱生态文明,你弄不好就是不换理念就换人。
我认为新汽车最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特征,所以就必须按照生态文明发展去构建,因为原来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中间站个整车厂,未来不是这样的。在这里边生态文明不是简单的好像只有整个世界才叫生态,基于单个复杂技术的叫组织系统的小生态,也有基于汽车整车开发制造的中生态,更有汽车跑出去和城市交通、能源连接的大生态,而汽车会经历1.0的电动化,2.0的智能化,最终进入彼此赋能的3.0生态化。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
要想让汽车的生态化真正落地,我认为必须要探索,甚至要清零再出发。这里面一定要做到的就是生态文明一定是基于工业文明的技术进步,最后实现的资源组合,所以它要拥有全新的开发模式,更要有全新的制造模式,更要有全新的整供模式,更要有全新的服务模式。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大家一定要知道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是要颠覆的,比如硬件主导的工业文明时代是软件适配硬件,硬件先开软件配合。但是在生态文明主导的汽车产业开发叫硬件先行软件适配,而硬件元子化减少,软件要更多的开发实现个性化,而汽车就不简简单单是投产,所以我在几年前就提出要做到SOPX,要N多次的再投产,这种再投产是基于消费者的数据,没有硬件的改变也没有架构的改变。
到底怎么样来打造新汽车的新生态?大家说未来生态一定是共生的,对,但也不完全对,一定是首先共创才能共生,所以我提出一定要建立企业内部、外部的共创体系,来持续推动产业的变革。大家都说消费者要买的才是你应该造的,“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个“鸭”不是消费者,是整车厂对消费者的洞见。但是未来云技术到底做到什么程度了?政府的车路协同做到什么程度了?没有这些东西你的整车厂真的是那个合适的鸭吗?反过来你这些东西都有了,消费者真需要的东西,个性化的东西,你有他的数据吗?而数据绝对不是简单的收集,得有传感器预埋,得有通讯系统,有了这些东西之后你有你自己开发的体系来支撑吗?你的团队是不是还要把供应商叫来再开发?而这些数据又怎么做?原来的AB点做法都玩不转了。未来的鸭实际是技术提供者、市场洞见者,包括消费者,甚至很多消费者都不知道,李克强院士讲的车路云协同,但是你只要给他数据,能够把他的需求反映出来,整车厂按他的要求开发,满足他的需求他就哇,这种鸭不是简单的整车企业,也不是简单的客户,是所有共创,有了共创不断迭代才能共生。这里边我们真的要清楚,一定要知道这种技术进入了生态文明,更需要专业化的技术,而专业化更需要规模化,只有做深做精才能专业化,只有做了专业化才能做规模。
所以都自研,你做的传感感就给一家你怎么玩?我个人认为未来生态是复杂的,参与方是主导的,这个做不做得好就取决于我们真的认不认识到生态文明正在到来,是不是认识到了只有工业文明的技术不足以支撑、拥抱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最后,我个人认为对产业变革认知的程度,真的决定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中国汽车产业能否拥抱好正在如火如荼发生巨变的未来,因为这就有一个短期投入、长期收获的平衡关系。如果就是为了简单的卖几台出海就一定要延续过去的贸易型出海。十年之后这种形式一定没戏,这就有一个我投工厂,建供应链,派去人,最后卖几台车?这就取决于你的认知和你的格局,而在这个过程中去哪个市场,你的眼光?所以结论是如何抓住生态化发展的机会,我认为认知是前提,认清产业变革的本质。格局就是空间,你真的要想在10年、20年之后真的存在,曾几何时的合资品牌在中国已经很多不存在了。不用讲100年,20年你都不存在。胆识是必要,因为你有了胆才能全力以赴,才能All in,但是All in一次最后坑没了或者下次不敢了,那创业者最了不得的是跌倒了爬起来,擦干了眼泪继续前行,否则你就别做创业者。坚持才是充分,围绕目标持续投入,要相信你相信的,要坚信你在做的,你就一定会看到你期望看到的,我认为中国现在很多企业的成功就在于此,一部分企业的失败也在于此,所以这个社会在巨变的时候,认知决定一切,格局至关重要,没有胆别干,别来玩,但是坚持才能引导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发大财!
2024-12-18
2024-12-19
2024-12-23
2024-12-23
2024-12-16
2024-12-20
2024-12-17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