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共同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联合协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4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本届论坛以“风雨同舟二十载 携手并肩向未来”为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8月31日“高层峰会:廿载赴新程,创新引领新优势”中,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TO王远力发表题为“创新驱动下的行业发展新优势”的演讲。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TO 王远力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在泰达汽车论坛创办20年之际,受邀成为演讲嘉宾,来分享长城汽车的一些发展经验。
目前,中国已连续9年稳居新能源汽车全球产销第一,国内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再创新高,7月份已经超过50%,远超全球其他市场。海外出口增速强劲,今年1—7月,中国汽车出口326万辆,同比增长28.8%。长城汽车出口成绩同样斐然,1—7月海外销售23.9万辆,同比增长58.8%。长城汽车与中国汽车产业一道,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加速全球布局。去年在泰达汽车论坛我就表明过长城汽车针对全球化的观点,那就是中国汽车要走出去,必须要建立高科技、高质量以及低碳环保的品牌形象,不能让中国产品成为低价格低品质的代名词。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大家做个汇报。
一、依托森林生态体系,产业链深度垂直整合
在汽车产业变革的初期,长城汽车就认识到,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之战,也是生态之战。其拥有极其复杂的产业链体系,而想要打造领先优势,就必须打造一个良性的产业链生态。长城汽车森林生态是一套以整车为核心,全面布局智能化、新能源等相关技术产业,实现多物种相互作用并持续进化的生态体系。
依托森林生态体系,能够实现集团内外资源的高效整合,彻底打破组织壁垒,从而形成强大而稳定的内外部协同机制。还可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以赋能整车为目标,合作共赢、共创价值。重点围绕智能化和新能源领域,自研自产动力总成和底盘等核心系统、开发设计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软硬件、自建未来能源产业链,实现最具行业前瞻性的全面布局。
同时,坚持以融合开放态度,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贯通。长城汽车积极参与生态合作。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生产、车联网等方面与500多家生态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二、以技术创新为基石,打造技术领先优势
长城汽车除了在体系上不断完善,也高度重视在技术上的持续创新。2024年上半年,长城控股专利公开量3625件,专利授权量达2071件,位居中国民营车企集团第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方面,长城控股专利公开量达1369件,专利授权量达911件,位居在华车企第一;在智能化领域专利方面,长城控股专利公开量达667件,排名民营车企集团第一。
长城汽车在新能源核心技术和产业链方面进行了深入布局,考虑全球各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性、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均衡性及用户需求差异,确立了混动、纯电、氢能多动力技术路线并行的战略方向。
混动方面:我们针对细分领域开发差异化的架构型谱,拓展技术产品线,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其中适合家庭主力车用户的Hi4系统,采用混联+多挡+前后轴双电机的创新布局。依托用户思维,Hi4动力系统在兼顾低能耗和高动力性的同时还实现了四驱功能,在雨、雪、冰等复杂路况行车更安全,是新能源城市SUV的最优解;针对越野用户,我们设计了Hi4-T系统,采用非解耦四驱架构,通过中央传动轴进行物理连接,可以实现前后轴转速的绝对同步,同时具备低速大扭矩,最大扭矩输出时最慢车速低至每小时2.7公里,在攀爬、救援等越野场景,十分安全可靠。
电驱动方面:我们布局了100~400kW的系列化电桥,实现A到D级车型的全覆盖,满足多功率版本需求。在半导体领域我们也在积极布局全新一代塑封全桥工艺,能够高效发挥SiC芯片性能优势,减少能量损失,增强系统可靠性和寿命。
电池方面:我们通过短刀电池路线,打造同级领先的成组效率、快充能力及系统安全性能。通过“飞叠”制造工艺,实现单片效率提升超200%,速度可达0.125s/片,行业领先。
氢能方面:我们构建了“制储运加用 ”一体化产业链发展模式,具备整套“氢动力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规模化生产能力。核心产品涵盖燃料电池系统、车载储氢系统、液氢产品及核心关键部件,包括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IV代储氢瓶等。多款产品关键技术与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已获得相关国际权威认证,具备为全球行业客户提供配套供应的资质与实力。
在智能化领域,长城汽车始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让用户持续满意,作为开发理念。我们致力于打造AI智慧出行,追求“行得安稳、用得舒心、玩得个性”的极致用户体验。对此,我们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两大核心技术模块全新升级。
在智能座舱方面:我们全栈自研了第三代智慧空间系统Coffee OS 3,在AI的深度赋能下,通过语音大模型和Space GPT空间认知大模型,整合各种数据,输出特定任务,从而实现更自然的交互和更精准的空间感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智能空间服务体验。具备“好看、好用、好玩、好听、好聪明”五大特性。它在交互体验、速度、生态支持等各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安兔兔车机版性能测试中以总分111万的分数,7、8月份蝉联第一。同时,率先与瑞典数字音频先驱Dirac合作,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完成立体声动态转全景声技术的汽车搭载。
在智能驾驶方面:长城汽车基于SEE一体化智驾大模型,开发了无高精地图全场景城市NOA,可精确应对复杂路况,提升驾驶效率和舒适度,真正实现“看得见物、看得清路、看得懂人”的驾驶体验。我们的高阶智驾方案Coffee Pilot Ultra,实现100%去高精地图,打通了从行车到泊车、高速到城乡的全场景连接,真正做到了“有路就能开,有位就能停”,是中国首个真正端到端基于大模型的自动驾驶。首搭于蓝山智驾版,我们也在保定、重庆、成都、深圳等城市进行了直播。直播的效果也非常出色,其中,标准路口转向成功率>95%, 全场景加减速变道成功率>98%,进出匝道成功率>99%。同时,实现全场景NOA通行零接管,首秀即惊艳,已经首搭蓝山批量开始交付。
随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底盘系统电控化、智能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从横、纵、垂三个自由度方向融合控制功能,全面规划了底盘智能化新技术,融合了EMB、线控转向、后轮转向、主动力悬架等新技术。实现底盘多执行器协同控制以及多目标的协同优化,拓宽整车性能安全边界,打造安全、稳定、舒适的智慧底盘系统。
另外,长城汽车也在积极的布局绿色低碳材料,我们始终坚持“再利用、再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开发清洁能源材料、低能耗材料、再生材料以及生物基材料以构建绿色循环经济,目前已经完成30余项低碳材料的技术储备。
三、以全球化的研发、验证体系,打造高质量产品
长城汽车具备多年的整车研发经验,早在1998年就已经建立了多个技术研发组织。目前在中国,我们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大连、深圳等9个城市建立了研发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在德国、印度、日本、巴西等7个国家、13个区域设立了研发分支机构,重点建立本地化研发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及验证,以支撑当地产品开发及上市。
在研发硬件方面,我们投资了50多亿人民币,打造具备国际一流性能开发及验证能力的技术中心,拥有各类试验装备1400余台套,具备安全、排放、NVH、可靠耐久、电子电气、智能化等多个领域2000余项试验能力。
另外,我们建设了覆盖100余种典型路面的多个综合性试验场及高温高寒试验场,可以进行各种极限环境的标定测试。还有智慧交通车路云试验场,配备了200余种场景设施,可以开展智慧型交通系统、驾驶员辅助系统等研发。
为了保证产品能够满足全球不同市场的多种需求,我们坚持全球化的开发理念,从设计开发之初,就围绕温度、海拔、油品、驾驶习惯等维度和特有需求,开展本地化验证。目前已积累了上千万公里的海外实际道路验证数据,具备不同海外市场产品开发体系和能力,确保覆盖当地环境适应性,同时符合全球法规。
四、坚持生态出海战略,创建更有竞争力的体系
尽管中国汽车出口量迅速增长,但与欧、美、日传统汽车强国相比,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和品牌忠诚度尚需提升。我们坚持“生态出海”,就是将产品推向全球的同时,同步将“研-产-供-销-服”全面出海,这也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国际化战略。
我们认为今天国际化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新四化”。第一是产能在地化,我们实行国内、海外“双轮驱动”,形成“10+3+N”的全球化生产布局;第二是经营本土化,长城汽车在欧盟、东盟、拉美等8大海外战区均设立了当地办事处或全资子公司,我们吸纳了一大批扎根当地、了解当地的本土人才,以本土团队为经营核心,帮助长城汽车更好地走进本土市场,且进行本土化合规经营;第三是品牌跨文化。GWM身为一家全球公司,我们要带给国际市场的不仅是产能在地化、经营本土化,更重要的是重构文化、融合品牌跨文化,将中国“有容乃大“的哲学底蕴与现代工业文明相融合,共生共发展;第四是供应链安全化。长城汽车通过战略合作、属地开发等方式,与合作伙伴构建生态联合体,零部件垂直整合率在70%以上。
以上就是我们针对如何以创新打造发展新优势的一些思考。同时,我们也发出倡议,希望已经走出去和正在走出去的中国品牌,自律自制,坚守底线经营,主动承担作为中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合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竞争力,让中国品牌真正成为世界品牌。以技术领先、技术创新、高质量、高可靠、低碳环保的中国汽车形象扎根海外,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泰达论坛
龚淑娟
李峥
2024-11-07
2024-11-01
2024-11-04
2024-11-01
2024-11-01
2024-11-04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