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之争
“自动驾驶”(Automated Driving)是智能汽车发展的最终阶段。从信息获取渠道分,自动驾驶的实现方式包括“自主式”(Autonomous)和“网联式”(Connected)两种。根据应用对象不同,又可以划分为“军用型”方案和“民用型”方案两类。
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始终是吸引眼球的焦点,主要得益于其高调的宣传以及谷歌公司本身的高科技形象。实际上,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代表了军用自主式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其技术源自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通过顶置激光雷达等复杂传感系统对周围环境做全面感知,形成高精度数字地图,再根据高精度地图进行轨迹规划与车辆自主决策及控制。其传感系统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商业化应用,同时传感器可靠性与车辆高速性能也有待验证。类似的,我国军事交通学院等单位研制的自动驾驶车辆也属于军用型方案。其优势是不依赖结构化道路,对环境进行全面感知,可在全地形条件下“找路”。
对于普通民用车辆而言,其行驶环境是相对稳定的结构化道路,道路具有车道线、路沿、路标等明显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可以降低对于环境感知系统的要求。这也是诸如奥迪、奔驰、沃尔沃等汽车企业在开发自动驾驶车辆中的基本出发点。采用较低成本传感器,充分借助V2V/V2I协同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融合,实现可大规模商业化的自动驾驶,这是不同于谷歌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同时,由于汽车企业本身对于车辆结构、控制系统等的掌控,其自动驾驶汽车的传感器集成度、可靠性、高速性能等往往优于IT企业开发的自动驾驶汽车。
2015年7月,DARPA在最新发布的无人驾驶技术标准中,已经提出了要将原谷歌安装的顶置激光雷达进行小型化,通过多个低成本的分布式激光雷达代替原技术方案,实现对车辆周边环境的感知。在福特等公司最新展示的自动驾驶车辆中,就已采用了多个小型低成本的激光雷达的技术方案。
加快推进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发展的思考
(一) 充分发挥体制优势与后发优势
因充分发挥我国政府体制优势,调动国家资源集中突破传感器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车辆智能控制技术等智能网联汽车核心关键技术,利用我国在LTE、互联网等产业中已有的局部优势地位,结合我国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等国家发展战略,发展特色车联网系统。同时发挥技术与产业的后发优势,认真吸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二) 扶持智能汽车基础技术与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智能汽车领域基础技术与产品还十分薄弱,尤其是在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等高性能传感器,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方面,核心技术与产品几乎全被国外企业掌握,亟需国家大力扶持。
(三) 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数据交互平台
目前网联汽车并为实现真正“互联”,各类企业级平台以及政府监管平台数据互不联通。基础数据交互平台通过标准的数据交互方式,与各企业级平台以及行业管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大数据共享,提供基础数据服务,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并提高行业监管效率。
(四) 开展自主车联网通信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
加快基于LTE的车联网通信系统发展。加强车载LTE通信芯片、模组及设备的研发,实现与高精度车载定位芯片的集成。支持LTE-V等车联网专用通信系统产业化,使其成为智能汽车中国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掌握标准主导权。尽快确定我国车联网通信频谱资源,扶持LTE-V芯片、设备与应用相关产业发展,打造完善的基于LTE的车联网产业链。
(五) 认清自动驾驶的不同技术路线
分清谷歌为代表的IT企业采用的军用自动驾驶路线,以及奥迪、奔驰等汽车企业采用的民用自动驾驶路线的区别,明确自动驾驶车辆的应用定位和技术路线,推动自动驾驶汽车的开发与示范测试。
(六) 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与应用示范
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将极大地推动相关技术成熟与产业发展,为我国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示范区的设立还将树立当地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引领地位,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七) 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与规范建设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尤其是“网联化”技术的发展要求车车、车路、车与平台之间交互时必须有标准的数据格式与协议。应加快研究确定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专用短距离通信频段以及相关协议标准,规范车辆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格式与协议,制定车载智能设备与车辆间的接口标准,研究制定车辆信息安全相关标准。
(全文完)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