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碰撞前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应该没有人想知道。但是看看车辆测试碰撞视频记录就知道,除了碰撞本身发出的声音,现代汽车标配的安全气囊在危险时充气弹开也会产生巨大的噪音,可能会对人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所以除了想办法减少撞击危险,减少撞击带来的噪音伤害也成了汽车厂商的新尝试。
奔驰最近就公布了一项新功能:在事故之前播放一段特殊的声音,让耳朵关闭来避免伤害。
上图:人耳的内部结构,红框为中耳部分。/下图:中耳部分的放大细节,含镫骨和镫骨肌。 来源/Medical library
人的耳朵是个精巧的结构。在耳朵深处的鼓膜背后,是一个由三个微小的骨骼组成的杠杆结构,将声音导致的鼓膜震动传导至内耳。这个骨骼杠杆结构上与内耳直接连接的是一个只有几毫米大、形状很像马镫的骨头,叫做镫骨,其上连接着一条可以在紧急状态下抑制镫骨移动的镫骨肌。
在交通事故碰撞发生的一瞬间噪音可能高达 145 分贝,安全气囊爆开的声音有可能达到更高的 165 分贝,这种声音比火车近距离通过时能产生的 100 分贝、飞机起飞时引擎产生的 120 分贝能量更大。实际上,分贝值每提高 10,能量就会增加 10 倍。
在人耳检测到超过 100 分贝的巨大声音时,镫骨肌会收紧固定镫骨,防止过大的震动对内耳造成损伤。但是在声音过大时,镫骨肌虽然能产生保护性反射,但可能损伤已经造成了。奔驰这套系统的核心,在于在车辆一旦检测到将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会在事故前数百毫秒内播放一段 80 分贝特殊调制的“粉红噪音”。这段噪音就像洗碗机工作时一样吵,但可以在不伤害人耳的 80 分贝下就让镫骨肌产生保护性反射,从而避免即将到来的事故巨响伤害内耳。
根据一项统计,在足以引发安全气囊弹出的交通事故里,有超过 17% 的当事人耳朵会因为巨响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这项技术如果普及,理论上可以在保护汽车乘客的命之外,进一步保护不可修复的听觉系统。
这项技术实际上并不“新”。早在 1997 年这项技术的专利就通过了申请,类似的技术研究和提交最早可以追溯到 1960 年。
奔驰没有公布对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始于何时,但 2011 年实现了部分突破,人体实验证实了粉红噪音确实可以让人耳产生保护效应。当然了,这项技术必须基于汽车主动安全装置,也就是必须能“预知”事故才能应用。
这种基于毫米波雷达和可见光摄像头的主动刹车技术大约在 2015 年才开始在平民车型上实装。
当然了,主动安全技术在中国大陆的大部分新车上都还仅仅是选配或顶配车型才安装,主流的车型没有标配。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