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的“鲶鱼效应”,使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所有新能源品牌都无法置身事外,难逃今年车市“血战”,这其中也包括在中国汽车行业占据重要地位的三家汽车央企。
2024年3月,国资委提出要对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实施单独考核,为三家汽车央企向新能源转型升级按下“加速键”。
在此背景下,三家汽车央企的一组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以及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极限制造和布局,引发业界关注。
按照规划,一汽集团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为50万辆,欲实现同比翻倍增长;东风汽车2024年计划实现风神品牌全新车型100%电动化,2025年实现自主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长安汽车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目标为75万辆,同比增长55.9%。
为此,一汽集团于2023年12月表示,计划到2025年,将投放全新新能源产品30款,包括自主品牌新能源产品24款;东风汽车计划未来三年,将推出30款全新乘用车新能源车型和14款商用车新能源基础车型;长安汽车2024年也将投放至少8款全新新能源车,以提高销量。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上述目标为电池极限制造和新技术应用提出更高要求。例如,电池工厂1秒产出一颗电芯、电芯单体失效率达到DPPB(十亿分之一)级别、电池底盘一体化应用、提高电芯快充能力、满足整车超长寿命等需求,在电池企业协同下,已在汽车央企逐步实现。而随着考核政策的“松绑”,央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渗透进程将加快,或将进一步影响电池产业格局。
01 三大汽车央企迎新能源业务单独考核
2024年3月,国资委公开“喊话”三大汽车央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存在发展不够快、渗透率低于行业等问题,同时提出要对央企新能源汽车业务实施单独考核。
此前,汽车央企遵循“一利五率”的考核方式,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更注重当期收益。而新能源汽车初期投入比较大,如果考核当期收益,很难促进企业全速推进。单独考核将转变为考核企业的技术、市场占有率以及未来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50万辆,新车渗透率为31.6%,而一汽、东风及长安在其整车销售中的新车渗透率分别仅有10%、16.7%、18.6%左右,远不及行业大盘。
未来政策“松绑”后,对三家企业而言,将带动其战略布局、电池供应链等方面发生变化。
02 带动电池领域新趋势
由于动力电池在整车安全性、续航里程、成本、使用年限等核心指标上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汽车央企也在电芯产品应用、系统集成、电池产能、极限制造、电池研发等方面加大马力,呈现出电池发展新趋势。
电芯产品应用方面,标准化电芯逐渐普及。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的“时代长安”,已完成首款87Ah标准电芯下线。搭载该电池的长安启源A07真香版CLTC续航里程达710km,在高安全性、长续航、低成本等方面提高了车型竞争力。
同时,标准化电芯已在越来越多的车企实现规模化应用。包括宁德时代、弗迪电池、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欣旺达、力神电池、瑞浦兰钧等头部电池企业都已布局标准电芯,这也将在极限制造、降本等方面,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保持领先。
系统集成方面,CTV(电池与底盘集成)技术加速落地。长安汽车持续研发CTP、CTV等集成工艺。目前其CTV技术成组效率≥86%,首款CTV汽车计划将于2024年实现量产。
作为一项新技术,CTV技术在提升车身及电池安全性的同时,还能够释放更多的空间来布置更多的电池,进一步提高续航。
随着汽车央企落地CTV技术,不仅将有利于实现整车突破性创新,电池企业也将与车企有更多深入合作的机会,极致发挥动力电池的澎湃动力。
电池产能及配套方面,头部电池企业实现向汽车央企稳定供货及产能共建。今年2月投产的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一期项目,总规划45GWh年产能,首期建设15GWh,采用刀片电池技术,结合无模组高集成设计,首批产品将搭载于红旗新款纯电动汽车。数据显示,2023年弗迪电池在一汽的装机量为2.42 GWh。
东风汽车与宁德时代、欣旺达等企业加大电池产能或配套合作。根据相关协议,未来三年,宁德时代将为东风旗下猛士科技提供动力电池产品和服务;双方还将在新型电池产品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展开合作。
2023年10月10日,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下线交付首批电芯产品,该产品覆盖300- 700km续航,实现A00、A0级车到中大型轿车、SUV全场景应用全覆盖。该项目规划年产能30GWh,一期20GWh。
长安汽车与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共建电池产能;还规划到2030年形成不低于150GWh的电池总产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除宁德时代、弗迪电池配套三家汽车央企外,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欣旺达、力神电池、正力新能、瑞浦兰钧、中创新航、赣锋锂电等头部电池企业也已向汽车央企批量供货。
极限制造方面,电池超级工厂“分秒必争”。据位于宜宾的时代长安电池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厂自动化率达95%以上,从投料到成品产出的全周期内,可实现1秒钟产出一颗电芯;布局6800多个质量控制点、1万多项数据溯源,以确保电芯单体失效率达到DPPB(十亿分之一)级别。”
据悉,采用快离子环石墨、超高导电解液等前沿技术,该工厂生产的电芯快充能力相比前期提升一倍,循环寿命超2000次,能满足整车10年30万公里超长寿命需求。
电池研发方面,车企锚定创新技术路线。长安汽车组建先进电池研究院,计划到2030年推出其液态、半固态、固态等8款自研电芯;液态电池将通过其材料改性、体系优化等,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实现最快充电7分钟续航400公里;到2030年将全面普及能量密度350Wh/kg-500Wh/kg的固态电池;到2035年实现锂硫电池、金属电池等新型电池搭载应用。在补能方面,现阶段应用3C,普及5C,预研7C超快充。
实际上,汽车央企在电池领域的研发和突破,离不开与电池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前沿电池技术推动下,将助力车企进一步加快新能源转型步伐,同时,车电融合创新也将缩短最新电池技术和产品验证周期,通过规模化优势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