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兴市场国家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日本汽车产业逐步复苏。但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专业的野口悠纪雄教授却警告称,产业重心向新兴市场国家倾斜以及向电动汽车过渡,会给日本汽车产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估计日本汽车产业今后将遭遇严峻考验。业界普遍认为,未来几个月内就会显现出来日本国内存在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尽管日本的新车购置补助金制度向后延长了半年,但会在今年秋季停止发放。在补助金支撑作用下产生的需求,不过是一种超前需求,所以估计日本国内在此之后的新车销量会大幅下滑。在目前已停止发放补助金的德国,其反作用导致汽车销量下滑了3~4成。日本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这样的话,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将会变得愈发严重。
这一问题曾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也发生过。我2004年前后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那时看到好几处汽车工厂旧址都变成了大型购物中心。日本也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利用工厂旧址的问题。
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本应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解决。不过,日本的汽车出口量随着2000年代美国市场的扩大而增加,于是这一问题被掩盖起来。但美国市场的扩大是次级贷款支撑作用下的泡沫,估计不会再次出现。我认为,日本国内的生产能力已过剩3成。政府本应把金钱用在工厂旧址的再利用方面,而不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新车。
开拓新兴国家市场是“自杀行为”
如果说生产能力过剩会在几个月内显现出来的问题,那么中期将会出现的问题便是新兴国家市场的开拓。目前众多汽车厂商都认为日本国内及发达国家的需求增长无望,因此开始在新兴国家市场寻找出路。但在我看来,瞄准新兴国家市场等于自杀行为。
有关日产汽车的数据显示,每辆汽车的利润方面,北美市场为25万日元,日本市场为21万日元,而其他市场(包括中国)只有11万日元。即使利用新兴市场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来生产汽车也是如此。美国苹果利用新兴市场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生产产品,然后在发达国家销售,从而获得了超过20%的高利润率。日本企业的业务模式本应如此,但汽车产业的做法则正好相反。
即使退一百步讲开拓新兴市场国家是瞄准新兴国家的市场,也是以当地生产为前提的,因此仍然无法解决日本国内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有人认为新兴市场国家有富裕层,但那只不过是市场整体的一部分,而且目前欧美的一流企业正瞄准这一市场蜂拥而上。日本厂商拥有能够与欧洲一流品牌汽车抗衡的品牌影响力吗?
第三,从长远考虑,还需要进行过渡到电动汽车(EV)的技术革新。此前日本的汽车产业一直通过垂直统合型产业构造,来确保较高的品质及性能。但到EV时代,很可能会变成由专业厂商供应马达及电池等核心部件的水平分工型产业构造。
那么在产业构造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下,日本的汽车产业能否继续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呢?我认为非常困难。日本企业的组织结构仍然顽固地保留着论资排辈的体制,经营层无法抛开过去的成绩。业务体制改革恐怕无法彻底进行。汽车产业的新兴业务形态仍会出自硅谷。
我上面说的都是些难听的话,但是日本的汽车产业的确已经面临了这种严峻的态势。日本人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现实。
跟帖
查看更多跟帖 已显示全部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