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上海车展,麦格纳以“技术赋能未来出行”为核心议题,向行业展示了其在汽车电子与智能化领域的系统性布局。作为全球领先的出行科技公司,麦格纳正通过电子事业部的技术矩阵迭代、本土化战略深化以及跨产业生态协作,重构智能汽车的技术底座。这场技术对话不仅揭示了汽车电子架构的演进方向,更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深层逻辑。
从硬件集成到软件定义的跨越
作为全球最大汽车供应商之一,麦格纳已形成覆盖车身与底盘、动力总成、机电智能、照明、外饰、整车工程、座椅、镜像及电子九大核心模块的全产业链布局。2024年,集团凭借428亿美元年销售额与310亿美元总资产规模,持续巩固其作为出行科技公司的行业地位。这种多元化业务结构为电子事业部提供了独特的协同优势——正如麦格纳集团研发高级副总裁萨拉·雷迪所言:“我们通过跨事业部协作,将电子技术与传统机械系统深度融合,这种系统化创新能力正是麦格纳区别于纯软件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

麦格纳集团研发高级副总裁 萨拉·雷迪(Sharath Reddy)
麦格纳电子事业部的技术实力体现在其全球化的研发网络与人才储备上。目前,该事业部在全球22个分支机构部署了3400名研发工程师,形成覆盖硬件研发、软件算法、功能安全、系统测试的全栈开发能力。这种能力在ADAS领域尤为突出:从驾驶员监测系统的生物识别算法,到4D成像雷达的波束成形技术,再到域控制器的实时操作系统优化,麦格纳构建起涵盖感知、决策、执行层的完整技术闭环。

在硬件层面,麦格纳构建了包含雷达、摄像头、域控制器在内的完整传感器生态。其4D成像雷达通过192通道MIMO架构实现0.1°方位角分辨率,配合77GHz频段实现300米探测距离,结合热成像感应系统,形成对道路参与者的精准识别网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麦格纳驾驶员监测系统(DMS)通过将镜像技术与摄像头深度融合,实现了对驾驶员疲劳状态的亚毫秒级响应,这在其展示的实车演示中,系统误报率低于0.3%(符合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软件能力建设方面,麦格纳与英伟达的战略合作成为关键突破口。基于NVIDIA DRIVE Thor芯片构建的中央计算平台,麦格纳开发出可扩展的ADAS软件栈,支持L2+至L4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渐进式部署。其模块化软件架构允许主机厂像搭积木般选择功能模块,这种灵活性在高度定制化的中国市场尤为重要。

技术矩阵突破:重新定义汽车智能化维度
在媒体交流会展示的技术矩阵中,麦格纳电子事业部呈现了覆盖“环境感知-路径规划-执行控制”全链条的解决方案。在环境感知层面,其热成像夜视系统可实现4倍于前大灯照射距离的探测能力,结合可探测200米外行人的毫米波雷达,构建起全天候感知屏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舱内监测技术的突破——通过红外摄像头与雷达的融合感知,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驾驶员疲劳状态,更能识别儿童遗留等危险场景,这项技术已获得欧盟NCAP五星安全认证。
在域控制器领域,麦格纳展示了基于英伟达DRIVE Thor芯片的中央计算平台。该平台集成12个车载以太网端口,支持传感器数据带宽高达10Gbps,可同时处理12路摄像头、5颗激光雷达及16颗毫米波雷达的数据流。技术战略副总裁史蒂文·詹金斯强调:“我们的架构设计充分考虑了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双重需求,通过硬件隔离与虚拟化技术,确保自动驾驶系统与娱乐系统的绝对隔离。”

麦格纳电子事业部技术战略副总裁 史蒂文·詹金斯(Steven Jenkins)
在执行层,麦格纳的智能线控转向系统展现了线控底盘技术的最新进展。该系统采用双电机全冗余架构实现0.1°转向精度,配合8ms级闭环响应能力,构建起符合ISO 26262 ASIL D功能安全等级的转向控制系统。配合其自主研发的EPS 4.0软件栈,可实现从L2级辅助驾驶到L4级自动驾驶的无缝衔接。这些技术成果共同构成了麦格纳“可扩展智能架构”的物理基础,该架构已获得多家头部主机厂的量产定点。
中国市场战略:本土化创新驱动技术迭代
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智能化变革,麦格纳电子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孙胜华指出:“中国市场的技术迭代速度比全球其他市场快30%,这要求我们建立‘在中国,为中国’的敏捷开发体系。”同时,麦格纳也正在实施‘双循环’战略,即全球技术平台与中国市场需求的深度耦合。

麦格纳电子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 孙胜华(Jack Sun)
孙胜华透露,麦格纳电子事业部在中国已建立300余人的ADAS研发团队,上海与张家港的两大工厂分别专注于摄像头、雷达及域控制器的量产。与过往外资企业“全球产品本土适配”的模式不同,麦格纳中国团队被赋予高度自主权,能够针对本土场景开发定制化方案。例如,中国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对感知系统的冗余度提出更高要求,麦格纳通过与本土算法公司合作,优化了多传感器融合策略,使其系统在拥堵路段和交叉路口的表现显著优于全球版本。
电子事业部全球总裁比尔·斯奈德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总结为“速度与灵活性的双重挑战”。他提到,麦格纳中国团队可跳过冗长的全球审批流程,直接决策技术引入与投资计划。这种“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已初见成效——2024年,麦格纳中国区销售额增长15%,其中60%来自本土主机厂客户。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创新经验也在反向输出至全球。例如,麦格纳与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合作开发的舱内驾驶员监测系统(DMS),因其高集成度(摄像头隐藏在车内后视镜玻璃后方)与低成本优势,已开始向欧美车企推广。

麦格纳电子事业部全球总裁 比尔·斯奈德(Bill Snider)
高阶自动驾驶:算力、散热与生态协作
随着汽车电子架构向域集中式演进,高算力芯片的散热与功耗问题成为行业痛点。对此,麦格纳电子事业部技术战略副总裁史蒂文·詹金斯在技术问答环节给出了麦格纳的解决方案:“模块化设计与多元化散热策略”。他解释称,麦格纳的域控制器支持水冷、风冷或混合散热方案,并通过优化传感器数据流(如边缘计算与中央计算的灵活分配)降低整体功耗。此外,麦格纳正与多家中国芯片企业接洽,探索基于本土高算力芯片的中央计算平台。尽管尚未公布具体合作方,但其技术路线已显露出“去单一化”倾向,旨在规避供应链风险并提升成本竞争力。
与英伟达的战略合作则是麦格纳技术生态的另一支柱。根据新闻稿披露,双方基于DRIVE Thor SoC开发的下一代ADAS平台,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推出演示车型。该平台不仅支持每秒1000万亿次AI运算,还可通过开放式架构集成第三方软件,为车企提供“可扩展的L4级硬件基础”。麦格纳集团研发高级副总裁萨拉·雷迪补充称,麦格纳在生产环节亦引入AI技术,例如利用机器学习优化生产线效率,并通过数字孪生加速产品验证流程。“AI不仅是功能实现的工具,更是提升全价值链效率的核心引擎。”他总结道。
安全平权与行业整合
如何让不同价位车型均能享受安全可靠的辅助驾驶功能。史蒂文·詹金斯回应称,麦格纳的答案是“平台化降本与功能模块解耦”。例如,其最新一代摄像头模组通过标准化接口设计,可适配从经济型到豪华型的不同车型,而软件功能则按需订阅。这种“硬件预埋+软件迭代”的模式,既能降低主机厂的初期投入,又能通过OTA持续创造价值。此外,麦格纳正在开发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轻量化算法,以在低算力芯片上实现接近L2+的性能,进一步推动技术普惠。
面对汽车行业愈演愈烈的整合潮,麦格纳集团研发高级副总裁萨拉·雷迪坦言“生态系统的韧性比规模更重要”。他以收购维宁尔主动安全业务为例,指出此次整合不仅扩充了麦格纳的客户群与产能,更强化了其在感知算法与功能安全领域的优势。而在中国市场,麦格纳通过投资本土供应链和深化主机厂协作,构建起“研发-生产-服务”的闭环生态。这种“全球化能力+本土化敏捷”的双重基因,或将成为其应对行业变局的关键。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