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25年3月5日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 ICV)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车、人、路、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而在汽车智能化的大趋势下,座舱智能化愈演愈烈,智能座舱包含以下功能:
视觉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所在,HUD的重要性日益凸显(HUD,即 Head-Up Display 的缩写,中文名为抬头显示系统)。该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借助图像生成单元,将各类车辆信息通过光学成像系统投射到驾驶者视野前方,使驾驶员无需低头就能读取关键信息,从而减少低头次数,降低 “盲驾” 风险,提升驾驶安全性。
从人机交互的角度来看,它作为视觉层面人机交互的关键技术,能满足用户在安全驾驶、导航、娱乐、信息交互等多种场景下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人车交互体验。例如,在导航场景中,HUD 可将导航信息直接投射在驾驶员视线前方,无需驾驶员分心查看中控屏或手机,提升驾驶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强了驾驶的便捷性。
从市场需求方面分析,HUD 易被客户感知,具有功能感知度明显、科技感强、视觉冲击大等特点,消费者对其付费意愿较高。相关调查显示,消费者对 HUD 功能的支付意愿高达 30.2%,在各类座舱功能中名列前茅。这表明 HUD 在汽车市场中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吸引消费者购买配备该功能的车辆,从而提升车辆的市场竞争力。
二、HUD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一)HUD发展历程
HUD 的发展历程颇为漫长,其起源于航空领域。1960 年,平视显示系统作为 HUD 的前身,成功应用于美国的 A - 5 舰载机,它能将飞机的飞行数据投射到飞行员视野前方的透视镜上,极大提高了飞行安全与效率。此后,在 1960 - 1988 年间,HUD 从战斗机逐渐应用到民航客机,实现了更广泛的应用。1988 年,通用汽车推出首款搭载 HUD 技术的汽车 Oldsmobile Cutlass Supreme Indy 500 Pace Car,标志着 HUD 技术从飞行领域过渡到汽车领域。在汽车领域发展初期,车载 HUD 主要以 C HUD(组合式抬头显示)为主,这种 HUD 成像区域小、显示信息少,还存在安全隐患,逐渐被市场淘汰。随后,W HUD(风挡式抬头显示)凭借其投射信息量和成像面积与质量的提升,成为车载 HUD 市场的增长主力。近年来,随着图像生成技术的进步和楔形挡风玻璃的研发,AR 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逐渐进入市场,成为 HUD 技术的新发展方向。2020年奔驰S级发布ARHUD(增强现实型抬头显示系统)。在奔驰的 AR HUD系统上,AR 技术令虚拟数字信息与实景道路直接叠加。一类驾驶重要信息、二类辅助驾驶信息以及三类舒适度信息均能与外部实景融合,直观地展现在驾驶者眼前,极大程度上提升驾驶安全性、信息易读性与舒适性。因此,未来随着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体验要求的不断提升、智能化与 AR 光学持续进步带来 AR HUD 体验提升与成本降低,AR HUD有望快速渗透市场,成为 HUD的未来之势。
(二)技术分类及原理
1.C HUD(组合式抬头显示)
C HUD 是早期车载 HUD 的主要形式,其成像区域为一小块前置的树脂半透明玻璃,视场角(FOV)通常仅为 5°×1° - 4°,投射面积约 6 - 8 英寸。这种 HUD 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即便原厂未配备,在二级市场也能以较低价格购买并安装,通过 OBD 接口读取车辆信息。然而,C HUD 的缺点也较为明显,它显示的内容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车速、导航等基本信息,且图像模糊。由于成像距离人眼较近,驾驶员需频繁调整眼睛焦距,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甚至可能引发驾驶事故。此外,在车辆发生碰撞时,C HUD 的树脂玻璃还可能对驾驶员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到了 2024 年,除少数车型外,绝大多数车企已放弃原装 C HUD。
2.W HUD(风挡式抬头显示)
W HUD 是当前车载 HUD 市场的主流产品,它利用光学元件将信息反射到风挡玻璃上。与 C HUD 相比,W HUD 的成像区域有所扩大,为部分前挡风玻璃,视场角可达 10°×4°,投射面积提升至 7 - 15 英寸,成像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为了消除重影问题,W HUD 的挡风玻璃通常需要特殊设计,做成上厚下薄的楔形,并在两层玻璃中间加入 PVB 膜,使反射影像重叠。同时,底部开槽放置显示模组,这对视场角提出了更高要求。视场角越大,显示的范围和信息越丰富,但不同厂商在信息取舍和 UI 设计方面存在差异,若设计不佳,界面可能会显得杂乱无章,影响使用体验。
3.AR 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
AR HUD 是 HUD 技术的高级形态,它利用 AR 光学成像和虚实融合技术,将车辆行驶信息、智能驾驶等虚拟信息投影到前挡风玻璃上,并与车外实时路况相结合,为驾驶员呈现虚实相融的驾驶信息与体验。AR HUD 的成像区域更大,应用了更先进的 PGU(图像生成单元),视场角可提升至 13°×5° 及以上,投射面积扩展至 20 英寸以上,虚像距离(VID)也更远,性能远超 C HUD 和 W HUD。
在实际应用中,AR HUD 可实现多种功能。在导航场景中,它能提供实景融合导航,将道路指引、箭头方向等虚拟信息直接融入实际路面,驾驶员无需转移视线即可获取导航信息;在 ADAS 辅助场景中,AR HUD 可将智驾行为可视化,通过车道保持、跟车目标识别等虚拟指示,帮助驾驶员更好地监控车辆运行状况,同时结合实景提示预警功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生活、娱乐兴趣类场景中,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AR HUD 可将前挡风玻璃升级为大型显示屏,满足驾驶者在游戏、观影、社交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还能投射街边的商业区、娱乐场所等兴趣类信息,实现与车外场景的互联。
AR HUD包含数据收集、算法融合、成像过程多个过程。
(1)数据收集
AR HUD 的前端通过多种设备收集数据,包括摄像头、各类车载传感器以及 ADAS 辅助驾驶功能提供的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行人预警及交通标志线识别等信息,同时车载导航也为其提供道路导航信息。这些设备如同 AR HUD 的 “眼睛” 和 “耳朵”,实时感知车辆周围的环境和行驶状态,为后续的信息处理和显示提供基础数据。
(2)算法融合
收集到的数据在中端通过软件算法进行处理。软件算法贯穿 AR HUD 输入、执行、输出三个环节,在输入层涉及与 ADAS 相关的识别追踪、计算机视觉等算法,ADAS 技术越成熟,算法输入层的性能就越高;执行层运用传感器融合、高清地图集成与预测算法,对前端收集到的信息在毫秒级时间内迅速进行数据融合和处理,有效降低画面延迟效果;输出层则运用 3D 渲染、防抖、畸变修正、画面实时调节、虚实融合等算法技术,将视频、图像等实时信息投射输出,提升图像输出的清晰度与及时性,确保驾驶员看到的图像稳定、清晰、准确。
(3)成像过程
AR HUD 的后端通过核心部件 PGU 图像生成单元,运用 AR 微显示方案进行图像投射。目前主流的 AR 微显示方案包括 TFT - LCD、DLP、LCoS、LBS 激光与 Micro - LED 五种。以 TFT - LCD 为例,其核心组件为液晶单元,原理是通过控制液晶的透光率来实现画面的亮暗显示。LED 背光源发出光线后,TFT 基板产生电压,控制液晶单元的排列方向,进而影响光线的穿透量。在图像投射阶段,结合自由曲面镜运用、挡风玻璃升级等技术,通过三次光反射成像。由 PGU 生成的图像先投射至折叠镜上完成第一次反射,然后通过非球面型的可旋转镜进行第二次放大反射,最后通过杂光阱射出至挡风玻璃进行第三次反射,进入驾驶员的眼中,形成的虚像与车外实景融合,呈现出虚实融合的 AR 效果。
三、各主机厂关于 HUD 的应用
(一)理想汽车在 HUD 的应用
理想汽车在 HUD 的应用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显示内容极为丰富。车速、挡位等基础行车数据实时呈现,让驾驶员对车辆运行状态了如指掌。HUD 画面总体分为左、中、右三块区域,在正常行驶状态下,左边显示常规导航信息,下方展示预计到达时间;中间与中控屏同步显示部分画面;右侧呈现时速、限速、驾驶状态挡位以及当前时间等信息。在智能驾驶环境方面,借助 3D 空间透视技术,将行人、车辆、道路边界及障碍物等动态信息,以半透明图层叠加于现实视野,同时整合自动驾驶状态、限速和天气警示等信息。开启数字后视镜影像功能后,拨动转向灯,HUD 会显示侧方影像,减少视野盲区隐患。
理想通过先进技术有效控制前挡玻璃重影偏差和曲面镜面型,杜绝重影问题。2.5 米短视距投影和 - 3.7 度黄金下视角设计,既保证看得清又防止视觉疲劳。还能根据外界光线自动调节亮度,设有雪地模式应对特殊环境。
此外,HUD 与车机系统深度融合。驾驶员能通过安全交互屏或语音控制便捷操作 HUD 的显示内容与功能设置。并且随着车机系统 OTA 升级,HUD 功能持续优化拓展,实用性与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驾驶体验。
(二)小米汽车的 HUD 应用
1. HUD 应用
小米初期 max 的 HUD 以地图导航为主,导航信息占据约 80% 的画面,在关键信息展示方面,除了常规的导航指示外,还增加了剩余续航信息。该 HUD 的亮度表现十分突出,最高亮度可达 13,000 尼特,即使在强光环境下也能保证驾驶员清晰读取信息,有效解决了部分 HUD 在阳光下看不清的问题。
小米汽车的 HUD 在交互设计上也非常出色。它支持分区块显示,例如左边展示导航,中间呈现车速,右边显示音乐歌词,并且允许驾驶者自定义显示模式,在运动模式下突出转速和 G 值等关键信息。同时,HUD 位置可根据驾驶员位置自动调节,为不同驾驶者提供最适宜的观看角度。不仅如此,副驾还能利用 HUD 在驻车时观看电影、刷短视频等(行车过程中驾驶位不受影响),为乘车体验增添乐趣。
2. PHUD 应用
PHUD 最早由宝马提出,根据谍照来看小米 YU7 的全景显示 HUD 有一定概率搭载了PHUD,它将整个前挡风玻璃的下半部分转变为 “巨型显示屏”,官方称之为 “全景视域桥”。通过在前挡玻璃下方涂抹深色涂层,实现了车速、导航、音乐、驾驶辅助信息等从左至右的满屏显示,宛如一块 “带鱼屏”。
从显示内容来看,导航地图直接铺满驾驶者眼前,路口的转向指引一目了然,驾驶员无需再歪头查看中控屏,极大地提升了驾驶安全性与便利性。同时,智驾系统的相关信息,如当前车道保持情况、前车距离、变道建议等也能实时呈现,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更贴合驾驶直觉,降低误判风险。此外,当打转向灯时,HUD 还能直接显示侧后方实时画面,压线或跟车太近时会及时给出警示提醒,宛如一位贴心的驾校教练时刻相伴。
(三)问界 M9 的 AR HUD 应用
此外,问界 M9 的 AR HUD 还具备动态的车道引导箭头,甚至加入了鲲鹏动效,在停车状态下还支持观看电影等娱乐功能,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体验。
智能驾驶意图通过 MOP 线直观呈现,与现实物理世界完美贴合,让驾驶者清晰掌握智驾状态。集成车身摄像头影像与倒车影像,使驾驶者无需转移视线,就能全面感知车辆周围状况。导航方面,融合多维信息及车道线走势,提供精准的车道级 AR 导航,让出行路线一目了然。智驾场景下,还有贴合实物的预警提示,助力驾驶者提前察觉危险。此外,常见的红绿灯倒计时、安全辅助驾驶以及夜视 / 雨雾增强提示等信息也一应俱全。
特色功能亮点十足。其支持鲲鹏动效,鲲鹏游动方向即车辆前进方向,增添了驾驶的仪式感与乐趣。驻车状态下,可在前方视野映射出 75 英寸甚至在 8.5 米远处可达 75 英寸的影院级巨幕画面,为驾乘者提供独特的观影体验。
显示效果同样出色。采用 LCOS 方案,实现 7.5 米处 70 英寸、10 米处 96 英寸的等效显示效果,拥有全球量产车型最大可视角 13°×5°。屏幕分辨率高达 1922×730,保证画面清晰细腻。入眼亮度达 12000nits,即使强光下画面依然稳定清晰;对比度达 1200:1,画面灵动清透。
在驾驶体验提升上,问界 M9 的 AR HUD 也表现卓越。VID(视觉信息距离)远大于 7 米,让驾驶者行车视野与 AR HUD 信息同焦,无需频繁切换焦点,有效减轻驾驶疲劳。与高阶智驾系统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了驾驶者对车辆动态的直观理解,提升对智驾功能的信任度与安全感 。
四、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R HUD 的光学显示效果和算法技术将持续优化。在光学设计方面,光波导技术有望取得突破。目前,光波导技术作为解决 AR HUD 体积和 FOV(视场角)兼得问题的关键技术,正受到广泛关注。它通过光耦合器对图像进行耦入、耦出处理,无需经过多次反射即可直接输出原始完整图像,能够在实现大 FOV 的同时使 HUD 机身更加轻薄化。未来,随着光波导技术的成熟,其制造难度将降低,良率会提高,从而推动 AR HUD 的进一步发展。
在算法技术方面,将更加注重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内容显示的清晰度、层次性和渲染的美观性、稳定性。通过优化算法,减少图像延迟,提高虚实融合的效果,降低驾驶员的视觉疲劳,提升 AR HUD 的整体性能。
同时,由于目前AR HUD 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普及。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量产规模的扩大,AR HUD 的成本有望逐渐降低。一方面,微显示技术的持续升级将推动成本下降,例如 TFT 技术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化、DLP 技术在成本控制上的改进等;另一方面,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本土供应链的崛起,原材料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将得到有效控制,使得 AR HUD 的价格更具竞争力,能够走向平民化市场,提高市场渗透率。
汽车动力总成
龚淑娟
李峥
随着特斯拉在美国市场推出的FSD订阅服务,让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推向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并在特斯拉FSD beta 9.0版本中,看到了纯视觉感知系统的强大,却忽视了特斯拉在传统制造工艺上的变革。其使用“一体压铸”的全新工艺,让传统车身的生产模式也会随着发生改变,不得不期待Cell to Chassis 底盘集成电芯的到来。
2025-03-11
2025-04-18
2025-04-19
2025-04-21
2025-04-24
2025-04-23
2025-04-22
2025-04-22
今日我们将聚焦海立、HRC、GF、华阳、佑驾创新五大技术先锋,揭秘它们即将呈现的突破性解决方案。从智能驾驶核心算法到新能源热管理系统,从车规级芯片到轻量化材料创新,这些技术领航者将如何重新定义汽车产业的未来边界?
作者:李子豪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