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高效的汽车发动机装配线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装配质量,而且可以解决高效率与柔性的统一问题,使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p#随着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每个汽车生产企业都在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采用合理有效的汽车生产解决方案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且能够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
汽车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分,是直接决定汽车整体性能的关键部件,合理高效的汽车发动机装配线不仅能保证汽车发动机的装配质量,同时对提高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是目前各大汽车生产企业所重点关注的自动化装备部分。
在承接并实施465Q型发动机装配线的项目的过程中,我公司按照用户的要求,设计并实施了一条自动化装配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装配质量,更重要的是为其解决了高效率与柔性的统一问题,使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设计原则
按照总体要求,465Q型发动机的装配线方案秉承了以下设计原则:
□ 确保该生产线能可靠地保证每一工序达到装配检测工艺要求;
□ 汽车发动机具有技术含量高、零部件多、体积小及结构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确保生产线先进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必须考虑生产线的经济性;
□ 本次设计的装配生产线共分为三个子系统,他们之间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所以需特别注重每个子系统与前、后道工序之间的衔接以及与三个子系统以外的设备的接口必须与生产节拍相符;
□ 为确保装配生产线的可靠性,装配生产线的关键元器件均采用进口知名产品;对于生产线上采用的国产设备,选用标准、成熟、可靠的设备,凡必须采用非标设备的,在试制后才投入使用,同时还要尽量兼顾将来1.6L发动机(重量小于300kg)在此装配生产线上进行装配的需要;
□ 装配生产线上的手工工位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自动工位应方便维修和保养。
组成与功能
该465Q型发动机装配线包括缸盖装配线、发动机总装线及热磨合试验台三个主要部分,其中发动机热磨合区布置有8台热磨合试验台。
1、缸盖装配线
缸盖装配线输送线为无动力滚轮传输线,全线总长为24m,输送面高度为800 850mm,线上无托盘,缸盖直接在输送滚轮上传送,全线共分为15个工位,每个工位间距为1.6m,缸盖在传输线上的传输由操作者手工完成。
2、发动机总装线
发动机总装线采用倍速链传输线输送,全线呈长方环型布局,长37m,宽3m,输送线体输送面高度为500 550mm,输送线宽度为500 mm,输送速度为10m/min,每个工位输送线体承重大于300kg,输送线体上有输送托盘,托盘上安装有随行夹具。全线共分为38个工位,每个工位间距为1.8m。
传输线在所有工位均设有挡停装置,当托盘进入装配工位时挡停器自动将托盘挡住,以供操作者进行操作或机械装置自动装配。当操作者工作或机械装配完毕,按释放按钮或自动将托盘释放到下一工位。
装配线由三相异步电动机、减速机及主、副传动链轴为动力系统,全线采用PLC控制,并装设若干紧急停止按钮,以便于及时调整和检修。
3、发动机热磨合试验台
发动机热磨合试验台主要用于出厂前的发动机检验,主要由如下设备组成:发动机三维可调支架、发动机冷却循环水箱、发动机燃油供应系统、发动机起动电源供应系统、电器线束、排气管路、发电机加载装置等组成。工作中,经过吊装、定位固定、连接、试机准备等操作后,点火启动发动机,按磨合试验规范进行试验,检查各部件是否正常,检查发电机参数是否达到要求,机油压力是否正常。
系统特点
整条装配线具有以下特点:
□ 电气控制系统用来进行运行控制、速度控制、定位控制、机械手操作控制、传感器检测、参数设定、手动与自动运行切换控制、生产线急停处理、连锁及保护控制等,同时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状态显示和故障诊断。
□ 全线采用PLC控制,当托盘进入装配工位时挡停器自动将托盘挡住,操作者按工艺要求进行装配,装配完毕,操作者按释放按钮,将托盘释放到下一工位进行装配。
□ 电气控制设计有自动和手动控制程序:在不影响整机运行的情况下,手动操作能方便地进行手动调整和故障处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及适用性并易于扩展。
□ 采用地面集中控制的模式,上、下料点辅以手动操作:PLC元器件集中置于地面中央控制柜。具有完善、可靠的联锁、互锁及安全保护、停电状态保持功能。安全保护设有线路的短路保护、PLC短路保护、电机过载保护及报警功能。
□ 具有停电状态保持功能:停电时,能记忆保持停止的动作,当来电再启动时,能继续执行原有动作,保证动作的连续性。防止停电来电后出现动作的混乱,造成事故。中控柜与操作台均设有急停开关,非常情况下工作人员按此开关,系统立即停止运行。
□ 发动机热磨合试验台采取不加载磨合的方法,人工将发动机放在夹具上,定量注油,接通各种管线,启动机加电,进行热磨合,磨合完毕,卸下发动机。
应用效果
随着该装配线在生产中的稳定运行,不仅保证了生产过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而且还大大缩减了生产周期,节约了劳动力,同时解决了高生产率与柔性的统一,以使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也由此得到提高,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