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驱桥客户诉求:低购置成本、低运营成本、运载能力强、舒适度高、低故障率。
电驱桥关键技术:集成化、高效率、轻量化、低噪音、高可靠性等。
电驱桥发展趋势:
(1)集成化:多合一总成集成、控制器集成;
(2)高效化:高速扁线油冷电机、热管理、多挡位、SiC控制器应用;
(3)高可靠性:载荷谱采集、陶瓷球轴承、高可靠油封;
(4)低成本:平台化规模化应用减重、国产化芯片应用;
(5)智能安全:设计理念满足ECE标准。
1、电驱桥关键技术-高集成化
欧美市场一般不会接受驾驶室后背电池,全都是底置,如果没有集成化电驱桥,底置是很难做到500~600度电的。
(1)高集成设计:轻量化、小型化、高扭矩密度;
(2)拓扑复用:升压充电、电机加热(乘用车的先进技术覆盖到商用车);
(3)系统优化:高效率、低噪声、低成本。
2、电驱桥关键技术-高效率
商用车是生产工具,高效率意味着生产成本的降低。
从具体技术层面来说,电机设计、齿轮设计、轴承选型以及电机和变速器的匹配以及冷却/润滑设计要实现高效率。
(1)高效电机:基于磁场和温度场,采用扁线电机、超薄硅钢片、低摩擦轴承;
(2)高效电控:基于电路和控制,采用SiC芯片和烧结封装工艺,进行高频动态载波控制;
(3)高效传动:基于结构设计和流体分析,采用低粘度油品、进行低滑移率齿轮设计、采用低搅油损失润滑导油结构;
(4)高效系统设计:基于综合寻优的目标,进行多部件综合寻优的设计,进行遗传迭代和分布式计算的开发。
3、电驱桥关键技术-高转速
商用车的驱动电机转速不断提高,初代重卡电机转速约在2000~3000rpm,比亚迪新规划的电机已经接近2万转,高速电机可以体积做小、效率做高、重量做轻。
(1)电磁方面:电频率VS铁损、转子强度、新材料/新工艺;
(2)机械方面:高转速轴承、高转速油封、动平衡、更高的工艺装配要求;
(3)控制方面:开关频率增加导致IGBT损耗增加,SiC器件应用(效率可以提升2%~3%)、DSP升级、算法更新。
4、电驱桥关键技术-高功率密度
对于双电机构型来说,提高功率密度的结构,其中之一可行的方案,可以通过功率分流来实现,功率分流结构能够显著提高功率密度,比较典型的结构就是双中间轴,包括行星齿轮系统,甚至还有的产品用了差动结构,更复杂,但是提高功率密度的效果更明显,而相应带来的问题是制造和维修的成本更高。
(1)簧下重量对整车的操控性、舒适性影响相对簧上质量影响非常大,而电驱桥是簧下质量最主要的贡献者之一;
(2)对电驱桥而言,质量越大,质心的偏心距越大,由路面传过来的冲击载荷对电驱桥的冲击越大,会导致电驱桥疲劳失效,电驱桥壳体破裂导致漏油是常见的问题;
(3)对重卡电驱桥来说,变速器重量较大,偏置距影响大,针对冲击载荷影响大,最好采用双中间轴和行星轮结构,甚至差动行星轮结构实现功率分流,最大限度提高功率密度,同时要考虑制造和维修成本。
(4)为了满足紧凑空间内的零部件强度要求,需要应用显著提高功率密度的设计。
5、电驱桥关键技术-轻量化
重卡集成电驱桥的重量都接近1吨,对乘坐舒适性和操控稳定性都是新的挑战,轻量化显得尤为重要。
轻量化程度需要考虑材料成本、生产成本等方面,涉及到零件性能、周期、品质、制造、成本等重要因素,需优化合理匹配,寻找轻量化与成本控制均衡的区间,用最小的成本、重量和工艺投入换来最优的安全、NVH、耐久等性能表现,主要从材料、工艺和结构三方面进行提升。
(1)轻量化设计:尺寸优化、形貌优化、结构优化;
(2)轻量化材料:高强度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
(3)轻量化制造:热成型、激光拼焊、辊压成型、液压成型等。
6、电驱桥关键技术-高可靠性
(1)可靠性工作:
用户使用工况数据反馈进行耐久工况定义;
整车总成耐久路试验证优化总成结构设计;
台架总成耐久试验验证进行总成耐久仿真校核。
(2)高集成带来电控/电机/变速箱/车桥多元化试验内容的设计融合;
(3)深度平台化带来不同车型复合型使用需求的设计兼容;
(4)更小的设计余量,对生产制造环节的一致性管控带来挑战;
(5)量身定制化的设计,需大量准确的用户使用工况数据支撑。
7、电驱桥关键技术-高性能材料
(1)高转速、高绝缘、高耐温轴承:电机高速化、高压化发展引发轴承磨损与轴电流腐蚀问题;轴承需具备高转速、高绝缘、高耐温特性;重点攻关高强度保持器技术和绝缘技术;
(2)长寿命高绝缘电磁线:高比功率、高压、高速化对绕组绝缘和散热提出更高要求;绕组需具备高PDIV、耐电晕、高导热特性;重点攻关高耐电晕电磁线漆膜、高导热灌封胶/浸渍漆技术,优化绝缘体系结构;
(3)高性能硅钢片:对驱动高转速、大扭矩、高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硅钢片需具备高强度、高磁极化强度、低铁损硅钢片;重点攻关合金冶炼和轧制技术。
8、良好的冷却/润滑能力
(1)为了减小电驱桥空间尺寸和重量,可采用全油冷电机和变速器共壳体集成方案;
(2)电驱桥电机功率大、发热大,变速器结构复杂,如何在紧凑空间内布置所需的油泵、滤清器和散热器等部件,如何进行油路设计,实现良好的大功率电机冷却和变速器润滑,都是巨大挑战。
9、电驱桥关键技术-NVH
相对于传统变速箱或者驱动桥,新能源商用车因为没有发动机的噪音掩盖,齿轮的噪音会相对比较突出;另外在反拖的过程中,倒车齿面的载荷会比较大,这个时候对倒车齿面的噪音也是一个挑战。电机转速越来越高,频率范围越来越广,在高频段容易导致电机和齿轮的啸叫。
另外,如果是双电机中央驱动构型,两条独立的动力路线在最后一级逐渐合流,最后两个小齿轮合流到一个大齿轮,如何实现均载?这是一个问题。
(1)噪声源:多参数化建模、电磁路设计、电机模态、空间阶次、谐波控制、齿轴设计、齿轴修型、接触印记、箱体模态、传递误差;
(2)声传导:振动响应、声辐射。特别是客车,因为卡车不太敏感,而客车产品的声音控制有一定的瓶颈,可以通过一些声音的传导控制。例如悬架,做二次隔震,噪音可以降低10个分贝。
(3)电驱桥NVH具体设计要求举例:
避频设计:避开电机极对数主要阶次8及其倍数,偏差不小于5%,以及轴承的避频;
齿轮重合度和转速相关,3~3.5;
齿轮滑移率<1.5;齿轮啮合错位量<70μm(ref);
传递误差相对传统变速箱大大压缩;
齿轮波纹度的控制,鬼阶次;
安装定位的控制,1、2阶次
10、电驱桥关键技术-行星齿轮系统
(1)行星轮为动轴传动,相对定轴传动,行星轮可以实现更大的速比;行星轮通过多中间轴实现功率分流,从而得到更高的功率/扭矩密度,因此行星轮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
(2)行星轮承受扭矩高,为了追求轻量化,行星轮个数多且变形大,行星轮不均载程度增加,因此易出现行星轮和行星轮轴失效;
(3)行星轮所有啮合同阶次,激励和噪音叠加,且随行星架旋转,易出现NVH问题;
(4)行星轮系统体积小、承载能力高的优点,根源是加强了行星轮的承载能力,但随着行星齿轮数量的增加,行星轮之间均载难度越来越大;
(5)电驱桥行星轮结构紧凑、承受扭矩高,齿轮和轴承容易失效,提高行星轮均载是关键,提高行星轮均载的方法:减小制造误差、采用太阳轮和齿圈浮动、提高各构件柔度实现柔性变形、采用柔性销等。
11、电驱桥关键技术-共油设计
为了提高电机效率、降低电驱桥重量及成本,重卡电驱桥会倾向采用高速油冷扁线电机,采用高度集成化设计方案,电机定转子内置进入桥壳,与变速箱部分共用润滑油。
全集成式共油设计:系统整体共用一套润滑系统,且内部所有油路连通;目前,欧洲开发的新一代产品几乎都采用共油设计,且寿命要求40~50万公里不换油,免维护、可靠性要求高,动力性要求更高,高度集成、电动换挡、高NVH要求。润滑系统设计难度较高,且无太多成熟设计经验和标准润滑油品供参考。
共油设计开发难点:
(1)润滑油选择:电机冷却普遍选用粘度较低的润滑油,而变速箱部分主要选用重载润滑油,为了解决此矛盾,传统的电机冷却油及传统重卡桥润滑油均不适用,需重新开发润滑油。
(2)润滑冷却系统设计:为了提高油品保养里程及降低润滑油清洁度,变速箱部分采用强制润滑方案,增加了润滑油路设计复杂性,需进行CFD仿真、温升及润滑台架验证。
非共油设计:电机和变速器为两套独立的润滑系统,且使用的润滑油牌号不同;目前国内主流产品仍然采用非共油设计,但共油设计的趋势已经在重载电驱桥新产品中逐步体现;非共油润滑系统设计难度相对较低,已有相对成熟的设计与油品应用选型经验,且已经过市场检验。
12、电驱桥关键技术-轴电流
(1)共模电压:电机转子轴对地电压;差模电压:电机转子轴两端电压;
(2)轴承电腐蚀主要原因:磁阻不均衡、变频器逆变供电、外界高压电场导致的静电感应等;
(3)解决方案:
左端导电环+右端导电环;
左端绝缘轴承+右端导电环(导电棒);
左端绝缘轴承+右端绝缘轴承带导电环;
左端导电环+右端绝缘轴承(不能消除差模电压);
左端陶瓷球轴承+右端陶瓷球轴承(不能消除共模电压)。
13、电驱桥关键技术-电换挡系统
考虑到换挡响应速度及控制精度,普遍采用电换挡方式;无论中央驱动的EAMT变速箱还是电驱桥,狗齿成了大多数换挡系统的设计方案,但是狗齿因其结构特点会存在顶齿风险,延长了换挡时间,所以齿形的选择需要重点关注。
14、电驱桥关键技术-柔性设计
通常来说,我们想提高功率密度、为了提高结构强度,但我们不能通过把各分系统和零部件进行机械加强来进行提高,比如说:轴径大一点、粗一点;齿轮设计得强壮一点,这样当然可以提高可靠性,但是反之,带来功率密度不够的问题。
另外还有NVH的问题,刚性增强以后,同样的齿轮激励或者电机激励,通过传递路径到桥壳上,最终导致桥壳的震动相应会放大。
如果能用一个柔性系统,既可以提高产品的功率密度,又可以减少冲击载荷,包括震动激励对系统的影响,是一举多得。
这就是柔性设计,对柔性系统的设计来讲,对分析的准确性和精度要求非常高,需要有高效精确的计算工具实现柔性系统的设计。
15、电驱桥关键技术-电驱桥布置形式和桥壳设计
对电驱桥来说,整体式桥壳相对可靠,因为传统冲焊、铸钢或者铸铁桥壳的承载能力比较强,相对来说可靠性比较高、维护成本比较低。但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为了尽可能提高功率密度,最好还是用分段式的方案,因为如果分段式方案做得好的话,优化的潜力比较大,可以最大化实现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主要的缺点是连接的强度如果设计得不好,或者分析得不够准确的话,是一个潜在的失效问题。
(1)整体式桥壳(单电机):优势是易于制造并且维护成本低,劣势是偏载问题严重、失效概率高且功率密度偏低,需要在电驱桥设计中着重解决由电机偏载带来的冲击载荷问题。
(2)整体式桥壳(双电机对称布置):优势是维护成本低且易于制造,可以实现换挡动力不中断;劣势是包络空间有限,布局结构受限;需要重点解决空间寻优。
(3)分段集成式桥壳:优势是功率密度高、可以基于经典的双中间轴均载结构;劣势是分段桥壳需要全新设计,强度/成本/重量是难点。
分段式桥壳承载:分段式桥壳设计,其结构可以更好地进行齿轮箱部分的设计,桥包可以使用铝壳体降低整桥重量,但承载存在一定风险,主要采用CAE仿真及台架试验进行校核验证;
路谱采集:与传统桥相比,电驱桥由于其重量变化,所承受载荷也存在一定的变化,目前主要采用路谱采集的方式转化为仿真输入进行校核。
(4)分布式驱动:优势是容易实现模块化设计,应用场景广泛;劣势是制造成本高;重点需要解决结构紧凑问题、行星齿轮系统布置问题和电子差速控制问题。
16、电驱桥关键技术-方案设计
(1)输入参数和约束
封装尺寸:输入输出位置、封装尺寸限制、悬置位置、润滑系统、换挡系统;
设计目标:齿轮、轴承、轴、连接与密封件;
载荷:载荷谱、滥用工况、外部负载、运行速度;
假设:材料、齿轮等级和光洁度、润滑剂、转子/平衡、错位量。
(2)CAE分析
总布置方案优化:速比分配、齿轮类型、轴承布置;
基本尺寸:齿轮轮辐、轴、轴承、连接;
转子动力学:轴临界转速、轴承、连接。
(3)CAE结果
总布置方案:齿轮、轴承布置、连接、系统柔性、换挡系统、润滑;
齿轮:可靠性、NVH、效率、加工制造、装配;
轴:几何、应力集中、连接、制造、寿命、临界转速;
轴承:类型、尺寸、寿命、配合;
连接:花键设计/寿命、压装配合设计/寿命、螺栓连接尺寸/寿命。
参考资料:
TMC2023秦宬《商用车电驱动总成关键技术与发展》
TMC2023方伟荣《重卡电驱动技术及上汽商用车的电动化发展》
TMC2023曹锋《重卡电驱桥关键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
2024-12-18
2024-12-19
2024-12-23
2024-12-23
2024-12-16
2024-12-20
2024-12-17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