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固定点数量及其强度是汽车被动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家强制性法规明确规定了安全带固定点数量和有效固定位置。本文结合新标准《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及上固定点系统》 (报批稿),针对M1类车辆后排座椅中间位置安全带固定点数量的变化及有效固定点位置进行了描述,并结合不同车型详细阐述了后排座椅中间位置三点式安全带固定点的布置分析。
汽车安全带固定点标准自美国1968年开始首先作为轿车必须遵守的法规后,相继有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作为法规实施。我国于1985年第一次公布了部颁标准,之后逐步进行完善,并于1993年发布第一版GB14167-1993《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标准,于2006年进行修订,发布了第二版GB14167-2006《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2007年2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在第二版中明确要求了M1类车辆后排座椅必须安装安全带,再次于2008年12月进行第二次修订《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ISOFIX固定点及上固定点系统》(报批稿,代替GB14167-2006),规定M1类车型车辆的后排安全带固定点数量由三个或两个变更为三个。
乘员约束系统意义
乘员约束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在碰撞中利用乘员约束系统(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方向盘和传感诊断模块等)避免或减缓乘员与车内结构件碰撞造成的伤害。汽车座椅安全带是乘员约束系统重要配置之一,在减轻碰撞事故中乘员伤害程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安全带是指具有织带、带扣、调节件以及将其固定在车内的附件,用于在车辆骤然减速或撞车时通过限制佩戴者身体的运动以减轻其伤害程度的总成,一般称为安全带总成,它包括吸能或卷收织带的装置。安全带对乘员的保护原理是当碰撞事故发生时,安全带起作用,将乘员束缚在座椅上,乘员的头部、胸部不至于向前撞到方向盘、仪表板及风窗玻璃上,使乘员免受车内二次碰撞的危险,同时使乘员不被抛离座椅。
安全带主要构件及其作用
1.织带 用于约束乘员身体并将所受到的力传到安全带固定点的柔性部件。主要材料为尼龙,宽度一般为46~48mm,厚约1.1~1.2mm。其主要作用是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在安全带规定的延伸率内有效地约束住乘员,减少乘员的前移量,以减少乘员所受的冲击并吸收部分能量,起到保护乘员的作用。
2.卷收器 用于全部卷收或部分卷收安全带织带的装置,按其作用可分为无锁式卷收器(1型)、手调试卷收器(2型)、自锁式卷收器(3型)、紧急锁止式卷收器(4型)和具有较高响应极限值的紧急锁止式卷收器(4N型)。卷收器是安全带总成中的核心部件,由它实现安全带的锁止,一般由几十个零件组成,主要有压铸、注塑、冲压及冷镦等加工工艺和压铆、超声波等装配工艺。
3.带扣 一种使佩戴者能够被安全带固定住,且能快速解脱的装置,带扣可设有调节装置,但全背式安全带除外。
4.高度调节装置 能够使安全带上导向件的高度位置按照佩戴者的需要和座椅的位置进行调整的装置,该装置可以视作安全带的组成部分或者视作安全带固定点组成部分。目前高度调节器已经从4级、5级发展到了无级调节,从而能够使不同身材的乘员都能将安全带调节到舒适安全的位置。
M1类车辆安全带固定点数量的变化
安全带固定点是指在车身、座椅或车辆其他部分的构件上用于安装、固定安全带总成的零部件。报批稿与现行版中M1类车辆安全带固定点数量如下表所示。
目前,国内大部分M1类车型非前排外侧座椅位置一般为三点式安全带布置,而中间座椅位置则为两点式安全带布置(见图1)。目前在售所有车型中,后排外侧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均为三点布置。
M1类车辆后排座椅安全带有效固定点位置
汽车安全带固定点位置与乘员的相对位置,影响到乘员在发生车辆碰撞事故时所受到的保护程度和平时使用的舒适程度。如果下部固定点位置布置不好,车辆发生碰撞时,乘员身体的下半部前冲产生“下滑”现象,对身体下肢造成伤害;如果上部固定点布置不当,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会导致肩带拉住头部造成伤害。
1.安全带下有效固定点位置
对M1类车辆,所有后排座椅的α1(非带扣侧)和α2(带扣侧)应在30°~80°范围内;如果后排座椅是可调的,则在所有正常移动位置,上述要求均有效。其中α1和α2为座椅R点分别通过L1点和L2点(同一安全带的两个下固定点),且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面的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2.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位置
(1)如果因采用织带导向件或类似装置而影响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位置(见图2)时,应根据织带纵向中心线通过J1点时固定点位置来确定有效固定点位置;
(2)对于后排座椅,安全带上固定点应在垂直于座椅纵向中心面并与躯干线成60°角的FN平面下方。FN平面与躯干线相交于D点,此时必须保证DR=315+1.8S,但当S≤200 mm时,DR=675 mm;
(3)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应在垂直于座椅纵向中心面并与躯干线成120°角且相交于B点的FK平面后方,此时必须保证BR=260+S,但当S≥280mm时,可选用BR=260+0.8S;
(4)S值不得小于140mm;
(5)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应位于通过R点并垂直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铅垂面之后;
(6)安全带上有效固定点应通过C点的水平面上方。
不同类型车辆后排座椅中间位置三点式安全带固定点布置
安全带的设计在功能上首先要满足法规规定的乘员保护要求,同时还需要满足舒适性、易于使用及佩戴提示等要求。车身总体布置时,应充分考虑安全带与车身连接安装点的位置。对于连接下部安装固定点在车身上的情况,应考虑安全带使用时是否与座椅等其他部件有接触,其安全带固定点位置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同时也应充分考虑车身连接部位的强度。对于连接下部安装固定点在座椅上的情况,应充分考虑安全带与座椅等硬件的最后接触点与座椅R点的相对位置。
(1)两厢车型
一般而言,因为两厢轿车缺少像三厢轿车那样的后窗台板,故后排中央位置安全带卷收器一般布置在侧围上或者后座椅靠背上,也有一些车型固定在后座椅靠背下方后地板上。对于卷收器固定在侧围上车型,安全带织带通过顶盖后横梁处安全带导向件进行导向来进行对乘员佩戴(见图3),对于这种情况,要求顶盖后横梁总成应该拥有很强的强度使安全带上固定点在乘员正常或碰撞过程中不应该脱落;对于卷收器固定在后座椅靠背上,其安全带另一下固定点一般位于座椅下方或同样固定在后座椅靠背上,图4所示为新普锐斯后排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布置,这种安全带固定方式对后座椅靠背要求在乘员正常使用和碰撞过程中,其靠背不能产生翻转,否则会导致安全带失效,致使乘员受伤害。
(2)三厢车型
为了满足空间、使用及安全性要求,一般三厢轿车后排中央位置安全带布置是将卷收器放置在后窗台上,通过在后窗台板装饰板进行隐藏,这种布置方式简单,而且不会对安全带性能产生任何影响,图5所示为卡罗拉后排安全带布置。还有一些车型同两厢车类似,将卷收器固定在后座椅靠背上或者固定在后座椅靠背下方地板上。
(3)SUV车型
由于SUV车型同两厢车类似,没有后窗台板,故其后排中央位置安全带卷收器布置同两厢车型一致,一般其中一个固定点布置在侧围上,但由于SUV较两厢车型大,其后侧围比两厢车型要长,因此其安全带卷收器固定在后侧围后部,而安全带上布置两个连接件,分别同座椅上两个带扣相连接,组成三点固定。图6所示为丰田RAV4后排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布置。
结束语
从汽车安全带固定点新法规可以看出,将原后排座椅安全带固定点由三点或两点变更为三点,不仅保护了乘员的腰部,而且也提高了对乘员胸部的保护,进而提高后排乘员的安全性。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