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本文以变速器齿轮加工生产线为例,对其加工工艺进行了探讨,阐述了规划原则及方法。
2012年,中国汽车工业虽然再次出现微增长,但中国汽车企业投资热度依然不减,仍有很多企业有投资建设新厂和新生产线的规划。随着近年来中国人口红利进入结束期,劳动力短缺日益成为现实,技能型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形成技术工人的结构性短缺,专业人才的薪资水平也水涨船高。如今,我们曾经期待多年的自动化生产线已经被生产企业逐渐列为首选。
本文以变速器齿轮加工生产线为例,对其加工工艺进行了探讨,阐述了规划原则及方法。
规划原则及方法
通常情况下,齿轮机加工的工艺路线为:毛坯—车加工—齿形加工—热处理—磨削加工—成品。因为热处理的特殊性,业内通常把它作为机加工的分界点,既我们常说的热前机加工和热后机加工,因此生产线规划也就分成热前和热后两部分。
生产线规划首先要确认预期年度各月产量(M),预计极限日产量(N),根据工作时间(T)及设备可动率(U)确定生产节拍(S),再根据工艺方案确定机床数量,必要时还需根据机床数量重新调整工艺方案,以达到均衡化生产。
在此,以两条热前机加工线的规划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A生产线年度月产量及工作时间如表1所示。每班工作时间T=7.5h,经验机加工设备可动率U=75%,生产节拍S=T×60×U/Nmax=7.5×60×75%/200=1.6875min/件。其工艺方案如表2所示。
B生产线年度月产量及工作时间如表3所示。每班工作时间T=7.5h,经验机加工设备可动率U=75%,生产节拍S=T×60×U/Nmax=7.5×60×75%/1000=0.3375min/件。其工艺方案如表4所示。
表2、表4所示A、B两条生产线的采购机床数量均为单班制生产设计。如果改为双班制生产,则采购机床数量将发生变化,如表5所示。
从表1和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B生产线的日产量是A生产线的4倍,但实际中B生产线所购买的设备的数量远远小于A生产线的3倍。
在计算方法中,我们采用了极限日产量。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少投资也可以用平均日产量来进行计算。但由于在预估产量时都相对比较保守,如果一旦市场的变化远远快于企业的预期,就有可能出现客户需求不能满足时再次追加投资,而当追加装备能量产时往往客户的需求又没有那么多了。所以,建议适当预留部分产能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不会对生产企业有很大的影响。
这里的工作日数量和可动率是按人工作业给出的,纯自动化的设备可以增加30%左右。事实上,设备还需进行日常的检修和保养,不可能24h不停地转动。
生产线上机床的布置
那么,建立怎样的自动化生产线就成为一个行业面临的课题。什么样的自动化生产线更适合自己的需要?我想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可以这样讲,满足需要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最好的一定可以满足需要。
关于自动化生产线的布置,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产量少时可以单机独立工作。由自动化设备组成的复杂线体,必须具备单机运行和多机不同编组管理运行能力,以便于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降低全线停产的可能性,减少停机损失。
第二,尽可能减少物流周转,建立自动流转,确保一个流生产理念的实现。
第三,夹具、刀具和量具设计柔性化、模块化,自动切换减少品种切换时间损失。
第四,自动检验识别工件及机床、刀具误差,并进行自动补偿;对于无法实现自动检验的要定时提醒线体人员检测。
第五,对于不可避免有人员参与操作的生产线,要充分考虑操作者劳动时间不饱满的问题,必要时可以适当减少自动化部位,适当增加一定量的人员作业,降低投资成本。
在此,以B生产线布置方案为例,对三种形式的生产线布置进行探讨,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从布置方案的物流方式来看,方案一、方案二均有跨越同类机床的情况,而方案三则没有,较为合理,可以分步投资,并更有利于自动化布置,有利于零件在机床之间流动,机床间工件的自动上下料也容易实现,保证一个流的精益生产。
结语
国内汽车零部件机加工自动线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家都希望尽可能使用自动设备以减少人员的投入,但有的生产企业却出现了即使上了自动设备也没有减少人员的现象。上自动线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程保证能力,仅仅体现局部自动化功能是得不偿失的,有时候也是不必要的。
笔者曾经参观过几家日本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所观察到的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的自动化生产线,都是根据各生产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而建立的,并随着需求的变化还在进行着自动化的改进,而无人生产线并不多见。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面对现实,不要急攻进利,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需要,把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当作一个循序渐近的永恒主题,也许这才更符合我国的的国情。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