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毫米波雷达行业发展历程
国外毫米波雷达的发展历程久远。早在1973年,德国便率先推出了汽车防撞雷达,随后这一技术迅速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地广泛传播与应用。经过近40年的不断积累与发展,国际知名的雷达制造商已经拥有了丰富的技术底蕴。早期的毫米波雷达主要依赖高电子迁移晶体管(HEMT)来制造集成电路,其集成度相对较低,且成本高昂,使得该技术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然而,在2012年,英飞凌及飞思卡尔两大公司成功推出了芯片级别的毫米波射频芯片,这一创新不仅显著降低了毫米波雷达的技术难度,更大幅减少了其制造成本,从而有力推动了毫米波雷达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2013年,随着24GHz毫米波雷达产品正式进入中国,国内涌现出大批初创企业,如安智杰、行易道、隼眼科技、承泰等,它们纷纷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到了2018年,中国的24GHz毫米波雷达产品已经实现了大规模量产,供应链体系也日趋成熟。然而,在77GHz毫米波雷达领域,由于受到国外大型芯片制造商的技术封锁,国产77GHz毫米波雷达产品一直未能实现完全国产化。尽管如此,国内车载毫米波雷达厂商并未放弃努力。目前,包括楚航科技、森思泰克、德赛西威等在内的国内企业,都已成功实现了77GHz产品的量产。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森思泰克的77GHz毫米波雷达率先在一汽红旗HS5上实现了量产,这标志着国内企业在77GHz毫米波雷达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近两年,德赛西威的77GHz产品也在多个主流车型上实现了规模化量产,进一步推动了国内毫米波雷达技术的发展。
2. 中国毫米波雷达行业规模
随着单车搭载毫米波雷达数量的持续攀升,整个毫米波雷达市场的出货量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近年来,汽车智能化发展改革不断加速推进,毫米波雷达已成为汽车ADAS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毫米波雷达出货量已达到惊人的2000万颗,同比增幅超过40%,显示出强劲的市场增长势头。展望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毫米波雷达的出货量将持续扩大,预计到2026年出货量有望突破7000万颗大关。
2018-2026中国毫米波雷达行业规模
3. 毫米波雷达主要应用波段
毫米波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广泛,主要涵盖了24GHz、77GHz和79GHz这三个频段。其中,24GHz的毫米波雷达以其较短的探测距离,常用于感知车辆近处的障碍物,为盲点补测、变道辅助等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而77GHz的毫米波雷达则以其卓越的性能,在自动驾驶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最大检测距离可达160米以上,能够应对紧急制动、高速公路跟车等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需求,并精准测量障碍物的距离、速度和角度,为自动驾驶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至于79GHz的毫米波雷达,其通信频段位于76GHz-81GHz,虽然探测距离中等,但分辨率却非常高。根据物理学的公式,光速等于波长乘以频率,因此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而短波长有助于提高雷达的分辨率。因此,79GHz的毫米波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有望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4. 3D与4D毫米波雷达对比
3D毫米波雷达尽管在测角、测距与测速方面表现出色,但仍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无法测量物体的高度,这导致它无法准确判断前方静止物体是否会对车辆通行造成阻碍。此外,3D毫米波雷达的信噪比相对较低,容易引发大量的误测,这进一步影响了其可靠性。当视觉感知结果与3D毫米波雷达的数据发生冲突时,通常的做法是屏蔽后者的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自动驾驶系统的风险。特斯拉的AutoPilot多次发生事故,部分原因就归咎于当视觉感知结果出错时,缺乏其他有效传感器进行校正。因此,尽管3D毫米波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存在的缺陷仍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4D毫米波成像雷达成功突破了传统毫米波雷达的技术瓶颈,展现出更加卓越的性能。这款雷达,也被称为4D成像雷达,不仅保留了传统毫米波雷达的测角、测距与测速功能,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俯仰角的测量信息,使角度分辨率达到了亚度(<1°)级别。凭借这一高精度测量能力,4D成像雷达能够输出大量测量点,从而清晰地勾勒出目标障碍物的轮廓。更为令人瞩目的是,4D成像雷达还结合了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对点云图像信息的智能分析,实现对道路使用者和障碍物的精准检测与分类。无论是在最远300m处检测、区分还是追踪多个静止和移动的目标,4D成像雷达都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此外,在复杂场景如前车刹车、防止连续追尾以及大光比、恶劣天气等corner case情况下,4D成像雷达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环境感知数据。这一技术的突破,无疑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望在未来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迈向更高的水平。
5. 4D毫米波成像雷达技术发展路线
为了进一步提升角度分辨率并增强点云信号的密度,当前的4D成像雷达技术正聚焦于增加通道数这一关键路径。对于采用多发多收技术的毫米波雷达而言,虚拟通道数与收发天线的数量成正比,即收发天线数的乘积。通过增加天线的数量和密度,我们能够显著提升角度和速度分辨率,从而使得输出的点云图像更为细密,更精确地描绘测量目标的轮廓、行为和类别。在当前的技术竞赛中,Arbe的Phoenix雷达表现尤为突出,它能够实现48发48收,总计达到2304个通道,这一数字远超过大陆和采埃孚的192个通道。据高工智能汽车透露,Mobileye也在积极布局,研发具备2304个虚拟通道的4D成像雷达,并计划于2025年实现量产。这一系列的技术进展,无疑为4D成像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打开了更广阔的前景。
6. 4D成像雷达产业链
4D成像雷达产业链结构清晰,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聚焦于核心硬件与技术的研发与生产,涵盖了射频MMIC芯片(硬件核心)、高频PCB、处理芯片以及后端算法等相关企业。在这一环节中,标准的射频芯片供应商不乏行业巨头,如NXP、英飞凌、TI等传统芯片厂商,同时也有如Arbe这样的创新型企业,他们采用自研射频芯片方案,为产业链注入新的活力。中游则是成品4D毫米波雷达的生产企业,这里聚集了传统的Tier1巨头,如博世、大陆、安波福等,他们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为行业提供了高质量的雷达产品。同时,随着科技类公司的崛起,如Mobileye等新切入4D成像领域的公司也开始崭露头角,为产业链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可能。下游则是主机厂,他们是雷达产品的最终用户。根据研究统计,目前已有多个知名品牌如上汽、比亚迪、理想、吉利、红旗、长安等定点了4D成像雷达。其中,上汽飞凡R7、长安深蓝SL03、理想L7等车型已经确定将搭载这一先进技术,预示着4D成像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7. 毫米波雷达硬件成本结构
毫米波雷达的硬件成本结构主要包括算法、射频前端、信号处理芯片以及高频PCB板等多个部分。其中,算法部分占据成本约50%,由于国内雷达算法在测量精度和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国外算法受到专利保护,因此价格较为昂贵。射频前端作为另一大成本项,占比约为25%。射频前端MMIC集成了发射机、接收机及信号处理器,发射机负责生成射频信号,接收机则将射频信号转换为低频信号,而信号处理器则负责从低频信号中提取出距离、速度、方位等关键信息。信号处理芯片方面,成本占比约为10%。目前市场上有以TI为代表的DSP路线和以赛灵思为代表的FPGA路线,两者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高频PCB板作为硬件结构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成本占比同样约为10%。目前常见的做法是将微带贴片天线集成到高频PCB板上,再将高频PCB板集成到普通PCB板上,以实现在有限的空间内保持天线足够的信号强度。随着77GHz雷达的广泛应用,高频PCB板的需求将迎来显著增长。
8. 毫米波雷达行业政策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及相关部门政策的有力推动,中国毫米波雷达行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毫米波雷达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军事、安防、汽车、通信等多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大潮中,毫米波雷达技术更是成为了近年来最热门的应用领域之一,为汽车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中欧SENIA
龚淑娟
李峥
以CNCAP中最新要求的测试场景来分析下车路协同能够怎样助力解决这些要求的测试场景呢?让我们以几个常见的测试场景为例,分析车路协同如何助力解决这些要求。
2024-02-27
ADAS 主要利用安装在车上的各式各样传感器收集数据,在行驶过程中随时感知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识别、侦测与追踪,并结合导航仪地图数据,进行系统的运算与分析,从而预先让驾驶者察觉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效增加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2022-02-21
2024-11-15
2024-11-18
2024-11-18
2024-11-14
2024-11-18
2024-11-15
2024-11-14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