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悬挂作为连接车轮与车身的机构,对车身起着支撑和减震的作用,缓冲各种不平整的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使驾驶员和乘客能得到较好的乘坐体验。但是如今汽车悬架如此的多,你又分得清几款?
从大分类来看,汽车悬挂系统分为独立悬挂和非独立悬挂两种,而在这两种悬挂之下,又细分为麦弗逊、双叉臂、扭力梁、多连杆、拖曳臂等等。
独立悬挂:
指前后左右四个车轮单独通过独立的悬挂装置与车体相连,也就意味着可以各自独立地上下跳动。
非独立悬挂:
指左右两个车轮通过一支车轴连接,不能单独地上下跳动。
现在的汽车前悬挂使用都是独立悬挂,后悬挂一些低端车型使用的是非独立悬挂,中高档轿车使用的都是独立悬挂。
在这里今天主要为大家介绍现在常用的几种悬挂系统,以便让大家在选车的时候做到心里有数。
01麦弗逊式独立悬挂
麦弗逊式悬挂由螺旋弹簧、减震器、三角形下摆臂组成,绝大部分车型还会加上横向稳定杆。主要结构简单的来说就是螺旋弹簧套在减震器上组成,减震器可以避免螺旋弹簧受力时向前、后、左、右偏移的现象,限制弹簧只能作上下方向的振动,并可以用减震器的行程长短及松紧,来设定悬挂的软硬及性能。
麦弗逊式悬挂是当今世界用的最广泛的轿车前悬挂之一,大部分车型的前悬挂都是麦弗逊式悬架。虽然麦弗逊式悬挂技术含量并不高,但他是一种经久耐用的独立悬架,具有很强的道路适应能力。
优点:拥有良好的响应性和操控性,而且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成本低,重量轻。
缺点:行驶在不平路面时,车轮容易自动转向,当受到剧烈冲击时,滑柱更易造成弯曲,稳定性差,抗侧倾和制动点头能力弱。
多连杆悬挂系统,又分为5连杆后悬挂和4连杆前悬挂系统。顾名思义,5连杆后悬挂系统包含5条连杆,分别为控制臂、后置定位臂、上臂、下臂和前置定位臂,其中控制臂可以调整后轮前束。
5连杆悬挂的优点是构造简单、重量轻,减少悬挂系统占用的空间。
5连杆后悬挂能实现主销后倾角的最佳位置,大幅度减少来自路面的前后方向力,从而改善加速和制动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同时也保证了直线行驶的稳定性,因为由螺旋弹簧拉伸或压缩导致的车轮横向偏移量很小,不易造成非直线行驶。
在车辆转弯或制动时,5连杆后悬挂结构可使后轮形成正前束,提高了车辆的控制性能,减少转向不足的情况。同时紧凑的结构增加了后排座椅和行李厢空间。由于这种悬挂优点显著,易于调整,因而受到广泛的欢迎。
而全新的4连杆前悬挂系统多用于豪华轿车,它通过运动学原理巧妙地将牵引力、制动力和转向力分离,同时赋予车辆精确的转向控制。
优点:舒适性良好、支撑性不错、提高了车辆的控制性能,减少转向不足的情况。
缺点:体积较大、空间占有量大、成本高。
双叉臂式悬挂,又叫做两连杆式悬挂,是又一种常见的独立悬挂。它通过上下两个横臂与车身铰接,一般下横臂比上横臂长。双横臂悬挂也是使用范围很广泛的悬挂,包括很多运动型车和高级车。
双叉臂悬挂拥有上下两个叉臂,横向力由两个叉臂同时吸收,支柱只承载车身重量,因此横向刚度大。双叉臂式悬挂的上下两个A字形叉臂可以精确的定位前轮的各种参数,前轮转弯时,上下两个叉臂能同时吸收轮胎所受的横向力,加上两叉臂的横向刚度较大,所以转弯的侧倾较小。
优点:横向刚度大、抗侧倾性能优异、抓地性能好、路感清晰。
缺点:制造成本高、悬架定位参数设定复杂。同时维修保养时的复杂程度高,在定位悬架及四轮定位时,参数也较难确定。
拖曳臂式悬挂是专为后轮设计的悬挂结构,它的构成非常简单:以粗状的上下摆动式拖臂实现车轮与车身或车架的硬性连接,然后以液压减震器和螺旋弹簧充当软性连接,起到吸震和支撑车身的作用,圆柱形或方形横梁则连接左右车轮。
拖曳臂式悬架的最大优点是左右两轮的空间较大,而且车身的外倾角没有变化,避震器不发生弯曲应力,所以摩擦小。拖曳臂式悬架的舒适性和操控性均有限,当其刹车时除了车头较重会往下沉外,拖曳臂悬架的后轮也会往下沉平衡车身,无法提供精准的几何控制。
优点:结构简单实用、占用空间最小、成本低。
缺点:承载性能差、抗侧倾能力较弱、减震性能差、舒适性有限。
采用钢板弹簧作为弹性元件且与汽车纵向轴线平行地布置在汽车上的悬架。它兼起导向机构的作用,使得悬架系统大为简化。
优点:承载力大、成本低、容易维修。
缺点:重量较重,舒适性差、与车架连接处的钢板弹簧销容易磨损。
目前,一般多用于载重汽车的,低廉的成本,简单的结构,加上承载能力强的因素,被许多货车制造商青睐。
采用钢板弹簧作为弹性元件且与汽车纵向轴线平行地布置在汽车上的悬架。它兼起导向机构的作用,使得悬架系统大为简化。
优点:承载力大、成本低、容易维修。
缺点:重量较重,舒适性差、与车架连接处的钢板弹簧销容易磨损。
目前,一般多用于载重汽车的,低廉的成本,简单的结构,加上承载能力强的因素,被许多货车制造商青睐。
空气悬挂跟其它独立悬挂相比,是通过空气泵来调整空气减振器的空气量和压力,来改变空气减振器的硬度和弹性系数,类似于打气筒。它更多运用于“底盘升降系统”,可以实现底盘的升高或降低,使车辆既能拥有轿车的舒适性也能兼顾越野车的通过性。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