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CATIA机动车辆特征拓展插件CAVA(CATIA-Automotive Extensions- Vehicle Architecture)的出现,为商用车整车设计校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CAVA技术可以在商用车的设计过程中提前发现设计中的问题,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CAVA技术在法规校核便利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商用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1 CAVA在商用车整车设计中的应用
我公司正向开发4.5t概念燃料电池载货商用车,涉及车辆架构设计,例如车身结构、底盘布局和电气系统布置等。另外也涉及法规校核,例如可见性校核即可以进行风窗玻璃视野范围、A柱视野盲区、视平面、车辆前后方的直接视野以及内外后视镜视野等项目的校核。安全性校核主要进行行人保护相关,发动机罩所需空间、保险杠的参考曲线、头部碰撞和安全半径等相关信息的校核。人机相关法规校核即基于SAE2D人体模板进行不同的百分位尺寸的乘坐舒适度、几何碰撞检测等相关信息的校核。
传统工作中校核十分复杂,周期动辄2~3年,且需要多人大团队的同步设计,工作量极为繁重。
相比较之下,我们在该车型的设计阶段就引入CAVA软件校核技术,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分析优化,提供基于当前整车设计环境下最为合理的方案。通过建立该款商用车的CAVA模型,成功地发现了设计中的多个问题,如整车姿态、通过性和人机工程学不合理等。通过及时调整设计方案,提高了商用车的设计质量和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以下为该车型开发过程中应用CAVA软件的主要操作步骤及解决的典型问题。
1.1 定义整车参数
整车设计首先要确定整车骨架,即将项目前期开发任务书中所定义的整车坐标系及整车长宽高、轴距及前后悬,整车各载荷下的整车姿态及驾驶员人机工程的初步定义。在该燃料电池载货商用车车型的整车定义设计中,首先用BaseData命令,定义整车宽、前后悬、前后轮胎坐标及轮胎参数,如图1所示。初步定义转向盘中心点(SWCP)、座椅参考R点/踏点PRP坐标及主驾座椅行程与靠背角参数。定义整车整备、满载和超载情况下前后轮心坐标跳动值,同步激活地面水平参考平面,根据整车各载荷轮状态及板簧刚度系数核算轮心跳动数值。根据初步选型匹配的板簧参数,对应超载情况下整车姿态角为1.283˚,超过设计标准控制在1˚之内,通过调整板簧刚度后,对应整车超载姿态角都小于1˚,符合设计要求。
图1 整车基础参数搭建
在汽车设计流程中,当确定整车基础骨架这一关键环节完成后,紧接着就要依据主要部件的硬点状态推进后续工作。主要硬点即在整车结构中位置相对固定、对整体性能有着关键影响的关键点。以悬架为例,其与车架连接的硬点坐标决定了悬架的安装角度与行程范围,依据这些硬点状态精准搭载悬架数模,确保车辆行驶的平稳性与操控性。轮胎的装配同样依据硬点,其与轮毂连接点以及在车身上的安装位置硬点,关乎车辆的接地性能与行驶轨迹。转向盘的安装则要考虑驾驶员操作便利性,依据驾驶位硬点布局来确定其角度与高度,使驾驶员能轻松转动。座椅依据人机工程学硬点,适配不同身材驾驶员的坐姿需求。三踏板的位置与行程也严格参照驾驶位相关硬点,保障踩踏舒适、反应灵敏。如此搭载各部件初版数模,就能为后续开展驾驶员人机工程相关校核提供精准基础,保障整车设计的科学性。
1.2 定义人机参数
整车基本参数及姿态确认后,开展驾驶员人机工程的初步定义。根据国标选择95%分位人机各项性能绘制驾驶室草图及舱内期间的布置,包括基于座椅参考H点、转向盘中心点SWCP和踵点PRP构成的三角区区域校核与人体关节舒适度、座椅头枕、手伸包络、指尖操作包络、眼包络、头包络和安全带校核。生成人体后,可对前期“Seats”定义的基础硬点参数做适当的修正,如图2所示。
图2 驾驶员人体拟合、头包络及头枕校核
当初版驾驶室内部人机确定之后,便开启了绘制驾驶室初版边界的关键流程。首先聚焦于驾驶员操作空间,包括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肢体伸展范围,腿部的屈伸空间,从踏板踩踏到底部时腿部自然弯曲的角度与所需长度,以及手臂操控转向盘、变速杆以及各类按键旋钮时的活动轨迹,确保操作便捷且舒适,避免出现人体肢节伸展局促或者手伸无法触及的情况,如图3所示,在此基础上,结合整车的关键参数进一步细化。整车的轴距、轮距影响着驾驶室的前后、左右布局,如长轴距车型可能为驾驶室后部预留更多空间。车辆的高度设计限定了驾驶室顶部的边界,要考虑驾驶员头部空间及车内的垂直通过感。结合车辆的用途与载重,驾驶室结构边界设计需与之适配。综合这些因素,精准勾勒出驾驶室的初版边界,为后续的优化设计筑牢根基。
图3 根据人机布置确定驾驶室边界
1.3 布置底盘部件校核
当驾驶室基本边界得以确认后,车辆设计便进入到关键的底盘器件布置环节。整车定义犹如蓝图,明确了车辆的用途、性能指标以及目标客户群体等关键信息,而底盘布置则依据整车需求进行合理的匹配,包括运动间隙、传动系统类型和驱动形式的选择等。基于这些前提,开始着手布置底盘器件。首先考虑燃料电池发动机、电驱桥等大型部件,依据其尺寸、重量以及散热需求,精准定位在合适的安装点,保证车辆重心稳定、动力传输高效。其次是各类管线的铺设,要确保它们整齐有序且不相互干扰,沿着底盘骨架的合理路径延伸。在整个布置过程中,校核工作同步展开。例如通过性校核,模拟车辆跨越不同高度障碍物时底盘与地面的间隙情况,保障不会出现刮擦。接近离去角的校核,让车辆在爬坡、下坡时拥有良好的角度适配,避免车头或车尾触地。涉水参数的校核,则根据车辆的防水设计,验证其能安全通过一定深度的积水区域,全方位保障车辆的可靠性与适应性。在各校核项目中,通过“Required”选项填写校核目标值,通过“Elements”选项选取数模器件,通过运行“Current”校核所选部件是否达标,如图4所示,接近离去角校核结果显示绿灯通过。若通过角爆红则表示未通过,同步显示具体数值,指导优化范围,针对未达标项做设计数据调整。
图4 接近离去角、通过角通过校核
1.3 视野灯光、安全性校核
1.4 在进行车辆设计制造时,必须满足驾驶员直接和间接的视野要求,以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如校核风窗玻璃中的视野范围、A柱视野盲区、车辆前后方的直接视野及内外后视镜视野等。灯光的布置校核需满足GB4785-2019相关法规。安全性校核包括正面碰撞及侧面碰撞等。同样根据CAVA分析结果,可以对驾驶室的设计进行优化,提高驾驶员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商用车市场中,高效且精准的开发流程至关重要。在此次商用车开发项目中,我们创新性地引入了CAVA技术,深度应用于设计开发规划与可行性评估两大关键环节。
在设计开发规划阶段,研发团队借助CAVA环境构建出虚拟的车辆模型,全面模拟车辆在各种承载工况下的姿态、法规合规性和车内驾乘空间的布局合理性,均能直观呈现。而在可行性校核方面,CAVA技术更是发挥了强大效能。针对车辆的底盘布置,如燃料电池发动机、电驱桥以及氢系统等关键总成的选型布置,判断其是否满足项目预期的载重、速度与氢耗要求。对底盘的承载能力进行虚拟加载测试,提前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通过这一系列模拟和校核操作,项目团队得以胸有成竹地制定出极为合理的设计方案,不仅避开了诸多可能出现的问题,大幅节省了反复试错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还将设计效率提升到了全新高度,为项目的顺利推进筑牢根基。
2 CAVA技术在商用车设计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智能化
随着汽车产业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CAVA技术也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的CAVA系统将能够更加智能地自动识别整车法规相关校核方案,便利地进行新法规相关检查和性能分析,为设计师提供更加智能化的设计支持。
2.2 全面化
商用车的设计过程涉及多个部门和专业,需要进行协同设计。未来的CAVA技术将囊括更广的车辆新开发产品的校核,例如智能驾驶等,提高商用车设计效率。
2.3 网联化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云计算技术势必不断发展,CAVA技术也将朝着网联化方向发展。未来的CAVA系统将可以在云端运行,设计师可以在线随时随地进行商用车的设计和分析,提高设计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3 结语
CAVA技术在商用车整车设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CAVA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商用车设计的效率和质量,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同时,CAVA技术在法规校核便利性方面的出色表现,能够为商用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CAVA技术在商用车设计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CAVA技术将朝着智能化、全面化和网联化方向发展,为商用车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月平.自动化技术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J].汽车测试报告,2023(6):40-42.
[2] ZONG WH.Architectur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Autonomous Vehicle [J].IEEE Access, 10.1109/ACCESS . 2018 . 2828260
[3]高翔.云计算技术发展分析及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3):13-14.
本文为“AI汽车制造业”首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小编授权(VOGEL100)。本文作者:赵龙 杨凯帆 张淼 邓成刚 徐嘉乐 熊玉杰 武盼祥 赵雷雷 刘凯,单位: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龚淑娟,责任校对何发。本文转载请注明来源:AI汽车制造业
AI汽车制造业
龚淑娟
李峥
2025-03-29
2025-04-01
2025-03-31
2025-04-01
2025-04-02
2025-04-03
2025-03-28
商用汽车前、后车桥钢板弹簧安装孔与车身支架孔的同轴度偏差较大,导致前、后车桥的板簧销装不上。 针对这一问题,工程师可以利用 V S A 技术在三维 C A D 环境中整合行业领先的可视化技术和公差分析,为产 品设计制造、尺寸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全面支持实现尺寸质量目标。
作者:秦贤芳 邓雄章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