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如何成为“世界工厂”的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10-07-13
分享到


1997~2003历年汽车新产品投放情况汇总

随着中国汽车产销量的逐年递增,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然而,建立在扩大规模及低成本劳动力基础上的“世界工厂”终将短命,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汽车制造企业的增长方式,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完全自主掌控的“世界工厂”的运营模式。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许多领域的敏感问题,诸如“中国是否将会成为世界工厂”等,相继成为理论界、产业界和媒体等方面人士议论的热点。尤其对身处不断变化的产业发展格局的中国汽车制造业而言,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热潮中,冷静分析行业竞争态势,梳理自身发展的优劣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显得尤为必要。

汽车行业从内向经济向外向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

1.经济转型的理论依据及其实践

引用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有关论述,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可以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大类。其中内向型高级形态的进口替代型和外向型低级形态的出口导向型战略,都是后进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时采取的工业化战略。根据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拥有某种绝对优势并不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前提,只要一国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所有贸易参与国的福利都比不进行贸易时提高。


20世纪90年代~2003年外商投资乘用车的主要情况   单位:万美元

经过部分后进国家的多年实践,尽管实施内向型经济的进口替代战略要求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但终究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进口替代政策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置疑。这与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汽车产业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的发展特征十分吻合。为此,不少国家转而采取外向型经济的出口导向战略,通过采取适当的关税保护和本国货币贬值的政策,来刺激生产,并大量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便使企业能同时从国内和国外销售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利润,不断提高企业在开放型市场上的竞争力,确保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政府基本上实行的是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相结合的经济发展策略。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不断加快,内向经济向外向经济的转型、加速对外开放以及建立开放型经济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其间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之路也充分演绎了上述经济转型理论的实践轨迹。

2.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前,我国汽车行业只能在较低的制造水平上生产为数很少的自主品牌轿车和各类商用车。通过近20年的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我国汽车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行业一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年,以通用、大众为代表的国际著名汽车集团已悉数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投资设厂。国内汽车市场上销售的豪华型轿车、高中低档轿车和微型轿车等各档次的轿车,80%左右是由上述合资工厂生产的。同时,通用、本田等还以国内合资工厂为基地,进行轿车的出口业务。因此,汽车行业也已经同轻纺织等行业一样,成为世界级产品大量生产与出口的基地,或者可以称为“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的利与弊

1.有利方面

⑴进一步吸引外商的直接投资,快速提升制造能力

从表可以看出,国内外投资者每年都会花巨资对新兴的中国汽车市场进行产业建设与技术改造,以确保制造手段和装备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大众、通用等汽车巨头的直接投资使中国汽车工业快速融入到世界汽车工业当中,而包括上海通用在内的整车企业也已开始轿车的批量化出口。

⑵世界汽车品牌的放量入市,加速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

下图显示了1997~2003年世界级新产品投放中国市场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汽车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趋势呈逐年快速递增趋势,我国的汽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具有世界级水准的汽车新产品在国内放量上市,满足了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有利于国内汽车企业加快企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汽车产业调整,促进相关汽车零部件、物流及销售服务、汽车金融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培养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队伍,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创造了条件。

2.不利方面

加工型的“世界工厂”的建设不利于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⑴市场开拓与营销能力的缺失

对于一些以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而言,其订单往往由合资外方提供,企业作为“世界工厂”只关注组织生产,提供廉价劳动力,自身并不具备市场开拓、营销网络建设的能力。一旦订单落空或合作外方出于其他策略考虑,企业将无法生存。对多数汽车合资企业来讲,海外的销售网络和营销能力主要由外方掌控,出口业务受制于人。

⑵开发能力的软肋

订单式生产也不需要企业建立独立的产品研发机构,企业不具备技术开发与创新的能力,市场变化时,企业很难做出快速反应。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具有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企业难以为继。

充分发挥“世界工厂”的优势资源,加快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考

1.由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

根据上述“世界工厂”的利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若一味强调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而不顾及市场的反响,不具备独立的产品开发能力,那么这类“世界工厂”式的企业不具有足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难免在竞争中遭淘汰。因此,对于今后中国汽车行业所采取的发展模式,应既要强调增强生产制造能力,为国内外两大市场提供产品,更要培养市场经营与产品研发这两大核心能力,使“世界工厂”能真正地成为面向市场变化、面向顾客需求开发与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基地,进而从根本上保证“世界工厂”的发展能促进汽车产业向集约化增长方式转变。

2.培养本地化的核心竞争力

从更长远的发展来讲,在上述建立市场经营与产品研发能力的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培养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竞争能力,即本地化的人力资源加上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

本地化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培养是快速开拓市场、响应国内外用户需求、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与前提,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保证。本地化技术开发能力的建设,是本土合资企业真正立足市场、不断开发让用户满意的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探索完全自主发展的“世界工厂”模式

借鉴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举全力打造能够覆盖汽车设计、生产、开发、供应链、营销和汽车金融服务等产业链全过程的完全自主的中国汽车企业,培养贯穿业务链全过程的体系竞争力,从战略上、资源上确保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稳定地发展,使中国汽车产业真正融入并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一体化进程,保障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奇瑞、吉利等已经着手在汽车制造、供应链、营销等业务领域进行自主经营,以上汽为代表的汽车集团已全面启动自主品牌产品战略,力争推出全系列产品,从产业链的全部业务环节进行自主经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完全自主掌控的“世界工厂”的运营模式,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参与全球一体化带来新的竞争力。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