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保理念和用油成本不断提高,低碳节能的新能源汽车日渐成为消费者的热盼。然而,与百姓和社会的热情期盼相比,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速度却并不尽如人意。新能源汽车究竟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何时能“驶入寻常百姓家”?在合肥举行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汽车业的专家们对我国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与走势给出了答案: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看着不断上涨的油价,家住合肥的市民赵伟一直想购买一台新能源汽车。好不容易盼来了合肥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示范试点市,可到4S店一问,目前新能源车还处在试验示范阶段,除了在公交车、出租车中应用,目前面向私人的新能源汽车还没有出售。
“新闻上不断看到新能源轿车出来,可咱老百姓怎么迟迟用不上呢?”赵伟有些急切而无奈地说。
面对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热盼,目前在合肥举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汽车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坦言,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还有待时日,离公众的期盼尚有距离。
他指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总体态势积极,经过多年的研发和产业化探索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技术和应用的突破。但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要真正完全产业化,有个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从目前看,新能源汽车的绝大部分产品还处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的研发验证阶段,还需要通过示范产品的系统完全验证来检验产品。这种验证需要一个时间周期。
“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技术成熟和产品的市场化还需要一个过程,现在社会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要求比较着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产品发展有个过程,不能拔苗助长,不能跨越产品发展的正常周期。”
与会专家形象地比喻说,如果把新能源汽车发展看成马拉松比赛,那么现在只相当于才跑了5公里。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2010年产销突破1800万辆,保有量突破1亿辆,中国已经步入汽车社会。但随着石油对外依赖度的提高和汽车产业面临的严峻节能减排压力,发展节能的新能源汽车已成必然趋势。
为此,我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其作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目前我国已经在25个城市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并由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参与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上报国务院。各大汽车企业也积极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实质性进展的重点主要在城市公交车、环卫车、重点城市的家庭用车及部分出租车。
“但实事求是地说,新能源汽车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叶盛基坦言,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环境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阻力,在相关的产业链和配套供应件特别是关键零部件如动力电池的技术突破等方面都面临着研发和应用的难题。此外,一二代车多是传统车的改造升级,还需要完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结构设计和系统开发。
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研究的同济大学汽车工程中心主任章桐表示,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在产业化方面还需要着力解决辅助设施配套和成本控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些汽车业内人士还坦言,当初新能源汽车兴起时,很多企业都去研发,但现在回头看,能坚持下来的不多。这也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一些专家还提到,在体制及机制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没有融合,新能源汽车至今仍是多数汽车企业的“副业”;前沿的、基础性研究能力薄弱、产品工程化技术落后;系统安全性有待提高等。
据悉,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由工信部牵头起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根据这一规划,“十二五”我国新能源汽车将正式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在全社会推广新能源城市客车、混合动力轿车、小型电动车。到2020年,进一步普及新能源汽车,多能源混合动力车、插电式电动轿车和氢燃料纯电动汽车等将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实现这一规划构想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当务之急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通过全方位努力去推动这个产业发展。”叶盛基说。
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要推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引导。包括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关键技术研发,补贴私人购买;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税收减免,加强政府对产业的投资,给予政府采购和融资等方面的支持等,通过一系扶持政策,在产业培育初期和发展期给予激励和引导。
同时,企业要积极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培育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纯电动汽车产品发展战略,进一步掌握整车和关键系统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推进私人消费者购买试点,逐步实现产业化。
适时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重点研发技术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产品,形成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集团,加大宣传推广,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增强产品吸引力。
“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可能一蹴而就,既不可急于盲目扩大,也不能因一两次事故而全盘否定。”叶盛基呼吁社会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给予更多耐心,同时要求汽车企业坚定信心,赶快行动起来。不断验证,改进新能源汽车,使新能源汽车生产工艺更先进,产品性能更好,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低,满足大规模量产要求。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