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士特:大胆开拓的再制造人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发布时间:2011-08-19
分享到

 “作为试点企业,如果在质量上把不好关,就会给再制造行业抹黑,法士特又将如何兑现承担社会责任的承诺呢?” 日前,陕西法士特集团再制造公司副经理吕军涛这样反问《商用汽车新闻》记者。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了首批14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名单,再制造范围暂定为五类产品:发动机、变速器、发电机、起动机和转向器。作为重型变速器行业的龙头企业,法士特成为14家试点企业之一。

自2008年5月启动再制造项目至今,三年时间里,法士特已全面打通了再制造生产工艺流程,在2010年底实现了首台再制造变速器成功下线,并顺利通过在线出厂检测,各项主要性能指标和安全质量指标均达到原产品出厂标准要求。

勇挑重担 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再制造行业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困难有多大。消费观念障碍、技术水平不高和政策不够健全是再制造行业面临的三大问题。投入大却利润不高,无前人经验可借鉴及缺乏统一的旧件回收机制等挑战,使许多企业都不愿意涉足再制造产业。

法士特没有推辞和抱怨,义不容辞地接下了这个重担,并投入了很多精力。作为集团的掌舵人,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大开更是在多个场合呼吁,应大力扶持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发展,并且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提出有关“再制造”方面的提案。李大开这样说:“目前,企业再制造的概念得到市场的认可是我最想看到的事情。”

“李大开董事长一直跟我们强调,企业有三大责任: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企业创造财富和为员工谋求福祉。企业生存的第一目的是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这是企业的第一责任。其次,才是我们创造效益,为企业本身和员工谋求福祉。”吕军涛告诉《商用汽车新闻》记者。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法士特一直把为社会创造价值放在第一位。

因此,在刚试点时,法士特以李大开为主导,集团副总经理马旭耀为副组长成立了项目小组。公司派人进行了一年半的调研,在遵循技术可行性、效率优先、成本控制的3个原则基础上,正式确定了再制造项目的发展思路。“前期的调研、规划和发展思路,以及随后的进展工作,都是公司领导亲自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的。”吕军涛说。

据吕军涛介绍,国内倡导的“源于修复而高于修复”的再制造模式和国外有很多差别。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有别于外国但又无章可循,起步相当困难。“李大开董事长一直强调做企业就像做人,首先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吕军涛补充道。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法士特集团明知道前路艰难,仍然踏上了再制造的征途。

严把质量关 提高客户认知度用户对于再制造产品的认知误区甚至于抵触心理,是再制造概念传播和产品推广首先面对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得先加强再制造理念的宣传。作为再制造企业,自身员工对再制造有足够的认知和信心是不可或缺的。

“法士特员工对再制造的认知过程,可以说与企业的历程异曲同工,都经历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坚定的过程。”吕军涛笑言。从法士特再制造项目的最初规划,到正式投产运营,吕军涛都亲身经历,现在他对再制造领域已相当熟悉,也很热爱,一谈起来总是滔滔不绝。“再制造理念在法士特已经深入人心。”吕军涛表示。

“公司每年都会对服务站人员进行不间断轮回培训。法士特的培训师每年都有部分人员在全国各地巡回,一年几乎都在外面。”吕军涛告诉《商用汽车新闻》记者。法士特遍布全国的服务站和经销商网络,不仅为再制造概念的传播贡献了力量,也让其他企业深受困扰的旧件来源问题迎刃而解,更为法士特再制造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提高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的客户认知度,进行再制造标识的推广很有必要。法士特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标识规范》的参与起草企业,对所有的再制造产品在显著的位置上标识为“再制造产品”,这实际上也是欧美等国家的通行做法,目的就是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