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祖:电池企业重在技术扩张而非规模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3-01-11
分享到
我建议国家要进行整肃,总结出符合实际需求的电动汽车发展产业化路线,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中,提示各相关部门都能协调一致,大家共同努力,将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2012年12月21日《经济信息绿皮书: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2)》在北京发布。绿皮书中显示,截至2012年底,国家确定的25个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总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为11949辆,远远低于其规划的2012年底要达到52621辆的规模。

巨大的差距不禁让人疑问,原因出在哪里?中央政府大力补贴,各个厂家争相宣传,电动汽车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近,但路上的车却寥寥无几。“造成这种冷热相映的主要原因在于电动汽车过高的成本,尤其是其核心——电池。”在原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看来,电池成本核心技术缺失,价格偏高是造成电动车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

然而,在他看来,目前中国却不用着急发展电动车,当下最需要做的是把电池这一核心技术做好。我国电池企业技术和国外相比是否有差距?电池技术如何求变?

记者:从目前的市场推广来看,尽管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给予了很大的鼓励,但效果十分有限。而从国际市场的经验看,似乎混合动力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您觉得电动车在中国发展缓慢,问题出在哪里?

陈光祖:汽车首先是商品,商品看重的是市场的需求量,而不是要达到某种比例或高度。可以说市场需求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短期之内,我们还是要主推混合动力汽车。一些地方明确提出,在多长时间内要拥有多少辆纯电动汽车的说法,我认为是一种眼高手低的做法。

记者:电动车与混合动力孰轻孰重?

陈光祖:我认为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的主流,但不是唯一的。目前电动汽车产业,要以混合动力为重要。我在与两会代表谈新能源汽车时谈到,要给混合动力一定的地位,但是很多人说混合动力太贵了,我们技术还达不到,结构复杂,还不如直接搞电动车,这是不现实的,比如比亚迪的电动汽车,一个轿车350公斤,一个客车3.5吨,那怎么行?纯电动是一个方向,但是要从混合动力去过渡。

最近发布的信息显示,“十城千辆”示范推广城市总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远远低于其规划中的规模,而丰田一家公司的新能源汽车2012年的销量就已经达到了100万辆。所以我们不能埋下头只去做,而是真正的要投入市场,依据市场来发展,而不是空想。

记者:现在,外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电动车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是动力电池和核心技术缺失,制约了电动车的市场化步伐,您怎么看?

陈光祖:目前我国有一百多家锂动力电池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创新水平和产业链等因素,锂动力电池中最为关键的正极材料和电极隔膜几乎是百分之百进口的,这对锂动力电池提高产品水平和降低价格极为不利,也可以说是对我们多少年来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形成的一个漏斗,这样,相当一部分锂动力电池企业不赚钱,在一定时期还要赔钱。

这种非对称式发展,只求量,只求大,不求变,不求强,勿视核心竞争力,这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而究其根在于我们思维上落后封闭,没有开放,缺乏创新力所致。

记者:在您看来,我国电池企业和国外企业相比差距在哪?

陈光祖:在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驱动电机、动力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上,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所用的锂电池的锂正极、薄膜等核心材料主要从日本的NEC、东芝和美国的A123等公司进口。

目前国外企业正在研究纳米蓄电池、超导电机等前沿产品,如果他们成功了,那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更加落后了。

记者:目前,国际的动力电池正处在一个关键发展的关口,您认为国内企业在动力电池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上应该如何改进?

陈光祖:我建议国家要进行整肃,总结出符合实际需求的电动汽车发展产业化路线,并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中,提示各相关部门都能协调一致,大家共同努力,将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做大做强。

在这方面,韩国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将电池企业精简化,重点扶持二三家大企业,追求技术上的扩张而不是数量上的重复建设,这是根本。

记者:您是想强调说国内电池企业应该做专业,而不应该贪大求全?

陈光祖:对,这就是乔布斯讲的。我们不是让每一个人都去种粮食给自己吃,也不是让每一个人自己做衣服给自己穿,而要充分把别人的成果为我所用。电动汽车是集成,目前我们整个电池企业基础还是太差了,还有一大堆问题需要解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是很困难的,但是有一条,国内电池企业一定要减少,一定要坚持做精,这一点是不可能动摇的。

记者:您怎么看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未来的发展?

陈光祖:归纳起来,现代电动汽车电池产业的发展,突出表现为推进电池产业增长方式的改变,促使电池产业更好的进入国际分工合作的体系中,提高中国电池产业的声誉和地位,主要表现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硬性制造到软性制造,从产品导向到市场导向,从一般服务到解决方案服务,从内需为主到内外并重,从效益平平到效益突破,这样中国电池产业的战略转型就会有很大效果了。比如最近万向收购A123的做法,我看就是一个不错的起步。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