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实现历史性跨越
2000年之前,中国汽车工业一直长期处于低速徘徊期,2000年时年产销才突破200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比例也仅仅为3.5%,并且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
加入WTO之后,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工厂,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同时加速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民族资本积极涌进汽车产业。
外来资本和民族资本的大举进入,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入世十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相继跨越了300万辆、400万辆、500万辆、700万辆、800万辆、900万辆、1300万辆和 1800万辆大关,这十年间,我国汽车产销规模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高比例快速增长。但从2011年起,虽然汽车产销量仍在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已明显放缓,同比增幅保持在个位数。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微增0.84%和2.45%,增幅较上年分别回落31.6%和29.92%,产销增速13年来首次低于3%。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虽双双突破1900万辆,但较上年增幅为4%左右。
入世十年间,我国自主创新步伐正在加速,核心技术正在日益提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问题仍很多。我们目前只是“汽车产销大国”,距离“汽车产业强国”仍有漫长而艰巨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的“大而不强”,究其原因主要在两大方面:一是中国现有人均汽车拥有量仍很低,即便是北京、上海、广州这种超级大城市,千人汽车拥有量仍不足200辆,明显低于欧美等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水平;二是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依然薄弱,这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关键时期,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业界达成普遍共识,未来几年将是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接下来的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首先要进行内部整合重组,形成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一些支柱型企业,这一点对于零部件企业而言尤为重要,无论是一级、二级还是三级、四级供应商。
“核心竞争力”从哪里来?这就回到最根本的问题——“练好内功”。无论是汽车整车,还是关键总成及零部件,要想将品牌做大、将品质做优,甚至深度融入全球化分工合作体系,唯有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当然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等,无捷径可走。
近年来,国内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加大力度参与全球范围内优质资源的并购,尤其是“技术型并购”,这对于快速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软实力”无疑是一个“助推器”,当然其前提条件是我们要具有很好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这种成功海外并购的案例屡见报端。吉利汽车成功收购沃尔沃轿车100%股权,获得了若干可贵的知识产权专利,吉利汽车还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北汽收购萨博品牌部分资产和知识产权,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减振系统和制动系统的全球业务,万向集团收购UAI、Rockford Powertrain和Schiller等知名零部件企业的资产和股权,都使这些中国企业获得了先进的技术。
在能源与环境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共识,但却不能操之过急。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应加强推进传统动力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应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尤其是混合动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正因如此,传统动力的增压技术、缸内直喷技术和高压共轨技术等,以及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和电子控制等关键技术都是当今的热点技术。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一方面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民众消费升级等一系列重要契机,日益拉开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时代大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指出,“本着创新谋突破的理念,进一步加快技术和产品创新,努力实现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以顺利适应汽车发展的新趋势。这就需要我们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汽车产业变革做出全面部署和关键应对。”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