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资本神话,再加上新能源汽车产业无限的潜在市场,让万向集团在菲斯科的竞拍中疯狂了一把。在经过了长达3天19轮竞拍后,2月15日,万向集团以1.492亿美元的天价拍下菲斯科。这一价格,是万向集团起拍价的6倍。
“我不造汽车,我儿子也要造。”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的创始人,对于为何如此执意竞拍菲斯科,鲁冠球给出了这样一个颇为悲壮的答案。早在 1999年,万向集团便开始试水电动车领域;2002年,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2009年,万向集团宣布投资13.65亿元,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和锂电池生产基地。然而,由于一没有汽车生产资质,二没有掌握电动车核心技术,这些钱几乎全都打了水漂。
但这并没有打消鲁冠球造电动车的梦想。2012年,万向集团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锂电巨头A123(现改名为B456),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公司正是菲斯科的电池供应商。在这之后,扩大电池生产,向整车生产上游迈进,并打造完整电动车产业链,成了鲁冠球最大的梦想。
这也就不难理解鲁冠球对于菲斯科的“执着”:一方面,万向集团可借此布局美国新能源汽车,依靠自身完善成熟的产业链优势,帮助菲斯科恢复造血功能,抢占电动车市场;另一方面,万向集团也可借助菲斯科完善自身的战略布局,实现从零部件到电池,再到专用车,最终实现电动乘用车生产的技术能力。
我们姑且不论1.492亿美元的价格是否当了“冤大头”,单是菲斯科高达10亿美元左右的负债,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另外,缺乏核心技术,是鲁冠球接手菲斯科后,不得不面对的另一大问题。
据悉,菲斯科在美国拥有18项专利,包括3项实用专利以及15项设计专利。其中,在核心技术底盘、混合动力控制系统和控制系统上,菲斯科采用的是量子技术公司的技术,并把其他开发工作和组装生产统统进行外包,这导致了其在自我创新方面竞争力不足,并给产品日后出现故障埋下了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鲁冠球除了在资金上需要持续的投入外,更需要在技术上找到突破口。庆幸的是,作为新兴产业,鲁冠球面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环境和李书福 20年前面临的汽油车产业环境相比,只会更好,不会更差。唯一不同的是,李书福是自己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汽车王国,而鲁冠球如今走的却是捷径;另一方面,有一个暂时已经取得成功的特斯拉作为榜样,姑且也可以当做是菲斯科的发展方向。
寻得鲁冠球这样一个有钱而且愿意实实在在、长久投入的“金主”,是菲斯科的“幸事”;而进入这个市场前景无限广阔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鲁冠球在做大汽车零部件之后的一个新机会。只是,希望收购这条路不至于让他走得太艰辛,收获成功的喜悦也不用等得太漫长。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