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暴利,罚也暴利——跨国车企在华的暴利时代或将一去不复返。
8月13日,湖北省物价局召开规范汽车销售中的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会,通报了武汉4家宝马4S店协商统一收取PDI检测费(俗称新车检测费)构成价格垄断协议的违法行为,并依据《反垄断法》对4家宝马经销商给予行政处罚,罚款总金额达162.67万元。这是今年汽车行业反垄断调查以来,对汽车经销企业开出的第一张罚单。
这意味着,这场席卷跨国车企的反垄断风暴将进入到实质性的处罚收网阶段。“这是一个信号,表明针对跨国车企的反垄断调查的内容并不止包括虚高的进口车价、零配件价格两大块,对于像这样带霸王条款的检测费也被列入。”国内某自主品牌车企业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联合商报》如是表示,“这是一场涉入跨国车企全领域的反垄断调查,意味跨国车企过去靠随意定价、随意收费来获取暴利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暴利下的跨国车企
或许这只是处罚的一个开始。7天前的中国反垄断调查最高部门国家发改委已向外界披露了此次反垄断调查的相关进程。
8月6日,据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上海市发改委对克莱斯勒、湖北省物价局对奥迪的调查,已经接近尾声,现已查明,两家企业确实存在垄断行为,近期将会受到相应处罚。
而对于奔驰是不是存在垄断行为,李朴民表示,目前正在调查取证。
据了解,目前江苏省物价局反垄断分局已对苏州、无锡等五个城市的奔驰经销商进行了反垄断调查;8月4日,上海市发改委、江苏省物价局所属的反垄断局组织力量,对奔驰公司上海办事处进行了调查。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李朴民还表示,已经完成了对12家日本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的调查工作,并将依法进行处罚。
据李朴民透露,发展改革委对汽车及配件的调查,开始于2011年底。发展改革委在广泛征求相关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和律师意见的基础上,对严重违反反垄断法的一些汽车整车、零配件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进行了调查,并将根据违法的情况依法作出处理,目的就是维护汽车市场的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场剑指跨国车企全领域的反垄断调查的路线图已现——不仅聚焦在豪华汽车品牌,涉及方面几乎涵盖全行业包括整车、零部件、售后保养服务等。
需要指出的是,豪车过高的定价一直备受地争议,许多进口车在中国市场的售价都远远高于它们在海外市场的售价。外界也因此认为这是本次反垄断的导火索之一。
本报记者查阅中国与其他国家豪华车报价发现,根据排量和配置不同,宝马X6的国内报价为86万元至216万元,海外报价折合人民币39万元至54万元;奔驰S550国内报价为164万元至300万元,海外报价折合人民币66万元至80万元;陆虎揽胜的国内报价为149万元至339万元,海外报价折合人民币 64万元至84万元。
其中,大众途锐,在美国售价4.4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54万元,漂洋过海到达中国后却卖到78万元,相当于美国售价的264%;保时捷卡宴 3.6V,在美国4.5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0.21万元,在中国卖88.6万元,相当于美国的近3倍;陆虎发现4,美国售价4.7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1.34万元,在中国卖118.8万元,相当于美国的332%。
“这种现象极不正常!”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茉楠对《中国联合商报》如是表示,“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收入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而购买同样款式的汽车,却需要花比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多出好几倍的价钱。”
本报对比发现,以宝马750为例,在国外的售价折合人民币最多60万,但在中国却卖到了200万,达到了前者的3.6倍。宝马另一个在华畅销车型X5,在国外售价5万美金,折合人民币30多万,但在中国卖到了90万。
“我们就是一个冤大头,我们人均收入是欧美发达国家的1/10,但是我们的价格是人家的3倍多。你说冤不冤呀!”上述车企相关负责人困惑道。
事实上,由于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征收税率不同,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拉高进口车的售价,但这绝对没有如此大差距。
根据此前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接受央视采访时披露,目前我国的进口车税包括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三种。
以一辆海关完税价格为30万元、排量为3.0的进口汽车为例,30万再加上这个关税税额是7.5万元,再加上消费税的税额是5.1,然后再乘以17%。得出的结果就是,增值税应该增收是7.24万元,三个者相加一共为19.85万元,需要缴纳的税相当于车价的67%。显然,这于4S店里的进口车售价常常是国外价格的3到4倍,还有二倍多的差距。
以3.0L排量的汽油版揽胜为例,在美国的售价为88545美金, 相当于54万人民币,假设运费和保险以及仓储费满打满算为3万元,那么海关完税价格就是57万人民币,按照公式计算,税费为38 万元(57万x 66.19%=38万),税后的总价约为95万人民币。
而4s店这款车实际售价却超过了170万,提车还要再加30万,总价超过了200万。于是105万的差距就成跨国车企的暴利。
据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进口汽车销量年增长率都超过两位数,2010年达到80多万台,2011年突破百万,2012年达到103万台。假设每辆进口车在总经销环节的平均利润为10万元,每年进口车都在中国市场获取了1000亿元以上的利润。
而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的中国,自己的汽车产业日子却过得非常艰难。2012年中国主要汽车上市公司除长城汽车(601633,股吧)、吉利汽车等少数几家公司获得高增长之外,绝大多数公司都出现了净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
其中,2012年上汽集团(600104,股吧)销售汽车449万辆,净利润只有207亿;另一个龙头企业一汔轿车销售265万辆,当年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亏损7个多亿。而像吉利、长城这些民营汽车企业,它们的利润只有几十亿元。
“这种严重的两极分化的结果是,中国的本土汽车业在艰难生存的同时,中国消费者还得当‘冤大头’高价购买进口汽车。”上述自主车企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我国的《反垄断法》,垄断的形式包括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协议中又包括同行之间的横向垄断,以及上下游之间限定转售价格等纵向垄断行为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表现形式,包括不公平价格销售、搭售等。
如果上述汽车企业或经销商的垄断行为查实,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第46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
如按此标准,对汽车企业的处罚将多数以“亿元”甚至“十亿元”为单位。
全方位亮剑
暴利成性的跨国车企,一边在贪婪的挣起整车销售的高额差价的同时,一边还把贪婪的手伸向后汽车市场,垄断其零配件供应与价格。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2014年4月首次披露的“整车配件零整比”(指后市场上一辆车所有配件的价格和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报告发现,18种常见车型里有10款车型整车配件零整比超过了400%,其中奔驰C级W204车型的零整比竟高达1273%,而宝马、奥迪也有车型的零整比超过 400%。
根据上述零整比报告显示,涉及垄断的不只是欧美豪华车品牌,日系车也卷入其中。丰田汽车零整比率居高不下,整车配件零整比超过400%的10款车型中,丰田占到4个席位,包括雷克萨斯ES、凯美瑞、卡罗拉及雅力士,其中雅力士零整比高达720.28%。而国际市场零整比一般不超过300%。
据悉消息人士称,不同于克莱斯勒、奥迪所触犯的“达成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的“纵向垄断”红线,此番12家日本企业的违法行为涉及“横向垄断”。
据东方早报(博客,微博)报道,丰田中国公关宣传部企业公关室室长牛煜回应称,如果国家相关部门需要丰田配合做任何方面的调查,丰田将全力配合。
本田中国新闻发言人朱林杰则表示,“不太清楚反垄断这件事”。丰田汽车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日本爱信精机公司负责对外事宜的公关公司表示,对反垄断调查不知情。
日产中国公关部部长霍静则否认受到反垄断部门的调查或问询,但不清楚下属的零部件供应商是否受到相关调查。作为风头正劲的日系高端品牌英菲尼迪早前也对媒体回应称未接到反垄断调查通知。
“与欧美豪华车情况不尽相同,日系车中不少整车并没有太大的降价空间,相比而言,后市场里不少日系车零部件价格还是偏高,降价空间较大的主要是零部件。”上述自主车企相关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我国售后服务和零配件销售的现行模式,早已在欧洲被明令禁止,而且类似做法,正是欧洲反垄断部门严打的重点,不少汽车零部件厂商已经为垄断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汽车生产企业在新车定价权、售后服务定价权和配件采购渠道等领域的不透明性,才是造成国内汽车行业频频受到垄断质疑的主要原因。”张茉楠认为。
而8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叫停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也被视为经销商销售模式的转变,或将促使经销商称独立经营主体,发改委此次反垄断调查,不局限于整车价格,更针对售后市场零部件供应渠道垄断和车厂与4S店限价限区域销售,欲消除“横向限制、纵向限制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涉嫌垄断行为”。
这意味反垄断调查将全方位发力,欲将一举斩断跨国车企的暴利根源。
实际上,在美国、日本、欧洲等较为成熟的汽车市场,都已展开过一系列针对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反垄断调查。
据媒体报道,在美国,目前有34名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管和27家零部件制造商已认罪垄断,处罚金额超23亿美元。
此前,日本供应商东海理化(Tokai Rika Co)的前执行董事Hitoshi Hirano遭到底特律联邦大陪审团起诉,原因是涉嫌在其就任期间,同其他同谋者进行了多次会面,针对向丰田在美国及其他国家所售汽车的加热控制面板订单和价格进行了操纵,并涉嫌指示员工破坏相关证据。
根据美国谢尔曼反垄断法规定,Hitoshi Hirano的上述行为最高将面临10年监禁以及100万美元罚款。据了解,该公司早在2012年就已经向美国司法部供认了参与价格操纵的行为,并被处以1770万美元罚款。
早在今年2月,日本轮胎制造商普利司通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协议,承认操纵汽车零部件销售价格的行为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同意支付4.25亿美元的罚款,这是所有汽车零件商牵扯进反垄断调查中力度最大的刑事罚款。
去年7月份,松下向美国司法部供认了价格操纵的行为,并被罚4580万美元。此外,自美国司法部开始针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开展反垄断调查后,有11家公司及19名管理人员被指控参与了价格操纵,其中14人被判处1到2年有期徒刑,涉及罚款金额累计达到8.74亿美元。
除松下公司外,另外10家公司分别为奥托立夫、东海理化、天合德国控股、日本精机、G.S.Electech、古河电气、矢崎集团、电装集团、金刚石电机及藤仓公司;涉及的零部件产品包括加热器控制面板、转向信号灯开关、雨刮器、电锁、仪表盘仪器、安全气囊、方向盘及座椅安全带。
显然,在美国反垄断重罚案例的参考下,中国此番的反垄断调查的最终处罚结果,仍然备受各方期待。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