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历史,也适用于车企间的合并与重组。5月10日晚,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发布公告称,广汽全资子公司广汽日野(沈阳)汽车有限公司(下称“广汽日野(沈阳)”)因连年亏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散清算。这意味着广东首个跨省重组的汽车项目——广汽日野(沈阳),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广汽与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成立合资企业时,作为开工建设和生产的一个前提就是,双方承诺要完成对广州羊城汽车有限公司的资产重组和沈飞日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股权收购。现在看来,当年广汽重组日野(沈阳)项目多是政策产物,其目的也多是为了扫清广汽与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双方合作的障碍,至于广汽日野(沈阳)日后如何发展,在当时或许并没有更多的规划,而如今解散清算也就成为不得不为之的举动。可谓由政策始,被市场终。
一直以来,涉及客车制造商的合并与重组并不少见。客车企业的兼并重组多为两类,一类是国际客车品牌进入中国必须通过与国内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才能在中国生产、销售;另一类则是收购落后产能将其“激活”。
我国家汽车产业政策规定,国际客车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必须与国内企业合资合作。因此,大部分国外客车品牌都是通过与国内车企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这也造成国外汽车品牌进入中国时,多半是为了降低关税、运费和采购成本等而进行的不彻底的本土化。在合作初期,国际客车企业凭借其品牌和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可以迅速获取话语权,但后期往往随着经营状况与预期偏向背离,合作双方潜在的矛盾便日益明显化。是双方妥协,调整企业战略,还是一拍两散,退出市场,就成为企业不得不面临的艰难抉择。广汽选择了后者。
而对于收购落后产能以扩充客车领域或借助落后客车企业的生产资质进入汽车领域的案例也不少见,今年前3个月,便出现中大集团出售北京中大燕京客车、善林金融收购安源客车、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以及吉利集团收购东风南充汽车有限公司等案例。这些企业有如吉利集团进一步增加产品类型的考虑,也有如格力集团借此进入汽车行业的打算。不过,能否最终将其利用好,将原本亏损的企业重新塑造成市场中有力的竞争者还得看企业自身的能力。
车企的合并与重组,往往伴随着“几家欢乐几家愁”。从表面上看,任何企业的合作都是在符合各方利益前提下进行的。无论是市场优势,还是技术优势,抑或政策优势,合作方至少有自身的一技之长,才有可能促成最终的合作。但合作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这种发展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更不能是虚假的发展。合作的理想状态是双赢,而不是徒有其名,否则,自然难逃失败的结局。
如果说,对于广汽抛弃广汽日野(沈阳)的举动我们称之为壮士断臂,赞扬其有及时止损的魄力,那么,我们更希望的是,合并重组后,企业运营中更应该有止损的能力。怎样将健康的资源做得更好,怎样将落后资源变为优势资源才能真正体现一家企业的能力。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