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度是车身冲压件的关键使用性能之一,是冲压件在弹性范围内抵抗外力载荷的能力,而刚度不足不仅会造成产品形状精度不良,装配后易变形,而且会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噪声,降低乘坐的舒适性。目前,在国内通常用手感定性地评价冲压件的刚度,如何科学评价汽车冲压件的刚度成为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
刚度技术原理
根据定义,刚度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 P——作用于部件上的外力;X——部件变形量。
汽车覆盖件的刚度技术原理是将样件放在试验平台上,选择好样件测试点,通过试验机压头对样件测试点加载载荷,样件在测试压力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挠曲变形,然后通过准确采集加载过程中每个点的载荷和位移,在弹性范围内进行二次拟合,得到一条曲线,即覆盖件的刚度曲线。
刚度实验
刚度实验是在抗凹性试验机上进行的,抗凹性试验材料为方形板料,材料规格为330 mm×330 mm,材料种类和材料参数见表1。
刚度实验分为单次加载实验和增量加载实验,其中,单次加载实验步骤为:
①将试样用试样机的夹具固定,调整试验机的压子下压方向,使之与试样中心的法线重合,控制压头并逐渐靠近试样至测量点表面约1 mm的位置;②设置单次加载程序,最大目标载荷为400 N,加载速度均为10 mm/min;③启动单次加载程序,自动运行,观察力、位移传感器数据及其实时同步曲线;④加载—卸载过程完成后,保存试验数据。单次加载曲线如图1所示。
增量加载实验步骤为:
①将试样用试样机的夹具固定,调整试验机的压子下压方向,使之与试样中心的法线重合,控制压头并逐渐靠近试样至测量点表面约1 mm的位置;②设置增量加载各阶段载荷值(依次为50 N、5 N、100 N、5 N、150 N、5 N、200 N、5 N、250 N、5 N),加载速度和卸载速度分别为5 mm/min和20 mm/min;③启动增量加载程序,程序运行中,观察力、位移传感器数据及其实时同步曲线;④增量法加载—卸载过程完成后,保存试验数据。增量加载曲线如图2所示。
刚度实验结果
按上述单次加载实验步骤,对相同厚度即厚度为0.7 mm不同牌号的材料进行抗凹性实验,单次加载载荷为400 N,实验对比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按上述增量加载实验步骤,对相同厚度不同牌号的材料进行增量加载抗凹性实验,实验对比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
按上述实验步骤,对相同牌号不同厚度的材料进行抗凹性实验,相同牌号即材料牌号为DC06,不同厚度分别为0.7 mm、0.8 mm、1.0 mm的材料,实验分别设置为单次加载和增量加载,对比实验如图7和图8所示。
刚度实验结果分析
1)在相同载荷条件下,相同厚度的DC04、DC06、M170P1三种材料中,DC06材料的变形量和残余变形量最大,其次为DC04,M170P1材料的变形量和残余变形量最小。
2)在相同载荷条件下,相同厚度的DC04、DC06、M170P1三种材料中,DC04、DC06两者的刚度相差不大,均小于M170P1材料的刚度。
3)在相同载荷条件下,不同厚度的DC06材料中,0.7 mm厚度的材料变形量最大,刚度值最小,1.0 mm厚度的材料变形量最小,刚度值最大。
4)在相同载荷条件下,不同厚度的DC06材料中,0.7 mm厚度的材料残余变形量最大,1.0 mm厚度的材料残余变形量最小。
结论
1)在抗凹性实验中,三种材料的屈服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M170P1、DC04、DC06。
2)材料的厚度和强度对抗凹性有重要影响。通常,厚度越大,强度越高,材料的抗凹性能就越好。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厚度相同的DC06材料的刚度值均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变形量和残余变形量随着厚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相同厚度的DC04、DC06和M170P1中,M170P1刚度值最大,残余变形量最小,DC04和DC06两种材料刚度值和残余变形量相差不大。
3)三种材料的刚度值从大到小依次为M170P1、DC04、DC06;刚度值是评价材料抗凹性能的重要指标,说明从抗凹性这个指标来看,M170P1的抗凹性能优于其他两种材料。
4)冲压件刚度技术的研究,有效地推进了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