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正在不断加速。
12月23日,华为与小康赛力斯合作的第二款车型——问界M5正式上市。与两者合作的第一款车型赛力斯SF5相比,问界M5采用了名为“AITO(傲途)”的全新品牌,而且成为首款搭载鸿蒙OS智能座舱的量产车型。三款车型售价区间为25-32万元。
问界M5是否是华为造车?从极狐、阿维塔到AITO,华为在汽车领域到底意欲何为?
AITO问界M5或可被看作是华为进军汽车产业的第三种模式。
此前,华为明确了自身汽车业务的两种模式:共同定义、联合开发,运用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可借助华为销售渠道的Huawei Inside合作伙伴模式;卖部件,做传统的tire1、tire2。
HI模式下,华为已经确定了北汽极狐、阿维塔(长安、宁德时代、华为)、广汽三家车企作为合作伙伴。作为部件供应商,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车云。
其中,智能电动领域与5家车企合作量产,与15家定点合作;智能座舱领域与7家进行定点合作;智能驾驶算力平台(MDC)已跟6家车企定点,同时还跟70多个合作伙伴通过应用第三方驾驶自动驾驶软件进行合作;8家车企在传感器领域与华为进行定点合作;智能车云有10家定点合作。
此外,在自动驾驶领域,华为只与三家国内HI品牌合作车企和一家海外车企合作。对照此前《财经》报道,有可能是大众汽车集团。
但AITO问界M5却既不是HI模式,也不是供应商模式的。向上,问界M5未应用华为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但向下又不是仅仅将华为作为部件供应商,整车设计由华为团队完全操刀,而且成为首个搭载鸿蒙OS智能座舱的车型,足见其重磅程度。
发布会当天未上台的另一位“家长”小康股份在回答投资者问题时也明确了两者的分工:“小康股份拥有行业领先的增程技术,掌握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拥有工业4.0的智能制造能力,并积累了丰富的汽车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经验。“”华为在消费者洞察、消费者需求预测、产品定义、流程管理以及销售与营销渠道方面具有独特地位。“
从结果来看,AITO的产品和品牌调性完全由华为掌控,小康股份负责“默默”制造问界M5,成为华为汽车业务HI模式和供应商模式之外的第三种合作模式:问界M5的纯电驱增程平台出自小康股份,智能座舱的部分硬件和全部软件、生态系统则完全“华为出品”,甚至车机唤醒词也不是“AITO,AITO“,而是”小艺,小艺“。
为何在HI模式和供应商模式之间,打造第三类模式?从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发布会上的演讲中可窥见一二。
“(赛力斯)SF5用了华为的一些部件,一些技术,但是整车不是我们设计的。我们觉得这次让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的工业设计团队,软件团队,用户体验团队来打造产品, 帮助车企来打造能够真正解决痛点,领先时代的产品。“余承东表示。
“华为只做部件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华为消费者业务十多年来积累的TO C的能力,来帮助车企不仅造好车,(还要)造真正消费者喜爱的车而且要卖好车。”“由此也帮助华为部件形成规模销售,进一步证明我们车部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体验优势。”
在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的背后,华为谋求其车用技术规模化落地速度的进一步加快。
HI模式之下除极狐外,阿维塔和广汽的首款合作车型将分别于2022年三季度和202年年底才会量产上市;作为部件供应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运营官王军在11月的采访中历数了114家已经合作量产以及定点合作的企业。
相比之下,AITO问界M5通过应用鸿蒙OS智能座舱,实现了智能座舱域内硬件、操作系统及应用层软件,生态系统在内的系统方案落地。
较之部件供应商角色下提供的硬件及底层软件,在广度和深度要都要更强,利于“证明我们车部件强大的技术和体验优势”;相比HI模式,则在技术落地和产品磨合方面相对容易。而且由更加To C的华为消费团队打造,更加对标市场需求,“帮助华为部件形成规模销售。”
正因如此,华为和赛力斯才对AITO寄予厚望。除问界M5之外,AITO还将推出中型豪华SUV、中型豪华纯电SUV、中大型豪华SUV三款新车,AITO将与华为共建超过一千家旗舰店和体验中心,计划在“5年内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TOP3品牌”。
第三种模式能否走通,为华为车用技术规模化落地提供加速度?一切还待市场给出答案。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