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持续上升,智能化水平不断深化。作为智能座舱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载声学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预计到2025年,全球车载声学系统市场规模将突破900亿元,中国乘用车车载声学核心产品市场规模将突破131亿元。
然而,随着汽车越来越依赖集中式计算系统,传统的音频架构在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开发速度方面面临着挑战。在此背景下,软件定义音频(Software Defined Audio, SDA)作为一种突破性技术应运而生,它将音频处理和控制从以硬件为中心的系统转移到软件驱动的解决方案中。
凭借软件定义音频,汽车制造商能够满足当下消费者对复杂、可定制且高度互联的车内音频系统的需求。传统的汽车音频系统高度依赖专用硬件,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功放组件。虽然这种模式有效,但往往会导致成本增加、开发周期延长和售后功能升级的整体灵活性受限等问题。
软件定义音频意味着将音频功能嵌入到中央汽车计算平台中,在这种架构中,音频处理在运行于片上系统(SOC)上的软件中进行,从而实现了与其他车辆系统的无缝更新和集成。这带来了更加简化、灵活且可扩展的音频基础设施,从而减少了对专用硬件的依赖。这种以软件为中心的转变,使汽车制造商能够在保持成本效益的同时加快创新,为车载声学带来全新可能。
软件定义音频的关键优势
软件定义音频能够满足当下消费者对数字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它能够无缝集成语音助手、流媒体平台和互联设备,助力车载音频的数字化转型,并与消费者的使用习惯高度契合。这种互联性可实现连贯且个性化的功能,例如根据驾驶员的偏好进行个性化座椅声音分区和自适应音效调整,从而显著提升整体用户体验。
同时,它还使音频输出与其他车辆系统(如导航、安全警报和环境传感器)之间的同步更加紧密。例如,在软件定义音频的支持下,导航提示可以与音乐情景交融,或根据需要动态调整,以减少驾驶员的分心。
此外,软件定义音频还可通过减少零件成本和增加新的收入机会等方式,助力汽车制造商实现降本增效。一方面,音频处理的集中化消除了对多个DSP放大器和定制硬件组件的需求。得益于整体协同性的提升,零件成本(BOM)和制造复杂性得以减少,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凭借使用相同的软件基础,汽车制造商还可以通过最小化的硬件调整,来实现多样化的功能,甚至是不同音响品牌,在不同车型配置或车款中的应用,从而在不同车型配置中实现更高的音频系统一致性。
软件定义音频还支持音频系统的动态重配置,这意味着汽车制造商可以通过OTA(Over-the-Air,空中升级)更新来升级或修改音频功能,而无需进行物理硬件更换。这一能力支持快速原型开发、迭代开发,可赋能汽车制造商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此外,这种模式的另一优势是开发周期可显著缩短,因为软件更新取代了繁琐的硬件集成。凭借这一模型,消费者可以按需将标准音频系统升级为高端配置,并通过OTA更新获得沉浸式3D音效或高级均衡器设置。这不仅有望提升用户满意度,还为汽车制造商开辟了基于订阅或按需付费的收入机会。
重新定义车载声音景观
汽车音频的作用不仅仅是娱乐或便利。现代系统必须处理多种音频信号,包括电话通话、虚拟助手反馈、驱动和行人警告音的合成,以及道路噪声和动力噪声的抑制。软件定义音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以协调这些音频元素,并打造一致连贯的听觉体验。通过将音频处理与车载片上系统(SOC)系统集成,汽车制造商可以更轻松地实现各种先进功能,例如根据特定驾驶条件调节的主动噪声消除、旨在为乘客提供个性化体验的多通道音频分区和基于驾驶者与乘客偏好的自适应音效等。
尽管软件定义音频拥有诸多优势,其实际应用仍面临不少挑战。将音频处理集成到中央平台中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并进行精细的系统优化。在此情况下,确保无缝的OTA更新和网络信息安全措施的实施对于维持消费者信任就显得至关重要。此外,生成和播放多重关键音频信号(如铃声和ADAS警告)需要经过功能安全认证的软件环境。尽管如此,软件定义音频在重塑汽车音频未来方面的潜力不容忽视。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其有望成为下一代汽车的基石,并推动沉浸式声音设计、实时音频定制和跨平台数字集成等领域的创新。
随着这一技术的发展,汽车音频设计将迎来范式转变。通过将音频功能与专用硬件解耦,软件定义音频为提供先进音频体验提供了灵活、可扩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随着汽车制造商拥抱应用这一新兴技术,车载声学将成为一个动态且个性化的领域,并将重新定义未来智能座舱中驾驶员和乘客与音频系统的互动方式。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