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马建新博士
随着全球范围的能源告急,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成为整车及零部件厂商的头等任务,动力系统在汽车行业细分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世界胶粘剂、密封剂及表面处理产品的市场领导者,汉高希望通过主办动力系统技术论坛,邀请到来自行业内的专家及客户共聚一堂,共同交流与探讨最新的技术与想法,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
近日,“2010 汉高亚太汽车动力系统技术论坛”在上海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创新的力量”。论坛主办方汉高集团特邀来自通用、丰田、本田、上海大众等多家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以及同济大学、美国AlixPartners咨询公司等专业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业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汽车制造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创新解决方案。借此机会,笔者采访了汉高汽车业务部全球产品研发技术总监Rajat Agarwal 先生、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马建新博士。
新能源之路
AI:近年来,中国对车用新能源的发展很关注,请问马教授,您认为,目前有哪些不同的技术路线?哪种新能源方式比较适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马建新博士:目前有纯电动、混合动力与燃料电池三大路线,我认为应该并行走,不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首先,这三条路线在技术上有很多共性,比如说电机、电池和控制器等方面。目前,国家在不同的时期支持的侧重点有些不同。比如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与混合动力有些支持,但目前有所减少,因为产业界已经成为研发的主力。目前,政府主要投资于纯电动车,是为了促进电动车的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对于燃料电池的研发有所争执,说这种研发为时过早。但今天我们也看到,日本、德国以及美国都没有暂停过燃料电池的研发。目前科技部的政策,也是三条路线并行,并没有放弃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上个月我们召开了一个会议,邀请了大的汽车制造商和几家主要的能源公司,以及欧盟,德国和日本燃料电池研究组织,来探讨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这一问题。大家的看法是,2015年必须而且能够实现商业化。可能在中国,我们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前一段时间,上汽也表态,2015年会有商品化的、小批量的燃料汽车推出。目前,我们要承认,混合动力最接近商业化,纯电动也正在接近商业化,但是燃料电池汽车也不能放弃,而且要做好迎接2015年的准备。
图2 汉高汽车业务部全球产品研发技术总监Rajat Agarwal先生
优秀供应商
AI:针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汉高近年来有哪些新的技术和产品?这些新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如何?现在都与哪些汽车OEM有合作?
Rajat Agarwal先生:汉高一直希望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过程中,目前在中国,我们主要与同济大学的汽车新能源项目组合作,进行燃料电池汽车组装中需要使用的密封剂及粘合剂的开发,整个研发过程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燃料电池汽车或者其他电动汽车的架构与传统汽车是完全不同的,它所用到的材料以及需要适应的环境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新能源汽车中动力系统的导电量很大,对粘接材料的要求非常高,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根据新能源汽车设计组装的要求研究和开发新型的胶粘剂。汉高中国与同济大学的合作已经五年,现在已经进入把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向市场的阶段,我们的设计技术和产品是走在市场前端的,希望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我们的产品也可以不断创新和改进。
汉高目前几乎与中国各大知名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都有合作,客户包括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神龙汽车、本田、丰田、宝马、奔驰、东风、奇瑞、比亚迪、潍柴动力和中国重汽等。我们与这些客户已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我们优质、可靠的粘结及表面处理产品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作为汽车产业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汉高必须帮助客户应对市场发展带来的挑战。回顾一下历史,在中国汽车产业刚起步时,我们的业务模式就是我们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引入中国,应用于国内的制造商,在当时得到了市场广泛的认可。但是现在,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快速成熟起来,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的应对模式也相应转变。一方面,我们在本土培养了强大的开发和销售团队,为客户提供优质及快速的服务;另一方面,作为跨国公司,我们又有国际的专家网络,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为全球各地的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其中,本地化的人才可以让我们更贴近客户,为客户解决最新的要求,提出最新的方案。成功的例子就是在中国燃料电池技术研发项目中,汉高研发的最新粘结技术被项目组成功应用于2010世博新能源示范车中,这些技术在20年内都会是最新的。我们相信中国将来不仅是汽车产量上的第一大国,也将成为技术上的第一创新大国。
结语
面对汽车能源方式的转型及动力系统的变化,汉高公司为客户提供绿色环保的创新解决方案,加快产品研发速度,已经成为众多汽车主机厂、零部件厂和科研院所的优秀合作伙伴。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