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十大爆冷事件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发布时间:2011-12-28
分享到

编者按:2011年已经迎来收官之际,连续多年缔造销量增长传奇的中国车市今年终于放慢了发展节奏,整个汽车行业走过了相对平静的一年。然而,就是在这看似平静的一年中,中国汽车行业依旧发生着诸多不可思议的新闻事件,在平淡的市场中多少掀起了几分波澜。通过对新闻的突发性、传播力度以及对行业的影响程度等几大维度的综合考量,最终评出了2011年中国汽车行业十大“爆冷”事件,以餮读者。

华泰收购萨博闪婚闪离

爆冷指数:10分

事件概述:由于资金短缺,陷入债务危机的荷兰世爵汽车旗下子公司萨博开始了在中国找寻金主的救急旅程,率先与其传出“联姻”的就是国内名不见经传的民营车企华泰汽车。2011年5月3日,在短短接触了2天时间后,华泰与萨博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根据协议,华泰汽车将向萨博汽车母公司荷兰世爵汽车公司注资1.5亿欧元,持有世爵公司29.9%的股份。这一结果,让人始料未及。不过,这还不是最最大的意外,更让人大跌眼镜的还在后面,5月12日,萨博控股股东荷兰世爵汽车与华泰汽车先后宣布,终止双方的投资合作协议。华泰和萨博合理奉献了一场闪婚闪离的闹剧,。一次汽车行业的收购生生变成了小孩儿玩的“过家家”。

点评:华泰与萨博的闪婚闪离速度之快虽不能说绝后,但确实已经是空前。

双方在分手时给出的理由很简单,萨博怀疑华泰巨额资金的支付能力,华泰是在参观了萨博工厂后被“吓到了”。由此看来,双方签约之初并未建立最基本的信任,而华泰对萨博的不了解更是令人咋舌。

对于本次事件,华泰收购海外资产进行的“尽职调查”显然是不充分的,而在未作出详尽的调查之前便贸然与被收购方签下备忘录则有悖一般的商业伦理,并且容易忽视掉隐藏其后的巨大商业风险。要知道,2011年华泰的销量仅有5万辆左右,净利润为3.5亿元,却大手一挥签下了1.5亿欧元约合15亿元人民币的注资,实则是一大豪赌。萨博的市场前景如何?复苏萨博需要多大的后续资金注入?经营萨博是否超出了企业自身的运营能力?如何融合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和经营理念?短短数天,华泰是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的,然而华泰却冲动地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时隔数日便又“冲动”地放弃。

当然,华泰收购萨博的激进想法也揭示了国内自主品牌在品牌发展受到天花板效应后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庞大、青年迫不及待地要绑上萨博这个“没落贵族”,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多年来,核心技术短板与制造工艺的落后一直是自主品牌的沉疴宿疾,因此通过海外并购直接获取品脾和技术被多数企业视为最便捷的手段之一,但这其中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双庞收购萨博最终以失败告终也再次表明,海外收购绝非简单地购买海外资产为我所用,一着不慎,很可能会导致巨额资金打了水漂,而这种打击对于还处于姗姗学步期的本土自主车企而言无疑是难以承受之重。

贵阳限购

爆冷指数:9分

事件概述:年中时候的小城贵阳成为汽车业界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个内地三线城市要限购汽车了。2011年7月11日,贵州省会贵阳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施行了《贵阳市小客车号牌管理暂行规定》,对在该市新入户的小客车核发专段号牌和普通号牌。其中,专段号牌的年度增长数量实行总量控制,以摇号方式无偿分配,但可以在所有道路通行;普通号牌则不能在该市一环路以内的道路通行,从即日起,每月1日到10日,贵阳市本市单位和个人可在网上申领专段号牌,每月摇号指标为为2000-3000辆。并将成为今后三至五年贵阳缓堵治堵的基本策略之一。

点评:业界最无法想象的是,一个三线城市在今年实施了汽车限购政策。

这道突然颁布的限购令,使得这个位居西南一隅并不起眼的省会城市一夜之间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原因很简单,广州、深圳等被交通拥堵困扰得苦不堪言的一线城市尚未出台如此严厉的汽车限购政策,这个在2010年新车销量仅为12万辆的三线城市却毅然决然地放下限购的“铡刀”,完全出乎了业界的预料之外。

不过,通过对贵阳实地情况的考察和了解,实施限购政策似乎是当地政府的无奈之举。

从数据上看,贵阳的汽车保有量不能与一线城市相提并论,但基于城市道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的完善程度以及公共交通的不成熟,贵阳面临的治堵压力绝不亚于北上广。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贵阳全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为33万辆,仅在贵阳老城核心区有出行需求的车辆就有近30万辆,已远超过核心区路网容量,而且随着新车的日益增多,贵阳的交通压力已经严重负载。

当然,这种限购政策的实际效用究竟有多大我们还有待观察,但贵阳限购带给我们更多的意义在于一种提醒,是一个信号,那就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相对放缓的背景下,汽车保有量的过快增长已经超出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交通承受能力,而且这种现象还在不断蔓延。

作为治堵的急先锋,北京市发布“限购令”已经一年有余,其公布数据称,至少挡住了60万辆新车上路。拥堵指数由去年的6.1下降到4.8。单从数据来看好像成效不错,但北京对“治堵新政”的民众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却清楚地显示“摇号限购”在所有治堵政策中排名垫底,九成的北京市民认为“摇号限购”无助于缓解交通拥堵,限购令被指为治标不治本。因此,如何处理好汽车保有量过快增长与城市交通、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一个破在眉睫亟待解决的课题。

中国车市超预期降速

爆冷指数:7分

事件概述:许多人在谈起2011年的中国车市时,都会不约而同地使用“拐点”一词,回想年初时候,业内普遍预测今年车市的增幅将在10%—15%之间,各车企也是自信满满的定下今年销售目标的豪言壮语,突然踩下了刹车的中国车市确实是让人大跌眼镜。随着4月份出现27个月以来首次的产销双降,中国车市开始一路急转之下,传统的售车旺季“红五月”、“金九银十”又相继“失约”,多数车企销量折戟沉沙,唱衰今年车市的声音持续蔓延,甚至一度传出全年车市将会负增长。数据显示,1—11月,全国汽车销量为1681.56万辆,同比累计微增2.56%。根据目前的形式判断,今年车市增幅乐观估计将在3%-5%之间,与前两年动辄30%-40%的增长速度有着天壤之别。

点评:这是12年来中国车市增幅表现最差的一次。尽管去年底业界对2011年车市整体预估偏谨慎,但全年增幅跌至5%以内仍让业界大跌眼镜。

不可否认,造成今年中国车市整体走低的最大一个原因就是国家刺激政策的退出。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以旧换新补贴三大刺激政策在同一时间退出,犹如猛然抽走了酣睡之人头下枕垫一般,因此带来的震荡可想而知。另外,国内油价的持续上涨、信贷政策的调整、地方政府的限购以及日本地震对日系车销量的影响也都是影响今年车市增速的重要原因。

按照年初对车市的预测各车企都纷纷制定了与之相匹配的销量目标,车市的突然下行,使得本已激烈的车市竞争更趋白热化,产能过剩、库存压力等问题或将接踵而来,价格战或将成为市场常态的促销手段并可能会愈演愈烈。

综合中国车市持续下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政府鼓励汽车行业兼并重组的相关产业政策看来,如果市场自此真的步入了“拐点”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的不温不火甚至出现负增长,那么,一些难以为继的汽车厂商很可能将被收购或整合,国内汽车行业进一步的兼并重组大幕或将由此拉开。

通用闪电回购上海通用1%股权

爆冷指数:6分

事件概述:2011年2月14日,刚刚履新的通用汽车董事长兼CEO埃克森来在北京表示,通用计划在适当时候收回出售给上汽的1%股权。8月4日,通用汽车在发布今年第二季度全球经营业绩报告的时候,埃克森再次表示,通用汽车已告知上汽,希望回购1%股权。10月26日,上海汽车发布公告,上汽将与通用中国共同投资设立“上汽通用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出资2,499万美元占总股比的51%。该合资公司的成立,使上海汽车在对上海通用不控股的情况下,仍可将上海通用的销售收入进行报表合并。解决了通用汽车时隔两年之后回购上海通用1%股权一事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至此,关于上海通用1%的股权变更一事基本落定。

点评:通用收回上海通用1%的股权的速度之快令人称奇。

上汽增持上海通用1%的股权曾令国内汽车业界一度欢呼雀跃,中方终于能在合资公司中占有过半的股权,对合资公司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并受到舆论褒扬。因此当通用汽车以如此速度在今年便重新回购了这1%的股权,实在出乎了业界的预料,毕竟才短短一年,上汽甚至还没有把这1%的股权给捂热。

2009年,上汽出资8450万美元购买了因金融危机而元气大伤的通用汽车持有的双方合资公司1%的股权,不仅在关键时候拉了通用一把,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上海通用的绝对控股,可以将上海通用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据了解,报表合并后,仅2010年,上海通用就为上汽增加利润近50亿元。

虽然上汽和通用汽车双方之间成熟的合作沟通机制一直被外界称道,但在现实的利益面前,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此次股权的变更依然是双方为了各自目的博弈的过程。对于上汽来说,在这次回购交易中是掌握着主动权的,其在谈判“交锋”中表现出的强势在当下中方在合资公司中没地位、普遍疲软的情况下并不多见。目前看来,双方成立销售公司后,即便通用实现股权回购,上汽仍能将销售公司的收入纳入报表,对于上汽的业绩不会带来过大的影响,并可继续巩固其在世界500强中的地位。而对于摆脱了金融危机阴影、逐渐走向复苏的通用汽车来讲,中国这个全球最大车市是其重振雄风最重要的海外基地,而此次回购上海通用1%的“黄金股”是“羽翼丰满”的通用汽车巩固其在华地位的重要一步。

比亚迪大幅裁员

爆冷指数:6分

事件概述:2011年8月29日晚,网友“雅鲁藏”在微博爆料称,“2011年8月29日,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所有营销部立即解散,限定9月30日前全部寻找生路,就这么突然被辞职了。”对此,比亚迪官方第一时间完全沉默对待,只是比亚迪总裁助理李云飞在微博上澄清:“(变动)只是销售公司正常的人事调动。”随后,又有关于比亚迪裁员的消息在网上纷传,更详细的指出比亚迪这次主要是裁汽车销售营销部,裁员目标是把2700人的销售公司裁到800人,第一步先裁到1600人,比亚迪给了被裁员工四条出路:“一个月时间自己找工作;去十一事业部车间;走内部招聘;一个月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去车间的自生自灭。”比亚迪简单粗暴的裁员事件持续升温,这一大冷门事件一时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时隔一个多月,比亚迪老总王传福公开回应了裁员一事,承认了是为过去的疯狂扩张买单。

点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比亚迪大幅裁员宣告了被王传福引以为傲的人海战术失败。事后,王传福能对外公开承认发展战略失误也属罕见。

比亚迪裁员一事经过两个月的持续发酵,最终以老总王传福的公开认错而告一段落。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为了压缩成本、提高自身效益而进行裁员是企业的正常行为,在全球其他成熟的汽车市场中,类似的裁员事件也时有发生,但资方基本都会给出合理的裁员方案。比亚迪裁员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业内持续关注的热点,与其裁员幅度较大、没有妥善处理好被裁员工的善后工作不无关系,但更为重要的还是比亚迪官方长期的失声,导致这一事件更加扑朔迷离,以致被大肆围观。

比亚迪此次大幅裁员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比亚迪进入汽车领域之初定下的人海策略。进入汽车行业,王传福照搬其电池发家经验——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打造其汽车帝国。面对前两年井喷式发展的中国车市,比亚迪开始了疯狂的扩张之路,根据对未来市场和销量目标的预估,比亚迪启动了大规模的人事招聘和渠道扩张,但企业自身的管理并没有因此及时跟上、内部整个销售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再加上近几年对车型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支撑比亚迪庞大的销售计划,最终导致在市场还处于高增长的2010年被迫做出大规模的调整。负责销售的夏治冰也为此承担了相应的责任,选择了卸任辞职。

当然,对比亚迪能及时醒悟并作出积极的战略调整,将重心重新放回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上,这一点值得肯定。而错失了市场高增长的发展契机,比亚迪要想恢复元气还尚需时日。

上海大众新疆建厂

爆冷指数:6分

事件概述:2011年12月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官方网站刊登公告称,“11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致函我委,同意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新疆生产基地乘用车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根据新疆发改委的公告显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将在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新疆)有限公司,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计划于2013年投产,2016年达产后,将形成新车型5万辆的年生产能力。

点评:政府推动下的一次爆冷投资。

新疆基地将成为上海大众第六工厂,不过还没有最终定论。其实,早在上海大众开建江苏仪征第五工厂后,有关第六工厂即将选定地址的消息就甚嚣尘上,当时业界预计第六工厂产能将达20万-30万辆,候选地为浙江宁波和新疆。而在当时,宁波一度成为最可能的选址地,上海大众甚至都在当地获得了两块地皮。

坊间传言称,上海大众答应在新疆建厂是发改委审批通过其在仪征建厂的先提条件,虽然这一消息未经官方确认,但上海大众第六厂选址的政策指向性绝非“莫须有”,根据新疆发改委的公告,上海大众第六厂的规划产能由20-30万辆锐减到5万辆,这对于年销量超百万的上海大众来讲实在意义有限。

目前,东部沿海城市的汽车需求趋于饱和,而西部车市被看做是一片潜力巨大的“蓝海“,汽车产业西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大众新疆建厂也并非毫无战略意义,如能率先在西部市场占领一座桥头堡,一方面可以辐射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市场,另外一方面通过霍尔果斯等出口口岸可以方便的出口到中亚、西亚市场。另外,对于德国大众汽车方面来讲,完成在新疆建厂,不仅是大众在中国的西进战略的进一步深化,而且也实现了对中国大范围(包括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的产能覆盖。

不过综合新疆当地零部件配套建设的空白和大众进军西部车市的战略考虑,我们判断上海大众新疆工厂可能并非我们此前所讨论的第六厂,很有可能这是在国家发改委推动下大众“不得已”而提前布局的第七厂,而第六厂仍将可能落地宁波,产能规划预计在20万辆左右。这也符合上海大众的产能需求,否则新疆工厂5万辆的产能将无助于缓解上海大众本已非常吃紧的产能。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