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压力来自我们的梦想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发布时间:2012-01-04
分享到

与10年前提倡规模效应的思路不同,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2011年开始悄然转身。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由尹同跃亲自操刀砍掉大量的新车研发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奇瑞汽车的战略转型开进深水区。通过新产品投放减速、重新梳理研发体系、导入更严格和固化的标准和流程并通过标准的升级倒逼品质提升。

从正向研发到有效研发,从品牌林立到品牌梳理,奇瑞的自主创新之路正历经一场凤凰涅槃式的蜕变。奇瑞的品牌战略如何转型?在新的一年奇瑞会有哪些动作?尹同跃一一解开问号。

控股30余家零部件企业背后

第一财经日报:在任何国家汽车工业都被看成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它是国家工业水平的集中体现。上至钢铁、石化,下至轻工、纺织,汽车工业的关联度和带动系数远超其他行业。这是一个很长的链条。你认为发展自主品牌对这一链条究竟能起到多大程度的推动作用?

尹同跃:从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合资企业确实提升了国内的汽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但对整个产业链的拉动没有自主品牌的作用大。我以前也在合资企业待过,跨国企业到一个新的市场都会先把自己国家的零部件和设备带过去,很少培养当地的零配件供应商。像巴西和阿根廷,虽然市场大,但都是别的国家的产品。

合资企业不可能把核心研发主动拿过来,这就像吃甘蔗,合资吃的都是最甜的根部,而留给我们的往往是最不甜的那部分。

日报:大部分自主品牌企业都缺乏核心技术,很多企业的感受是,在研发过程中,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往往制约了其发展。奇瑞控股的零部件企业有30多家,那么奇瑞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大程度地带动了这些零部件企业?

尹同跃: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这二十多年来,我们会发现中国的整车厂和跨国品牌相比差距是在缩小,但中国的零部件技术与跨国品牌相比,差距却比整车企业要大,所以自主品牌整车要发展,必须拉自己的兄弟,中国的零部件技术发展必须支持几家大的自主品牌整车发展。跨国整车企业不会轻易采购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他们的采购体系自成体系,并且已经扎根。

我们现在会和一些零配件企业共同开发,不断逼他们去做,跟上整车的节奏。

追求单款车型的销量

日报:合资企业的产品线正在下移,合资自主品牌更是有很多低端产品,这对自主品牌会造成多大程度的挤压?

尹同跃:以前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关系是井水不犯河水,合资品牌做高端市场,我们做低端市场,现在不同了,他们已开始进入低端市场。

国家当时逼合资企业做合资自主,是说外方要和中国的伙伴共同建立自己的研发体系,真正地把根扎在中国。但现在合资自主有的是把以前的老平台改头换面做成新的品牌,因为技术是旧的,不用再开发,做一款产品的成本便宜,品牌影响力也比我们大,就可以进入低价市场,这对合资企业来说一举两得。

记者:你如何看待奇瑞发展过程中的多品牌战略?

尹同跃:不同的企业采取的策略不同,德国大众集团旗下十多个汽车品牌,都很成功,但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则是慢慢削减品牌数量。

我们也曾在2008年推出多品牌概念。因为中国是一个消费层级非常明显以及矛盾的地方。各个地方市场不一样,我们当时就想用一个品牌对应一个市场群体,不过当时对品牌的理解有点片面,其实品牌需要维护,需要靠钱来打造。现在的品牌很难传播,因为外界声音太嘈杂,你要让消费者知道要花很多钱,然后让他们熟悉又要花很多钱,所以我们资源要有效利用,就不能做太多品牌。目前品牌战略也还在调整规划当中。

记者:你曾经说奇瑞销量跌出前十名,也要做转型,那我们现在转型是怎么做的?

尹同跃:我们2011年改变很大。过去追求总量,追求行业排名,为了追求企业总量,我们需要依靠很多车型组合,同时维护成本和研发成本高,而平台之间的相关度不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我们现在是通过平台的通用化和模块的共享化,来降低成本。从过去追求总量增加变为增加单款车型的销量。

记者:奇瑞的碰撞实验室是国家级实验室,奇瑞这几年来在研发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你认为奇瑞的开发标准达到你的预期了吗?

尹同跃:我们在硬件方面投入还可以,现在的开发体系架构都搭起来了。在人才方面用了大量的全球资源,不过我们的工程师还是有点年轻,做汽车还是需要20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现在用了大量的外国人和留学生。研发是未来的根本,我希望还可以做得更好。

用管理创新为品牌加分

记者:你曾提到过,奇瑞的关键是创新,不光是在技术方面,超越技术是管理,管理背后是文化。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尹同跃:过去我们理解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就是怎么把发动机、变速箱、传感器做起来,我们也经常对外面讲我们的技术创新,但这些宣传没有给我们带来利益,没有带来品牌溢价。

现在,我们觉得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体现管理创新,把好的技术、原料和供应商合作伙伴集成起来为我所用,然后把产品做好,为品牌加分,品牌溢价力强,做成优秀的企业,不仅创造了利润,还可以花更多的钱进入发达市场。

技术创新要做,管理创新也要做,好的企业是需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把技术创新持续下去,把创新文化和管理创新持续下去。

记者:你认为自主品牌转型压力来自哪里?自主品牌未来能胜出吗?

尹同跃:压力来自我们的梦想,来自竞争对手。现在对手市场下探,促使我们思考,革自己命,去调整,尽量提升我们的产品溢价力。

我们一定能胜出。在中国成本压力正在上升、法规正在完善的背景下,我们真是不能再做低质低价的产品了,不能再走老路了,必须升级、必须做大的调整。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