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如今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是,仅有巨大的市场是不够的,中国要想成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创新大国,仍有非常曲折而漫长的路要走。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尽快掌握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同时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国际化战略则是“由大转强”的两大必要途径。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漫长且艰难的发展历程,2000年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而言是一个关键节点——汽车产销突破200万辆大关!自此,中国汽车工业才真正踏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自2001年底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销量相继跨越了300万辆、400万辆、500万辆、700万辆、800万辆、900万辆、1300万辆和1800万辆大关,保持了年均增长率近30%的高速发展。
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2010年,我国又实现了同比32%的高比例增长,销量首超1800万辆,继续保持了第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中国作为首要的汽车工业新兴市场,正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突破瓶颈,增强竞争实力
进入21世纪,汽车产业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而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整个汽车工业的上游产业,它在整个汽车工业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如此庞大的市场和消费潜力背后,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依然偏弱,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规模化效应差以及管理水平欠缺等,这些都是制约我们“由大转强”的重要瓶颈。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8万家,但真正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则凤毛麟角。“散、乱、差”的局面亟待改变。与此同时,众多知名跨国零部件企业如博世、麦格纳、电装、大陆集团和德尔福等正在加快在华发展的步伐,在投资策略上,它们由过去的相对谨慎转变为积极扩张;在战略布局上,它们由过去的局部布局转向全面布局,以期尽快抢占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这些外资与合资企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其核心竞争优势是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在短期内,他们的到来对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技术水平,缩短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正试图突破瓶颈,增强竞争力。我们看到,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为了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分解投资风险,不断扩大外购率,广泛采用平台战略、零部件全球采购、系统开发和模块化供货等方式,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扩大产品的通用化程度,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大幅度降低成本,通过种种途径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汽车技术正在进一步发展,未来汽车在注重安全、节能和环保的基本前提下,越来越重视智能化和信息化。中国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加快海外并购,关键技术“为我所有”
近年来,一些实力雄厚的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已初显成效。其中不乏众多成功的案例。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是万向集团,该集团从2000年开始已经收购了超过20家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企业,而且其每次并购注重交易规模,通过收购UAI、Rockford Powertrain和Schiller等知名零部件企业的资产和股权,使其获得了先进的技术、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国际知名的品牌,成功进入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行列。
最近3年以来,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海外并购更是风生水起,这些“大手笔”大部分是成功的。2009年3月,吉利汽车以4000万美元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此次收购,使得吉利集团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转矩自动变速器基础上,向大转矩多品种的变速器和动力总成的产品线快速拓展,强化了吉利自动变速器的研发与生产能力,打破了外资对自动变速器核心技术的垄断,为中国汽车行业掌控自动变速器的核心技术提供了坚实基础。同年11月,京西重工完成对德尔福减振系统和制动系统的全球业务收购。同年12月,北汽集团成功收购萨博发动机和变速器知识产权。
2011年4月,随着耐世特中国区总部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迄今中美间最大一笔汽车零部件并购案也尘埃落定。中航汽车与北京亦庄国际联手完成了这次并购,交易金额超过4亿美元。收购完成后,中方一举获得了耐世特汽车系统公司100%股权,其整体并购获得核心技术和全盘研发平台的意义,更甚于此前的技术性收购。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对此次联合收购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之为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中国式突围”。他认为,对耐世特的收购有助于中国企业突破低水平发展困局,快速融入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主流并以跨国企业的身份参与全球竞争。
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正在加速海外并购,以期通过这种“为我所有”的快捷方式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目前来看,这一战略的确取得了很大成效。甚至有咨询公司认为,海外并购是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加速剂。
转变增长方式,实施国际化战略
日韩汽车工业的发展模式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日韩汽车工业均经历了痛苦的创业时期。但他们通过雇佣外国技术专家,引进过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重视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造,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一步步掌握核心技术,最终创造出响当当的国际知名品牌。
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要想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除继续加强掌握核心技术,尤其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外,中国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还必须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对此,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司长王琴华提出的政策设想值得业界深思。
首先,支持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变增长方式,优化汽车产品的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当前,汽车产品出口虽增长很快,但结构还不尽合理,出口产品大多数还是劳动密集型、资源集约型的产品,特别是零部件基本是以这些为主,零部件还以售后服务为主,基本上还没有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配套体系。王琴华司长鼓励汽车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地调整发展方向,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高附加值、低排放和低污染产品,特别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的出口。
第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在汽车从行业上还需要为出口企业提供大量的公共服务平台。商务部提出要建设五大平台、研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筹建行业的专利服务机构以及支持汽车产业研究国际汽车市场、贸易及技术法规的变化情况,为汽车出口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以及国际汽车技术标准的变化信息,鼓励行业中介机构以及有条件的企业进入国际技术联盟和国际标准论坛,能够积极争取我们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支持企业就行业共性技术和通用关键技术进行独立研发或者联合研发,增强现有检测机构的检测试验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要形成与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检测需要相适应的配套合理、服务优质的检测试验体系。
第三,积极推动与国外汽车产品的标准互认。目前国际认证标准繁多,认证费用极高,我们出口的目标市场内的产品认证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出口的一个瓶颈。现在商务部正研究鼓励国内现有的认证机构与国外认证机构以合资合作的方式开展出口产品的互认服务。
第四,坚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我们汽车产业的发展前一阶段是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和合作开发的这样一条道路,以后再继续坚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第五,继续完善汽车及零部件基地的建设。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已经共同认定了长春等8个城市作为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认定160家企业作为整车及零部件基地企业。从政府层面,仍将继续完善出口汽车基地的管理办法和支持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要让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基地、国际交流合作的基地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基地,在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中,在中国的汽车产业国际化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一个带头和示范作用。
我们注意到,这些政策设想正在一步步得以落实,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已开始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这对汽车产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质的转变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