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使命,让机床跳动中国心--访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朱志浩先生

访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朱志浩先生

作者:宗 颖 文章来源:弗戈工业在线 发布时间:2013-04-02
分享到
访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朱志浩先生

2005年,沈阳机床成立了数控系统研发团队;2011年,沈阳机床完成包括数控和伺服的核心技术突破,全面掌握运动控制基础核心技术;2012年4月,沈阳机床推出针对ETC数控车床定制的具备部分智能功能的数控系统;2013年CIMT展会,经过一年多的验证,沈阳机床将正式向市场推出配置智能功能的ETC数控机床。历尽种种艰辛,打破重重技术阻碍,沈阳机床成功开发出自己的数控系统,它代表沈阳机床不负行业使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提到沈阳机床,大家脑海中会想到“销售规模世界第一”、“盛装出击国际展会”、“国外并购的成功典范”等诸多光环,他像一面旗帜树立在行业,承载着中国制造业腾飞的梦想和期待。无论是行业飞速发展过程中的企业崛起,还是经济危机后的艰难转型,沈阳机床从未让我们失望,一次次带给行业惊喜。近日,笔者再次走进沈阳机床,与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朱志浩先生畅谈沈阳机床打破国外束缚,开发自主数控系统的艰难历程,同时,朱志浩先生对目前机床市场的竞争现状、发展趋势等做了深入分析。

从两手空空投入研发到掌握核心技术、成功搭载机床,从受牵制于数控系统供应商,到摆脱束缚实现智能化制造……沈阳机床为行业呈现的不仅是数控系统产品,更带给大家生产方式理念的变革……这其中凝聚着无数艰辛和付出、创新和变革,同时,也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行业使命。

行业使命 潜心研发

一直以来,数控系统市场都为国外品牌所占据,西门子、发那科几乎是主流机床产品的标配系统。作为机床制造商,沈阳机床投身数控系统的开发不仅意味着将大笔金银投入在回报前景未可知的领域。同时,技术基础薄弱亦让研发成果何时问世成为不可预测的未知数。鉴于此,见到朱志浩先生忍不住问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沈阳机床为什么选择自主开发数控系统?”朱志浩先生的回答坚定而富有深意:“这一决策可以理解为是沈阳机床的使命所驱使。”

“事实上到底是否进军数控系统领域,在我们企业内部也是经过激烈的碰撞和讨论的。”朱志浩先生向笔者娓娓讲述了当时沈阳机床实施这一决策的原因和背景,“2005年前后,正值制造业繁荣、市场供不应求的阶段,机床企业加班加点地完成订单的生产需求。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却是:我们有那么多订单没有相应数量的数控系统能够搭配。数控系统供应商掌握着产品的分配权,直接牵制我们在市场的发展甚至影响我们的销售状况。”除了要摆脱受制于人的困境,企业的责任、行业的使命也是驱使沈阳机床投身数控系统研发的一大动因。由于沈阳机床是国企,国家各级领导对其十分重视和关注,曾有某位政府领导表示,“如果沈阳机床不做数控系统,那么也就没有其他企业能将数控系统实现产业化。”

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驱动下,沈阳机床于2005年组建了数控系统研发团队,从最初6个人发展到目前80个人,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使命挥洒着自己的创造力,执著向前。朱志浩先生介绍,“在实施具体开发工作前,我们做了半年多全球范围的调研认证,明确了自主研发和集成开发的双线并行方针。为开展自主研发,沈阳机床依托与同济大学的校企合作平台专门成立了上海研究院,除几位同济大学教师,其余全是在上海招聘的一批年轻人。以企业为主的新型校企合作机制开展工作,经历了为时5年的艰苦基础耕耘。2011年年底,我们完成了包括数控和伺服的核心技术突破,全面掌握运动控制基础核心技术。”潜心耕耘,终有收获,2012年4月,沈阳机床推出了针对ETC数控车床定制的具备部分智能功能的数控系统。

客户为本 适用为先

对于数控系统的研发,沈阳机床一开始就锁定了以客户需求为本的原则。在中国,数控系统的研发大多落在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由于他们的考评机制与企业完全不同,从而出现很多产品作为科研项目研发没有问题,但在实际生产中却显现出许多应用劣势等情况。沈阳机床打破这一陈规,坚信帮助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才能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能够在经济环境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大举投入研发,能够在研发之初就锁定客户为本的原则,在今天看来,这一系列的决策不仅极具前瞻性,而且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显现出独有的竞争优势。多年沉浸在一线,深谙客户需求变化的朱志浩先生分析了经济危机之后市场的竞争环境和沈阳机床的研发思路,“经济危机后,机床行业竞争惨烈,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利润越来越薄。没有针对行业的解决方案,在市场中就会逐渐丧失竞争能力。同时,面对用户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大,自动化生产需求提升等问题,我们需要重点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客户的价值。就通用数控系统而言,它很难充分体现某个机床企业的产品特色,这决定了在用户实际生产中有些机床的加工特点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会造成数控系统冗余功能的浪费。”

基于此,沈阳机床开发的数控系统不仅融入了其多年服务行业客户的经验内容,同时还充分体现出其机床加工设备的加工特性和优势,以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生产需要。对于拥有自己研发的数控系统,朱志浩先生的解读是:“作为造机床的人拥有了自己的数控系统,就可以把机床人对机床的独有理解和思想融入机床的大脑,我们为用户提供的不仅是加工设备,还加载了更多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手段,从而把我们和用户紧密联系在一起。”

据朱志浩先生介绍,目前,沈阳机床各款车床和加工中心都在尝试集成其智能数控系统,产业化的进程正在推进。有数据显示,其累计装机量已经达到五六百台。朱志浩先生表示,“产业化的标志并不是简单看装了多少台机床,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新产品推向市场时,企业是否已完成针对客户需求的所有体系建设,如服务体系、营销体系等,即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建设是否完成。”在即将到来的2013 CIMT展会上,沈阳机床将正式向市场推出配置智能功能的ETC数控机床。从首台样机测试使用到现在,已经经历一年多的验证,其稳定性具有充分的保证。

智能制造 助力转型

在与朱志浩先生的交谈中,“智能化”始终是他口中的关键词,我们也注意到此次数控系统的研发成功“智能化”是沈阳机床重点强调的功能。“对智能化的理解,学术界和企业的定义不尽相同,我个人的理解是:能给用户带来更多价值和竞争力的方法和功能都属于智能化范畴。比如,提供一些图形化辅助提示,简化操作过程,借助网络通信将机床相关信息传递给设备维修、管理人员等。不同行业对智能化的需求各不相同,如何更好地理解各个行业和地域对智能化的需求,并针对不同需求快速形成解决方案服务于用户是目前我们最关注的问题。”

凭借遍布全国的销售服务体系和已有的十多万各个行业的用户群,沈阳机床具备将智能制造推广、做大的基础。处于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特殊发展时期,沈阳机床也处在从“机床设备提供商”向“工业服务供应商”转型的关键阶段,而智能制造能为其转型发展推波助力。拥有自己的数控系统能够对预知产品实现定制,能够真正做到机、电和控制在设计阶段的无缝对接,从而推动产品升级,发挥沈阳机床自有的产品特色,实现“将机床产品打造成智能终端,与用户直接沟通”的目标。

未来,沈阳机床将不断丰富其数控系统的智能功能,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系列。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机床能够跳动“中国心”,沈阳机床有更优秀、先进的产品走向世界舞台,期待那让人激动、振奋的美好明天。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