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一轮人事调整:“新能源”徐和谊的第五军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4-02-26
分享到
在去年5月份李峰晋升北汽股份总裁,而引发的北汽人事调整之后,2014年春节前后,北汽集团又一番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已经各就各位、尘埃落定。

在去年5月份李峰晋升北汽股份总裁,而引发的北汽人事调整之后,2014年春节前后,北汽集团又一番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已经各就各位、尘埃落定。

此番变动涉及北汽集团以及旗下多个子公司的一把手,包括北京奔驰执行副总裁蔡速平卸任,保留集团副总职位,分管人事,同时担任北汽昌河董事;原北汽股份副总裁陈宏良接替蔡速平。

北 汽集团副总马童立不再担任动力总成公司总经理,保留执行董事职务,同时负责集团办公室工作;北汽集团副总裁韩永贵出任北汽集团下属零部件公司海纳川总经 理;北汽集团公共关系和行政事务总监郑刚,出任北汽新能源公司总经理,原总经理方清出任北汽广州公司总经理等等。

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从昌河转投北汽、并在北汽并购昌河过程中的极力斡旋的老将蔡速平并没有出任北汽昌河一把手,还有就是此前并非业务出身的郑刚担任新能源公司负责人。

来自北汽内部的消息表明,新能源公司的高层变动只是第一步。不出意外,北汽新能源股份公司将在3月份正式成立,目前的筹备工作已经接近尾声。

北汽新能源公司将由昔日北汽集团庇护下的全资子公司,完全走向市场,成为继福田、海纳川、鹏龙、以及北京股份之后,北汽集团旗下第五个股份公司。这也是北汽股份上市前夜,北汽对其内部业务进行的又一次调整和梳理。

徐和谊想学华为

“让能干的人上,这是徐一贯的用人风格。”熟悉北汽的人士告诉记者,很早以前徐和谊为北汽高层人员变化就制定了三个原则:一是集团与下属企业之间的交流,二是自主与合资的交流,三是不同板块之间的交流。

而在北汽昌河用人的问题上,徐和谊早已定下调子——保证昌河队伍的稳定。目前北汽只在销售和财务领域派出了人,昌河未来是北汽独立的品牌,北汽将在微型车领域采取双品牌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徐和谊掌舵的北汽集团的头等大事,就是北汽股份整体上市。从去年中旬,来自北京现代的李峰全面接管北汽股份开始,徐和谊调兵遣将的一个核心就是保证北汽股份管理体制的顺畅。

一个细节是,部分集团副总裁不再兼任二级公司的一把手,也有李峰作为集团二级公司北汽股份的总裁,领导集团的副总经理,多少有些不够顺畅的考虑。

实际上,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徐和谊在去年下旬的首届北汽集团品牌大会上,与记者的交流,已经为他亲自操刀的北汽人事调整和机构改革埋下了伏笔。

去年,北汽集团首次挺进世界500强,徐和谊要求北汽要用世界级企业标准来规划未来的发展。“在专业上向韩国现代对标学习,因为奔驰,包括美国企业并不适合亚洲企业,文化差异和管理理念差异太大。”徐和谊总结这些年的心得,未来世界谁主沉浮说不准还真是亚洲企业。

从 管理上、从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建设上,徐和谊要学的是华为。“特别是在体制上,要打破传统的国有企业的体制,最难的就是破局,尤其在首都北京。当然这是我的 事儿,毕竟企业的上层建筑得一点点来。什么东西都是鸡和蛋的关系,我老在内部讲,不要总是抱怨体制和上层。”徐和谊的一番话表明,人事调整也许只是机制改 革的一步棋。

其实,钟情华为,源于徐此前的一次智利之行,徐和谊在一家中餐馆吃饭,无意撞见一群华为的年轻人聚餐,对他们的活力印 象深刻。“现在华为培养人才的机制、用人的选择,以及这个企业本身非常有魄力,更让我觉得我们必须得改革。”徐和谊回国后,给北汽的干部们推荐了一本书 ——《下一个倒下的是华为吗》。

分拆新能源

随着北汽新能源股份公司的正式成立,北汽的新能源业务正处在重要的战略升级阶段。

在北汽新能源公司近日召开的股东会议上,北汽高层明确表示,北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是目前国家和北京市的战略发展方向,集团上下高度重视。未来将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合资合作以及市场调研等四个方面展开工作。

“像此前搭建北汽股份公司一样,北汽将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而且要内引外联。”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大洋电机等外资合作的基础上,北汽新能源将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

未来北汽在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合作、股权合作,以及合资公司将会陆续浮出水面。不仅如此,北汽新能源股份公司还将成立新的销售公司,全面推进针对私人市场的消费。

“从第一步换人开始,北汽新能源这次转型的最大特点就是革新。新能源是新鲜事物,传统的思维模式是不行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北汽不会再把新能源汽车当作汽车来卖,而是一种生活时尚品,它将不会依托于传统的4S店模式。

也 有业内人士认为,徐和谊对公关事务出身的郑刚委以重任,或许是把北汽新能源公司定位于未来要做更多的政府关系、拿更多项目的角色。但熟悉北汽的人士反驳 道,由于徐和谊出身政府官员,以及北汽集团北京地方国有企业的身份,北汽应该是所有汽车企业中,最不需要在政府关系上去做文章的公司。

不过,北汽身为北京地方企业,难逃地方保护的诟病,加上北汽新能源要发展的大势,刚刚履新的郑刚压力不小,加之从个人职业生涯的考量,其“新能源之旅”多少有些破釜沉舟的味道。

根据北汽新能源车的产品规划,未来将形成覆盖“高、中、低”端车型的产品阵容。到2015年,北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规模预计将达15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占5万辆。

电动车火药味空前

2014年将是北汽发展新能源关键一年,同时也是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元年。按照规划,未来四年北京将推广17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2014年计划推广2万辆、2015年3万辆,2016年和2017年各6万辆,为此,北京市设置了单独的新能源汽车牌照和摇号体系。

然而,随着近期北京市政府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出台,北京新能源市场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为了达到北京市规定的门槛,包括比亚迪、华晨宝马,甚至特斯拉在内的本土、合资、外资汽车公司,各显神通。

2月中旬,北京市经信委委托国家质检总局对申请补贴的新能源车进行检测,包括江淮、北汽、比亚迪的车型都有参与,这多少引发了本土新能源车企之间在政府和媒体公关层面的恶性竞争。

虽然根据北京市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市目前申请新能源摇号的数字已经超过既定指标,但北京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依然停留在培育期,参与摇号的大部分人并不一定有刚性购买需求,而是采取试水态度。

“基础设施等等问题,北京新能源牌照中签者最后有一半能买新能源车就不错了。”一位业内人士发出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正因如此,北京新能源市场依然需要各路人马首先团结一致把蛋糕做大。

如 果第一轮“十城千辆”示范运营阶段,跃跃欲试的中国企业为了圈地圈钱而积极地投身新能源的话,在新一轮示范运营大面积铺开,私人消费蠢蠢欲动,当下火热的 宝马、特斯拉们采取实质动作进入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大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企业需要告别依托于政府公关、拿项目、拿资金的时代,相反要拿出更多务实以及创新的 动作。

另一方面,一味的保护无益于扼杀本土企业的生命力和成长速度,面对华晨宝马之诺的租赁模式,特斯拉以租代售的运营模式,地方政府在制定门槛的同时,更应该在鼓励新能源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所建树。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