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增长之下适应转型新常态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5-07-22
分享到
中国汽车产销上半年数据已出,产销同比增长均低于3%,真正走向了“微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用“严峻”、“小年”来形容今年的汽车市场,并调低了全年增速预测至3%。

  中国汽车产销上半年数据已出,产销同比增长均低于3%,真正走向了“微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用“严峻”、“小年”来形容今年的汽车市场,并调低了全年增速预测至3%。

  增速从20%以上降至3%,中国汽车产销15年间经历了疾风骤雨般的爆发,如今回归和风细雨般的流动,实属正常。几年前就有专家指出,中国汽车市场不可能一路高歌猛进下去,最终定会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阶段。

  此时的重点是,身处汽车行业的小伙伴们,要尽快接受这一状态,并找到合适自己的节奏。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车企要趁此苦练内功,加紧转型升级。”

  确实,高速增长期,所有车型都走俏,大家一起享受高增长带来的红利,但进入“微增长”阶段之后则不同———就那么大的市场容量,不可能“你好我也好”,必然是“我多卖一辆,你就少卖一辆”。这种情况下,拼的就是企业的内功,包括产品力、营销能力、服务水平、品牌影响力等在内的综合功力。

  也由此,中国车企可能会进入新一轮的大浪淘沙阶段。那些拥有核心技术、产品规划完整、研发创新储备到位的企业将逐步脱颖而出,而那些靠低价战略、山寨模仿行走江湖的企业则面临着被抛弃的可能。

  好在不少企业都未雨绸缪,早有准备。以中国品牌车企为例,奇瑞汽车在销量稳居中国品牌第一之时就喊出“不惜跌出前十也要转型”。之后,其开始调整原有产品布局,砍掉了原先很多的“跟随产品”,重新梳理了公司组织结构和产品谱系,并摒弃过去逆向模仿的理念,引入正向研发的方法。这一过程十分痛苦——销量下降,高管被质疑。但从去年开始,奇瑞实现了主营业务的首次盈利,单车价格也提升了2万元左右,售后满意度也进入J.d.power前十榜单,整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得到提升。

  类似主动的转型与调整也发生在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和比亚迪汽车身上。一时间大家发现,原有中国品牌的阵营开始分化:一部分开始觉醒,注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研发创新,不惜时间和资金成本,也要回归本源;另一部分则还走在抄袭模仿、逆向开发的老路上,今天一个项目,明天一辆新车,还是低质低价的路子。

  微增长之下,对外国品牌来说,真正尊重中国市场,愿意把新车型、新技术拿到中国来,与中方合作伙伴进行深入合作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如PSA与东风的合作,已从单纯的合作生产制造向联合研发、共享平台、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转化。相应地,PSA旗下两个品牌近两年都在中国取得了高于乘用车市场增速的增长;而只把中方当作代工厂,对中国市场变化反应速度慢的车企,可能将会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汽马自达。

  当然,车企的转型不仅建立在对现有市场份额的攻占上,还表现在未来汽车发展机遇的把握上。就目前来说,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这两个方向必将成为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这也是企业苦练内功的一部分。若在这里攫取了先机,暂时的销量下滑、份额下滑也不必太在意,逆袭的希望还在。

  当然,车圈的很多同行,也不必立马就露出悲观的表情,毕竟在2000多万辆这样的大基数之下,即使年增长2%~3%,从绝对量看也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不必总要强求10%以上的增速吧。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