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顿·马丁的新时代正在到来:2015年初日内瓦车展上,阿斯顿·马丁推出三款重磅车型,从三个纬度推陈出新,彰显了品牌在实施新产品战略上迈出的第一步。
阿斯顿·马丁首席创意官Marek Reichman深知车型外观对品牌的重要性,公司设计部门也将这一设计精神推向至高点,一系列概念车、限量版车型和量产车型腾空出世。它们设计统一,却又全然不同:从One-77、CC100,到V12 Vantage Zagato、拉共达Taraf、Vulcan、DP-100和Vanquish,再到DB10和DBX 概念车,尽管每个车型各有千秋,其经典特征却始终闪耀如一。
在过去的六十年间,每款车型均在设计、空气动力学、材料和工艺等方面不断演变发展,但所有变化仍然保留着阿斯顿·马丁最引以为傲的设计原则,标志性的进气格栅以及侧面通风口设计特征也已为大众所广泛熟悉。
DBR1及其椭圆形进气格栅,与其公路版车型形状有鲜明的不同
阿斯顿·马丁进气格栅的设计起源于早期车型的功能需求。1939年,Atom车型的进气格栅开始逐渐融入直立散热器与侧面进气格栅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作为一辆二战前的车型,Atom被赋予了非同一般的流线造型与时尚元素,这在当时普遍以功能为导向的设计中开创了先河。
战后,Atom的前部设计得到进一步雕琢和发展。到1950年代制造DB2/4时,其基本形态已经固定;随后至今,标志性的进气格栅成为公路车型设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侧面通风口的设计来源于侧面带有凹面的1956年款DB3S;随后的经典款DBR1(1959年勒芒冠军)将凹面更换为分散的排气口。“虽然DBR1的前进气格栅并未采用过经典设计,但它启发我们增加侧面通风口。”Reichman说道,“这是为了从发动机室吸取空气,从而降低前格栅的气流带来的阻力,后被推崇为设计经典。”
侧面通风口从二战前的Atom原型车到阿斯顿·马丁Vulcan的发展变化
DBR1公路车型系列逐渐发展为永恒经典的“DB”系列:从1957年的DB Mark III,到随后的DB4、DB5和DB6,进气格栅的设计精髓逐渐被提炼。从DB4开始,进气格栅和侧面通风口成为阿斯顿·马丁的标配。1970年代的设计曾背离过这一基本特征,如早期的Lagonda和Bulldog。直到1973年新版V8,进气格栅才重新回归,较先前版本简洁了许多。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Vantage、Virage、DB7、DB9,直到今天。
Reichman称:“如今,这些元素被深深烙印在阿斯顿·马丁各款车型的设计DNA中,One-77和CC100更是将此设计发挥到极致,车身侧面的鲜明设计,充分突显车辆动态和发动机动力。”
CC100,阿斯顿·马丁于2013年为品牌百年纪念而特别制造,许多设计理念源于DBR1
“随着不断进步,挑战将不断涌现, 很多设计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譬如冷却发动机,向其注入空气等;同时我们还需要将这些设计元素赋予更多功能性。”Reichman称,在DB10和Vulcan的设计中,进气格栅位于车鼻部位,较以往位置都要低;Vulcan还将这一设计融入材料选择之中,形成碳纤维车前扰流板。类似的还有DP-100——一辆专为PlayStation游戏机打造的赛车——为追求极限速度和卓越性能,其进气格栅融入了鼻锥的几何形态之中,创造出上升和跨越的前翼造型,从而塑造出这辆虚拟战车的驾驶舱和后盖板。
随着阿斯顿·马丁强力驶向未来,其车身外观形态也将继续发展变化。Reichman表示:“未来的各代车型还将拥有高辨识度的外观设计,这对阿斯顿·马丁的重要意义不止于视觉传达, 在更深层面上,它用以帮助加强和展现公司的核心价值。”
所有伟大的车型设计都可细分为几个组成部分:线条,细节和曲线。当我们不断做减法,将设计削减到仅有像轮廓一般的简单线条,这些最终的元素诉说着某款车型的生产、型号和年代。Reichman表示:“这些元素体现出阿斯顿·马丁的经典特征,它们是代表阿斯顿·马丁的符号。”而它们,还将继续代表下去。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