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月份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的曝光,新能源汽车行业受到冲击,出现连锁反应,1月份新能源产量骤降8成。在颇多质疑新能源补贴过高的声音中,新能源最新的补贴性质政策出台,已经从最开始的补贴厂家倾向补贴消费者。
2月14日,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提出适当降低新能源汽车、二手车的贷款首付比例。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利好信息,降低了购车压力,同事消费者也可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补贴实惠。
骗补调查或致新能源汽车产量骤降
根据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统计,1月,国内生产新能源车1.61万辆,虽然同比增长144%,但环比下降83.8%。其中纯电动商用车减幅最大,净减产量达5万辆,其次是纯电动乘用车减产量达1.77万辆。1月新能源车产量环比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或是由于国家四部委对新能源车“骗补”事件调查产生的影响。四部委对“骗补”事件的深入调查,将一些有“骗补”可能性的企业停止了生产新能源汽车。
同时,工信部新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的车型目录只涵盖了247款车型,远低于以往6年累积的3409款推荐补贴车型数量,并在今年1月 1日废止了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新目录中大部分车型仍然与旧目录中的车型重合,如北汽EV系列、江淮iEV、比亚迪唐、比亚迪e6等新能源车型。而腾势、启辰纯电动车等囊括在旧目录中的车型未出现在新目录中。
目录车型数量的缩减,导致生产企业原有在目录中的车型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企业也会选择减少或者停止生产这类新能源车型,这也是导致新能源汽车产量骤降的原因之一。新能源车产量下滑的主要车型集中于商用车、客车领域,对于乘用车来说,影响并不大。
新能源补贴政策倾向消费者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商业化初期的确是需要政府补贴,除了对车企的补贴之外,各地政府也开出“特权政策”比如免牌照费、免摇号、不限行等,来帮助新能源的推广和普及。不过“骗补”事件的爆发,关于新能源车补贴是否合理的质疑更加强烈。
突然取消补贴,有可能致使新能源行业出现断崖式停滞,刚刚培育起来的市场和产业链还相对脆弱。不过为了规避因此,当务之急是将补贴标准逐年“退坡”,倒逼企业加快向市场求发展,同时调整完善规则,堵住漏洞,严惩骗补者。
2月14日,人民银行、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意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降低新能源汽车、二手车的贷款首付比例,合理扩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消费及相关产业发展。
意见还明确,将深入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研究将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纳入首批次应用保险保费补偿机制实施范围。推动保险公司尽快开发出更符合新能源汽车风险特征的专属保险产品。以后的汽车保险会越来越细化,零部件也可以上保险了。
除此之外,2015年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交通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停车供需状况差异,推行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车型的停车服务差别收费。鼓励对新能源汽车停车服务收费给予适当优惠。
由此可以看到,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车主越来越多,国家正在逐渐将利好政策倾向与补贴消费者。反观全球,各个国家都在补贴消费者上大做文章,法国给予消费者每辆5000欧元电力补助;德国消费者可享受10年免交行驶税的优惠,2016年后可与家中另一辆车共享车牌,以节省保险费用;美国加州以积分交易制度规避企业对补贴的依赖症。
要从从根本上解决补贴带来的负效应,政府要做的还有很多,从政策驱动市场转变政策市场双驱动的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新能源汽车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