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忧虑”成企业申报目录原动力

文章来源:弗戈工业在线 发布时间:2016-02-26
分享到
为引导规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健康发展,国家鼓励汽车动力蓄电池企业做优做强,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自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截至目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目录已公布两期,共有17家企业入围。

为引导规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健康发展,国家鼓励汽车动力蓄电池企业做优做强,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自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截至目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目录已公布两期,共有17家企业入围。

记者发现,已施行的《规范条件》并非强制准入政策,而是以自愿申报的形式出现,也未影响到电池、车辆的销售,为何电池企业愿意主动进行申报?该项政策出台的意图何在?

不安感推动企业申报

对未来政策感到强烈不安,催生企业申报积极性。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宋寒对记者说,《规范条件》目前虽然以推荐性文件存在,但不排除未来会与获得补贴资格或车辆获准销售相挂钩的可能性,为了在后期发展中不会埋下隐患,大多数企业会提早准备进行申报。

有此担忧的并非微宏动力一家企业,第二批进入《规范条件》目录的企业——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院副院长刘正耀也有着相似的担忧。刘正耀告诉记者,很多动力电池企业主动申报进入目录,是出于对政策不稳定性的担忧,“未来政策是否会将进入目录作为车辆上公告或上牌的要求,未进目录的企业或许失去在市场销售的资格,我们对此不确定。”

在宋寒看来,不申请《规范条件》的企业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目前的产能、技术条件不能达到《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另一类是不打算长期生产动力电池的企业,这类企业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产能、技术条件,这类企业根据市场短期需求情况进行规模调整甚至存在退出动力电池产业的可能性。

宋寒认为,长期致力于汽车动力电池生产、研发的企业,都会未雨绸缪积极申报,争取进入符合《规范条件》企业的目录。

符合《规范条件》就能配套车企?

成为符合《规范条件》企业是否会成为整车企业选择配套电池企业的前提条件?对此观点,宋寒与刘正耀的观点不太一致。

宋寒认为,《规范条件》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整车企业选择配套电池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宋寒看来,未来国家出台相关要求将《规范条件》作为强制性要求的可能性极大,整车企业也对此有所预期,为了减少后期配套变更等一系列麻烦,整车厂家会优先选择进入《规范条件》目录的企业。

但刘正耀认为,《规范条件》由推荐性升级为类似准入政策时间是不可预期的,因此,整车企业不会将是否进入目录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

在刘正耀看来,车企不会将《规范条件》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是基于两点原因,首先,进入《规范条件》目录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并不一定优越,产品竞争力不一定强,应交给市场检验;其次,很多整车企业并不看重是否进入目录,它会以成本、需求为导向进行选择,选择需求得到满足,合作、沟通更为流畅的企业进行配套,这些条件也不一定是《规范条件》目录内企业都可以满足的。

为了解整车企业对《规范条件》的看法,记者采访了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奇瑞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倪邵勇。倪邵勇告诉记者,根据以往经验《规范条件》有可能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因此,整车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会考虑这一因素,但企业同时拥有一套自己的选择标准。“企业的选择标准与行业规范的关注点有所不同,车企会关注技术指标和过程保障等能力,行业规范则更关注投资和产能。”

侧重产业规范与保护

任何规范、政策制定都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规范条件》制定的意义是什么?宋寒表示,《规范条件》制定的背景是动力电池产能迅速扩张,政府层面担心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希望制定政策规范产业发展,同时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

刘正耀也认为,《规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产业的整体水平,并能够阻止游资、热钱一窝蜂进入动力电池领域,让“深耕”该领域的企业能够得到发展空间,以维护产业正常发展。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规范条件》对动力锂电池企业的基本要求、生产条件、技术能力、产品、质保、售后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大多数动力电池企业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标规范,产业整体水平会有所提升。“《规范条件》就像一道防火墙,起到保护产业发展的作用。”该人士最后说。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