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8)”于2018年1月20-21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会上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发表了《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的最新判断》的主题演讲。以下是具体演讲内容;
徐长明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最新的判断,主要是两个观点。第一,三大政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连续4年的高速增长,但我判断政策驱动的市场不久就将遇到发展的瓶颈。三大政策,一是高额的补贴;二是牌照限行的优惠;三是部分领域政府的直接干预,像公交车、物流车等等。这三个政策合计下来,促进新能源汽车连续4年高速增长,2014年8万辆,2015年33.5万辆,2016年48万辆,2017年78.6万辆,但是光靠政策,下一步发展一定会遇到瓶颈,大概这个瓶颈会在100-130万辆的水平,商用车能否发展到30万辆或者到40万辆,取决于关键城市的物流车是否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如果推广,则有可能达到40万辆。出租、租赁、公务车大概会达到30-40万辆,私家车达到40-50万辆,加起来大概为100-130万辆。
在私家车市场,我估计限购城市能够推广十几万辆,接近20万辆,非限购城市的推广可能达到三、四十万辆,但是非限购城市也是靠政策驱动的,这是一个上限。
我觉得双积分政策实施之后,可能会改进供给的结构,但是要针对因自发需求而购买汽车的私人市场,还必须要解决用户在使用新能源汽车时的痛点,为什么说双积分可以改善供给结构?这张图是2016年分品牌的销量,左边小框子里是价格的数据,75.44万元的一款车是特斯拉Model X、Model S,两款车型加起来销售1万多辆,在这之后,就是比亚迪E6,价格24.4万元,再之后就是17万元的车了,其中大概有50多万元,将近60万元的价格区间内是没有车型的供给,随着双积分政策的实施,这个区间的供给车型将会出现,最近我们也做了调研,现在跨国公司已经为应对中国的双积分政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原来大众汽车公司预计在2018年会全线投放市场,现在双积分政策延后一年,合资公司上市新产品的力度也会延一年,但2019年是合资公司产品大规模投放市场的一年,在这个意义上,双积分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会有力的促进新能源汽车总规模的扩张,但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空间会有较大的压缩。我做了调研,像北上广这样的城市,例如大众的新能源汽车投放到市场,很多人的选择会从自主品牌转到合资品牌,双积分政策特别是新能源积分政策,对于市场总规模的扩张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对自主品牌而言,会带来市场空间的压缩,所以我称之为“双刃剑”,也许我们在制定双积分政策的时候,在对自主品牌空间方面,考虑的还不够,现在有很多企业开始着急了,我调查了好几家合资公司,他们认为如果中国政府大力度推进双积分政策,并具有强硬的行政措施,他们说生产产品没有问题,关键是如果找不到用户,那怎么办呢?大幅度降价?特别是效益好的外资公司,有足够的利润,如果是有四、五百亿元利润的公司,拿出50亿元来支持新能源汽车也是没有问题的,卖20万辆车,一辆车赔几万元,但是如果将价格降几万元,对自主品牌而言就是压缩,所以,我认为双积分政策特别是新能源政策,实施的力度越大,对自主品牌的空间压缩程度就越大,在此也提个建议,我们制定政策的时候应兼顾到自主品牌的发展。
要大规模的扩展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我觉得必须要解决用户的痛点。这是国家信息中心今年开展的针对1000多个新能源汽车用户调研的结果,用户不满意的地方,第一,就是续驶里程不够长,第二,充电时间长,主要是车的问题,还有充电不方便。如何把充电变得更为方便,并提高续驶里程,这是两个需要考虑的最重要方面。
潜在用户,现在传统车的用户不买新能源车,基本上有三个原因,续驶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充电麻烦。我们做了研究,在人口密度的大城市,让私家车充电十分方便还是有非常大的难度,便捷的充电应该像加油站加油一样,公共充电变得更加方便,可能相对比较容易,你如果住在别墅,安装个充电桩,也比较容易,如果要在高度密集的住宅区把充电设施布局得让充电更加方便,我觉得难度比较大,所以下一步能否考虑提升在公共充电设施充电的便利性,主要是把充电的时间缩短。
跟大家分享第二个观点,新能源汽车长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就是新体系的电池要得到突破,这个是出于与传统汽车同质化竞争的考虑,这也是目前传统汽车厂考虑新能源汽车能否快速发展的主要角度,而互联网公司不这么考虑,而是考虑第二个条件,就是传统汽车企业认为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电池要得到突破,突破的方向一方面是能量密度,解决电池的重量问题,另一方面是功率密度,解决充放电速率的问题,在这两个方面,大家现在更多考虑的是能量密度(横坐标),但是功率密度(纵坐标)考虑得少一点,如果让充电变得方便,应该从纵向维度来分析,把功率密度加大,比如国外在做350千瓦的车,就意味着一个小时可以充360度电,60度电跑400多公里、500公里,10分钟的充电时间就够了,现在美国高速公路网的充电设施大部分都是按150千瓦做的,他们提到,将来稍微通过技术手段,通过技术改变就能够达到300多千瓦,我们现在高速公路充电功率大概是40千瓦,这个可能解决不了,达不到300多千瓦,可能要重新布网。
这样的电池现在已经出现了,叫固态电池,现在有很多企业、外资公司在做,我去调查了几家大的合资公司,非常有影响的外资企业,去他们的总部考察,他们认为以现在新能源电池的密度,要让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发展、渗透率迅速提高,难度比较大,要提高需要的条件,就是要提高电池的密度、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现在正在做固态电池,他们说产业化的时间大概还有四、五年,技术的上突破,四、五年的时间就达到了,能不能实现产业化,还要看经济发展,这个技术现在有大公司,外资公司自己在做,他们认为这个电池技术就像变速箱、发动机一样,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不会留给电池企业,而是要自己做,整车企业自己做,这些外资公司自己在研发固态电池,四、五年之后可以实现产业化。这种情况叫同质化竞争,考虑的完全是与传统车比较性价比,这个电池技术一旦突破的话,我觉得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才会有指数性增长。现在在我们国家,市场占有率大概就百分之一点几,新能源汽车生产78万辆,整个汽车市场是2900万辆,这两个一除大概2%,要想3%、4%、10%几的发展还需要电池突破。
另外一个考虑,互联网公司认为,汽车的功能变化了,汽车重新定义了,这个如果发生变化那就是不一样的,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汽车像智能手机一样,变成一个移动智能终端,即使车价贵一点、行驶里程不够长、充电也没有那么方便,大家也会买。我们国家现在消费群体正在发生变化,我们预测到2027年,90后买车的人占比大概为41.8%,00后为7.2%,这两个加起来50%了,这些人对互联网、对移动终端的要求比年龄大的人大得多,因为他们用手机都是用这个考虑,这是大的变化。而且我们国家现在年轻消费群体在汽车领域里面,几乎方方面面都跟互联网相关联,买车靠的是这个,用户需求也是靠这个,我整个做了产业链(PPT),时间不多就不展开了。
现在年轻人除对汽车之外,对其他的一些家居产品、智能产品也是高度接受的,现在新经济已经渗透到我们国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网联、互联网的应用,中国在全世界排第一、接受程度第一、应用领域第一,发明不一定是我们的,但是我们应用是第一的。
这是中国经济引领(PPT),大家可以看看特别有意思,最左边的图是零售电商的交易, 2016年我们国家的电商占全世界交易比例达到42.4%,美国是44.1%,其他国家合起来33.5%,我们独角兽公司估值100亿人民币以上的,这样的公司我们的占比明显多,2016年我们占到了36%,接近美国的公司,美国的占比在下降,我们新经济有明显发展。智能手机的发展就可以简单理解,200元可以买个只打电话的手机够用了,为什么花三千、四千买一个智能手机呢,大家在用智能手机做这些东西,将来大家一旦把车当作移动智能终端的时候,汽车的定义就发生变化了,在这个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就容易实现发展,因为高度智能化的东西传统汽车做起来是很难的,这要靠新能源汽车。所以我觉得这两个条件的改善都是可以的,当然这种变化对我们汽车产业有挑战。
这是我11月2日去宝马公司交流,他们的一张图(PPT),说70年代之前汽车就是汽车,1985年的时候汽车就有舒适性和娱乐考虑进去了。到了95年的时候,这个圈在不断发生变化。1995年就到了第三个圈,导航、通讯就进来了,诺基亚公司等等他们就有了。到了2003年的时候第四个圈,就有智能的东西。现在到了第五个圈,这里边就多了,汽车产业的界限越来越大,将来各个企业都要考虑。另外一个,我们一般时候说微笑曲线原来说五个,制造,往上是采购、研发,往下销售、服务,现在增加了一个,叫新型使用模式,它会带来一个巨大的价值链,我想我们有这么多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大家可能都看到了第六个,这里面发展非常大。
我想这就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简单一总结,我们过去的三大政策促进了过去四年发展,但将来如果还靠政策,会有瓶颈,长远发展、大规模的渗透率迅速提高,有没有可能?有可能,两个条件,第一个传统汽车企业认为的电池的技术发展,另外一个是互联网公司考虑的汽车的定义发生变化
谢谢大家!
(根据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