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阿布特,作为美国迦太基学院的投资代表,是教育行业较为成功的投资者之一。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30日,比尔优异的投资能力帮助他实现了过去10年6.2%的年均回报率,这一表现优于90%的同行。相较于同是教育行业的哈佛大学大手笔地投资木材、农田,比尔配置的产品大部分是领航投资发行的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跑赢主动管理型基金已经是几十年来不断被验证的命题。随着投资者对于指数投资认知的加深,指数投资不再是投资组合中附加部分,而是逐渐成为了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投资方向。在指数基金中,被动跟踪指数型的投资组合配置常被称为无人驾驶投资,好比是一辆自动驾驶的无人汽车,不需频繁地人为调控速度和方向,也可以平稳长久地行驶。
无人驾驶投资的源起
指数投资的概念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为了满足公众对于无佣金、低管理费、获得平均收益的基金的需求,指数基金应运而生。但在当时,大众对于这类无人驾驶投资并未表现出太大的关注,认为这并不符合美国通常的做派,是一种愚蠢的非主流投资行为。甚至有不少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投资经理揶揄不应为了追求平均收益,而选择如此乏味的投资方式。更多的投资者仍青睐于传统的投资工具:传统共同基金。
传统共同基金的投资理念区别于被动指数投资,属于主动投资的策略范畴。其致力于寻找标的资产的错误定价,并在合适的时机以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交易。基金经理基于自身的投资理念以及对市场的研究分析,试图战胜市场,追求超额收益。然而几十年来,美国大多数传统共同基金的表现均未跑赢标普500等股指。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由此认识到,指数基金具备传统共同基金所没有的魅力,是拥有高性价比的新投资产品。
无人驾驶投资发展迅猛
作为无人驾驶投资的全新领域,ETF在近10年飞速发展,目前资产规模相当可观。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ETF产品规模已经达到4.7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ETF市场,占据72%的市场份额。其在2017年全年的ETF资产规模净流入增长率也打破了历史纪录,凸显了指数投资在发达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而回望国内市场,继2004年推出首只ETF——50ETF之后,国内也经历了ETF的更新换代,ETF的发行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过去10年间,国内市场指数基金规模已扩大至可以和主动型管理基金资金规模相比肩的地步。
截至2018年5月底,我国沪深两市已成立ETF产品151只,整体市场资产规模在2500亿元左右。其中,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在规模和产品开发数量上一路领先其他指数。未来,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和体制的不断完善,ETF作为被动投资首要工具的地位会越发不可动摇。
我国无人驾驶投资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对指数投资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业界人士认为,未来境内ETF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相关政策支持和产品结构创新。结合我国国情来看,未来ETF市场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一是客户群体变化。高净值人群、高等教育人群将成为投资ETF的主流群体,养老金和社保基金也将大举进入ETF市场。
二是策略多样化。国外市场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Smart Beta这个概念。Smart Beta是一种兼有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的策略。简而言之,就是将市值加权和成分股选择方式优化,同时复制跟踪指数中的股票。Smart Beta策略旨在通过错误定价理论获得高于市值加权组合的收益,从而达到分散风险、降低波动率的效果。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Smart Beta策略产品便受到了市场爆发式追捧,目前已达到发达国家ETF规模的21%。而国内相应的策略仍在孕育初期。随着Smart Beta策略在境内市场的逐步渗入,ETF市场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三是结合主动投资。被动投资组合选择依赖于主动投资的计算衡量结果,因而主动投资的证券定价估值应更为谨慎和理性,为被动投资提供可靠的数据模型,减少选股和加权的偏见问题。
四是成为战略性调整工具。ETF的风险收益组合相对于主动投资产品而言较为稳健,其在二级市场交易的特性又能为投资机构提供资金流动性。不少投资机构会将ETF视为一个战略性调整工具。将其纳入投资组合不仅能够实现诸如现金证券化这类投资目标,还能平滑整体组合的风险,同时提升资金运用的灵活性。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