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场,宝马的玩法有何不同?
共享出行市场又起波澜,在美团插足网约车市场之后,如今又迎来新的选手——宝马。日前,宝马集团ReachNow即时出行平台推出专车服务,前期将投放200辆燃油版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版的宝马5系轿车,并配备200名训练有素的司机。
在此前,宝马出行服务有限公司旗下品牌ReachNow获得了成都天府新区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宝马成为首家在中国拿到网约车牌照的外资欧系车企。
而宝马在中国出行服务的布局可谓低调但又雷厉风行。去年12月1日,宝马集团分时租赁项目ReachNow落地中国成都,携手环球车享旗下分时租赁品牌EVCARD分时租车,在成都推出高端电动分时租赁产品"ReachNow Powerd By EVCARD",提供分时租赁服务。今年4月,宝马在成都注册了全资子公司宝马中国出行服务有限公司,去年11月初从成都TFNA政府获得在线预约出租车牌照后不久,该公司就开始测试网约车业务,再到如今高端网约专车上路,前后不过一年时间。
日前宝马集团在中国成都的业务从共享汽车扩展到网约车服务,宝马也成为首家在华提供网约车出行服务的豪华汽车品牌,高端专车开始在网约车市场打响了市场抢夺战。
打响网约车争夺战,宝马的玩法有何不同?
在国内的网约市场里,滴滴一家独大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但是,随着滴滴接连出现的女乘客遇害事件,网约车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成为公众最关注的焦点。11月28日,滴滴顺风车因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问题被交通运输部通报,并被要求限期整改,某种程度上,安全问题在重塑整个网约车市场,市场格局也有了一些松动迹象与新的机会。
此次宝马的高调入局并拿到牌照,说明了政策上开始试图引入更多市场竞争主体、激发市场的充分竞争来推动市场的规范性与安全性。而相对当前大众网约车市场,宝马的玩法有何不同?
我们仔细梳理宝马的模式可知,其一,它的市场定位不同,宝马切入的是高端市场,在今天,网约车高端市场依然是一个空白的增量市场。其次它采取了与滴滴不同的司机管理模式,配备了专职司机。在目前,宝马成都叫车业务前期配备200名训练有素的司机。根据宝马透露,司机都是经过严苛的筛选和专业的培训才上岗的。包括宝马服务专家的专业培训。
在过去的网约车市场,业内的共识是,网约车市场司机鱼龙混杂,驾驶资质、犯罪信息无法完全把控等安全隐患成为网约车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专职司机的配备,或是网约车安全破局的一条路径,尤其是对于那些寄希望于获得优质、安全出行的群体来说更是如此。据宝马透露,它的目标客户是那些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优质体验的人,比如有重要会议的商界人士;家人享受周末时光或举行特别的庆祝活动。
这给当前的网约车市场带来的影响是,它一定程度上拉高了网约车市场的服务水准与安全标准。
其二,当前主流网约车平台是C2C模式,只做打车平台。而宝马则是提供自有车辆,自有打车平台ReachNow,而其提供的车系主打新能源车与电动车,并且在国内大举布局充电桩,可以说走的是软硬一体化的路子。而为应对全球变暖及空气污染,这类车辆更具环保理念。
其三,对于宝马来说,所用车辆以及它的品牌优势不可忽视,当前宝马投入市场的车辆是5系2018款525Li M运动套装款,车内附加了雨伞、清洁袋、空气质量监测仪、行车记录仪、车辆事故紧急呼救系统,相对而言,有更具品质感与安全性的硬件配套。虽然其他网约车平台也有豪华车服务,宝马自家车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是其他平台难以抗衡的。
另一大不同在于,相对国内网约车平台单一的叫车服务,宝马则将汽车共享和网约车服务整合,提供可供选择的套餐化的服务。宝马在做网约车之前,早在2011年就在欧洲推出了DriveNow,为用户提供分时租赁服务,后来这种分时租赁的共享业务进入中国成都。目前宝马EVCARD在成都全城已有1000多个租车和还车点。全国范围内,成都在使用率、会员和网点已经做到了前三位。
而共享汽车与网约车是两种不同的出行服务。共享汽车是分时租赁模式,而网约车是一种网络预约叫车。在过去,这两种形态的出行服务是互相竞争的。此前业内认为共享汽车是替代网约车的一种较好的选择,但人们没有想到,宝马却将这两种服务整合起来供用户选择——早在2016年,宝马就在美国启动ReachNow,同时为用户提供共享汽车和网约车等出行服务。
宝马当前在中国的移动出行服务其实是网约车+共享汽车的结合体——可以共享用车,也可以预约叫车,同时结合了共享汽车+网约车两方市场与两方的服务体系,形成一种整合体验的创新,宝马也成为了国内首家将汽车共享和网约车服务整合到一起的公司。
网约车市场第二轮竞争 ,高端网约车市场或生变局
可以说,宝马这种整合性出行服务的价值在于,其一给高端市场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两种服务体验的整合,带来了更高的用车效率,可能会推动共享汽车用户与网约车用户互相渗透,提升车辆单位时间、天数内的使用频次。显然这种模式的便利性可能会引发其他B2C模式的网约车与传统车企的效仿,宝马的模式也让纯叫车或者纯共享的出行边界消弭了,两种服务整合之后,带来的是一种更高效的用车体验。
发展到今天,网约车靠疯狂补贴跑马圈地的"上半场"竞争已经结束,比如我们看到美团、携程等新玩家入场之后,补贴战已经难以持续,当前的网约车市场更多的卖点来自于以品质、服务和创新取胜。对于当下的B2C模式平台神州、曹操、首汽来说,由于它们本身也是以自营车辆规模为前提开展网约车业务,宝马的这种模式可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而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网约车市场的车型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豪华、高端网约车市场布局者不多,根据贝恩管理咨询公司此前发布的出行报告数据显示,仅2017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的交易规模就已超世界其他各国交易总和。预计到2020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将达到720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增长11倍。相关数据还显示,国内网约车市场目前渗透率不足20%,还存在很大空间。而这个空间,显然也有高端市场的一杯羹。
相对来说,宝马的入局,切到的恰恰是一个当前网约车市场尚未覆盖到的高端市场,也就是说,高端市场在国内本身是属于增量市场。宝马本身就是高端调性与品牌溢价的代名词,在抢占高端市场用户心智层面有独特优势,如果能切下高端网约车市场的蛋糕,对于传统车企入局网约车市场也有一定的激励效果。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国内整车市场的增量空间正在逐步见顶,移动出行业务的是车企探索更多元化盈利模式的积极试探,早在过去,国内上汽、一汽、吉利、首汽等车企都已经纷纷布局网约车市场。尤其是在滴滴顺风车事件之后,"安全服务"成为各大车企打破滴滴垄断、分羹市场的关键筹码。因为传统车企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自身车辆优势结合强有力的安全把控,来获取市场口碑,宝马入局网约车市场另一大优势条件在于有充足的资金和强大的产销能力做后盾,能够保重充分供给,且能够有效盘活车辆存量资源。由于宝马的带头效应,进入网约车市场分羹或将成为更多传统车企的选择。
而随着B2C平台与车企加入大战,网约车或将开启第二轮竞赛,在安全与品质服务的前提下,宝马的共享汽车+网约车模式对C2C模式网约车模式造成一定冲击,可能会被部分网约车平台的借鉴,吸收大量原本网约车服务需求较高的用户群体。
另一方面,豪华车企搅局网约车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早前奔驰的Car2go已经在北京、重庆等地运营共享汽车,奥迪也低调上线了名为"奥迪出行"得分时租赁项目,提供旗下众多车型的出行服务。早在10月份,戴姆勒与吉利就已联合发布消息表示双方将在华组建合资公司,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随着宝马首家外企拿到网约车牌照,也可能会刺激越来越多的重量级玩家入局,这也将倒逼网约车服务形态与质量的升级。可以预见,接下来的网约车市场,对用户和市场的争夺尤其是高端市场的争夺更为激烈。
ACES战略下,宝马抢滩移动出行背后
宝马早于两年前就提出将从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方向上转型,并于2018年9月针对中国未来交通出行发展趋势提出"ACES战略":自动化、互联化、电动化、服务化发展方向。而网约车业务是宝马拓展移动出行服务市场的一部分。今年9月初,宝马就提出'2+4'战略布局中国的未来出行市场。其中"2"指的是宝马集团BMW和MINI两个品牌的核心业务,"4"指的是宝马的"ACES战略"。如今在华成立出行服务公司并拿到首张外资网约车许可,更是印证了宝马将实施的"ACES战略"对移动出行领域的重视。
宝马试水高端网约车、抢滩移动出行市场背后,本身也是其汽车产业链升级的一部分,宝马剑指移动出行市场,战略目标也是为应该全球变暖趋势、为新能源车的投放与市场教育铺路,因为在当前宝马布局的网约车、共享汽车车辆中,就有大量新能源车,在中国,宝马集团电动车的销量中,新纯电动BMW i3,BMW X1插电式混合动力成为混合动力车型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伴随着全新充电升级以及创新出行平台的推出,宝马集团在中国的新能源攻势正在全面提速。
宝马当前的动作也可以看成是它在数字交通服务,实现按需供车出行方面的布局,基于未来新的增长点做铺垫。宝马收购合作伙伴Sixt,完全控制DriveNow汽车共享业务,使其在未来发展业务方面更具灵活性。
某种程度上,网约车业务的布局,意味着宝马正投身到新的数字化和互联世界中,融入这些城市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未来趋势相融合。从它向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的转型与变革过程中,宝马将自身既有业务与共享经济结合正在成为汽车行业转型的案例,当然,做网约车平台并非易事,宝马还需要完善的车辆运营、制度、大数据算法等技术。
而如果宝马的移动出行服务普及到更多城市,凭借其模式理念、宝马的品牌与提前布局的优势,在高端网约车市场拿下一块蛋糕并非难事,毕竟,在网约车市场,人们当前迫切希望出行多一些优质安全的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上,宝马的入局,恰逢其时迎合了人们的心理诉求,随着未来更多豪车品牌入局争夺,网约车市场也将迎来新的变局与变量,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