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了戴姆勒总部所在地斯图加特和宝马总部所在的慕尼黑,这两家德国汽车制造商联合宣布将新的公司总部将设在德国首都柏林,并将合资共享汽车公司命名为“Jurbey”。
双方将深化此前的合作,合作范围扩大至共享出行、停车业务和电动车充电业务,同时在这一项目中投入超过 10 亿欧元。此举也被外界看作是挑战Uber、Waymo等来自科技领域的竞争对手。
此前,在共享汽车、网约车服务、泊车服务、充电网络、多模式和按需出行等业务方面宝马和戴姆勒都有自己的平台。而此次双方的合资公司除了将上述的业务统一到一个平台上之外,还会提供打车、共享汽车等常规共享出行服务以及运营充电、泊车和其它形式的交通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戴姆勒的Car2Go共享汽车公司将与宝马的DriveNow、ParkNow和ChargeNow合并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双方各持股 50%。新的合资公司将有5个方面的业务,包括共享出行业务REACH NOW、充电业务CHARGE NOW、停车业务Park NOW、共享汽车业务SHARE NOW以及出租车叫车业务FREE NOW。
其中包括:
REACH NOW是基于智能手机的路线管理和交通服务;
CHARGE NOW是电动车充电网络;
Park NOW在帮助司机找到停车位的同时,还能提前预定位置;
SHARE NOW替代并做大Car2Go的共享汽车服务;
FREE NOW类似Uber、Lyft以及滴滴的打车服务。
宝马CEO科鲁格表示:“这五大服务的合作会越来越紧密,最终形成以纯电自动驾驶车队为基础,自主充电和泊车随行的单一出行服务系统。”另外,宝马和戴姆勒的合作也将基于两者所拥有的6000万客户。不过在业界看来,戴姆勒与宝马的合作也从侧面反映了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危机感。
但戴姆勒和宝马的合作并非易事,此前欧盟委员会对这一合并持批评态度,双方也曾为应对反垄断调查作出让步,但在解决了欧盟委员会对垄断的担忧后,这项合作终于去年 11 月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随后两者也正式敲定了这笔交易。
不过从根本上来看,这种合作是随着优步、Lyft和滴滴出行等公司的发展以及随后的扩张,传统汽车制造商确保自己不会在转变中落伍的事实。当然,无论是戴姆勒还是宝马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布局。
此前,戴姆勒旗下的汽车共享项目Car2Go和宝马旗下的DriveNow拥有2万辆汽车,覆盖30个国际城市,用户量高达400万左右。另外,戴姆勒于2008年创立的Car2go分时租赁以及moovel P2P共享平台、mytaxi、Chauffeur Prive等出行服务品牌,已经在全球110座城市累计获得了超过四千万用户。由于出行服务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宝马也通过“DriveNow”布局出行服务市场,加速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的转变。
毫无疑问,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来自科技行业的冲击,这也是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戴姆勒和宝马都前所未见的。国际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曾指出,与资金储备较为充足的科技巨头公司的竞赛中,传统汽车制造商正被甩在在身后,所以围绕用车、出行开发更多的服务对车厂来说非常重要。
所以近年来,在新兴技术的冲击下,更多车企开始选择抱团合作。2017年9月,丰田牵头在日本成立了电动汽车联盟,包括马自达、斯巴鲁等在内的 6 家公司先后加入,共同分享知识产权,加速构建电动汽车基础技术。2019年1月,大众和福特两大车企正式宣布建立全球战略联盟,双方还有望在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和共享出行等领域达成进一步的合作。
业界纷纷表示,联盟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未来,而不是个例,尤其是在电气化、自动驾驶技术和出行服务方面。也有媒体认为,在强烈的危机感下,传统车企需要捍卫自己的商业模式,当然,也眼馋Uber和Lyft等共享出行巨头的巨额估值。
当然,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去年第四季度Uber实现营收3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全年打车总收入达到500亿美元,同比增长45%。在去年的一轮融资中,Uber的估值超过700亿美元。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Uber成功IPO,它可能会瞬间成为千亿级(估值1200亿美元)的超级巨头,比通用、福特和菲亚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市值加起来都要高。
至于Lyft,也在商讨近期 IPO 的事项,上市后其市值可达200-250亿美元,也就是宝马市值的一半。
不过业内普遍认为两家公司布局太晚了,而且10亿美元级别的资金,与Uber和Lyft烧掉的钱相比,简直不堪一提。另外,亏损也并非不可能发生在戴姆勒和宝马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共享汽车以外,戴姆勒和宝马还有其他广泛的合作。据德国《商报》报道称,宝马和梅塞德斯-奔驰或将联合开发下一代紧凑型汽车。该项合作将基于宝马1系和梅塞德斯A级研发,首批联合生产的紧凑型汽车有望于2025年之前上市,此外,作为更广泛合作的一部分,双方还将在自动驾驶方面进行技术共享。
作为亦敌亦友了一个多世纪的戴姆勒和宝马也积极寻找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伙伴,戴姆勒首席执行官蔡澈表示:“会进一步与其他供应商合作,包括入股初创企业和老牌企业,也是一种可能的选择。”而在各自的核心业务领域中,双方的竞争关系将保持不变。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