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汽车行业朝着“新四化”发展,汽车动力和新能源驱动领域有哪些前沿的技术和趋势?作为汽车动力系统领域的行业盛会,2019 CTI论坛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汽车行业专家同台探讨,并促进该领域的知识分享和深度交流。
今年将有更多知名企业的嘉宾带来精彩的分享,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氢科技”)副总经理侯中军博士正是其中之一。在论坛开幕之前,侯中军博士接受了AI《汽车制造业》记者专访,深度解读了氢能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情况、技术瓶颈及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战略布局。
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中军博士
AI:在2019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介绍其燃料电池的研究已有近40年的技术积累。您认为,当前中国的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侯中军博士:中国在面向汽车应用的氢能燃料电池研究开始于“九五”末期,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步。技术方面,通过科技部支持的科技研发项目诞生了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总成、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电堆以及相应的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材料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尽管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不过奠定了良好的长期发展基础,并培养了相应的研发团队和专业人员;产业方面,以上汽为代表的整车企业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工作,目前开发出一系列燃料电池乘用车和商用车车型,同时拉动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和起步;在商业化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和成本问题,整个行业仍在探索经济性可行的商业模式。
AI:提起氢能,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安全。您认为制约氢能及燃料电池发展的核心瓶颈是什么?
侯中军博士:制约氢能及燃料电池发展的核心瓶颈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加氢站基础设施,即氢的可获得性问题,是最大的瓶颈。第二,成本问题,燃料电池的成本高于锂电池。第三,可靠性和耐久性问题,并不是氢燃料电池车可靠性和耐久性不好,而是不像燃油车经过上亿次的使用、经历各种工况的检验,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差不多,燃料电池车受客户的检验还不够多,需要在不同工况下进一步应用,用数据说话。第四,材料和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问题还很严重,给应用可能带来一些瓶颈。第五,与燃料电池汽车整个产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从上游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包括加氢站的建设审批流程、标准规范、验收,这些国内有但还不够完善。
AI: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挑战,捷氢科技提供哪些技术和服务?
侯中军博士:捷氢科技主要从事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储氢系统的研发,同时也承接工程类服务。电堆及系统是企业研发的核心,通过前期的运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车辆的运行数据,目前在用车型3款,涵盖乘用车及商用车,单车最高运营里程超过5万公里,车辆目前运行状态良好。
AI:目前我们看到行业中其他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氢能产业,贵司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方面有哪些优势?
侯中军博士:捷氢科技以攻坚燃料电池核心技术为己任,目前已具备从电堆核心零部件(双极板、膜电极设计)、电堆集成、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到动力系统集成、整车集成的完全正向开发能力,并具备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产品PROME P390已完成开发并交付整车,关键性能指标如,电堆功率115kW、功率密度3.1kW/L、低温冷启动温度-30℃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与丰田等国际一流燃料电池车企的技术对标。
AI:捷氢科技为行业提供燃料电池产品和服务,未来有怎样的战略计划?
侯中军博士:捷氢科技从用户角度出发,结合实际的使用场景进行开展。国内目前市场基本为商用车,所以在产品规划阶段,更多的考虑燃料电池汽车终端有利车型及应用场景,长续航、自重低、加注快是燃料电池的优势,充分考虑燃料电池的有利方面,未来主推燃料电池系统应用在重载、长续航的商用车上,同时,国内政策补贴也是商用车高于乘用车,积极做好“柴改氢”的应用。但乘用车方面,公司仍然会持续研发,以保持技术的先进性。研发及产品的投放策略为坚持乘用车攻坚克难,商用车落地应用的策略。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