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汽车方兴未艾,国内车企纷纷入局,其中,以长城汽车最为激进,几乎在整个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都有布局。
长城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战略到底如何?在9月底于江苏如皋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大会上,长城汽车副总裁唐海锋发表了主题演讲《长城控股集团氢能产业的探索与思考》,长城汽车氢能战略总监张健也接受了EV世纪等媒体的采访。结合这些信息,我们对长城控股集团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战略进行梳理和解读。
3年投资12亿元
过去三年,长城汽车在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并且加入了多个相关的国际和国内组织。
2016年,长城汽车成立XEV项目组开始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2017年加入国际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协会。
2018年2月,加入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2018年3月,加入国际氢能委员会(Hydrogen Council),是目前加入该委员会的唯一一家中国车企;
2018年6月,长城汽车在保定建立氢能技术中心,这是国内首个拥有全套检测和试制设备的氢能技术中心,拥有国内第一座105MPa高压氢气循环测试台,国内第一座6轴储氢瓶缠绕机,国内第一个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测试台架和国内第一座液态储氢加氢站等。
该技术中心支持长城汽车内部研发的同时向全行业开放,以实现与其他合作伙伴共担研发成本和分险。
2018年8月,长城汽车收购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燃动力)51%股权(2019年4月100%控股上燃动力)。
上燃动力成立于2001年,是国内较早进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系统集成商,最早由上汽集团等公司出资成立。
2019年4月,长城汽车投资4.5亿元在上海成立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势能源)。
据长城汽车氢能战略总监张健介绍,长城汽车开展氢燃料电池研发已经有三年多时间,累计投资达到12亿元,未来几年仍将持续投资氢燃料电池业务。
目前,整个研发团队达到300多人,其中,来自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日韩、印度等国的外籍专家达到50余名。除国内研发中心以外,还在德国慕尼黑建立了研发中心。
聚焦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突破核心技术
张健表示,虽然过去三年长城汽车在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进行了广泛探索,但未来的业务会更加聚焦,作为一家汽车主机厂,将主要聚焦于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其中的核心零部件。
作为长城控股集团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布局的重要载体,未势能源的定位就是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和系统集成商,主要针对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核心零部件,比如电堆、膜电极、以及储氢系统中的储氢瓶和瓶阀等进行研发和产业化。
张健表示,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仍有一些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被外国公司垄断,长城集中对膜电极、IV型70MPa储氢瓶、高集成度的瓶口阀和减压阀等核心零部件进行技术攻关,其中膜电极、瓶口阀和减压阀将于2020年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后期还将推出燃料电池电堆、储氢瓶等产品。
长城汽车副总裁唐海锋表示,当前,国内企业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布局绝大多数以整车和系统为主,导致国内对进口材料和核心部件的依赖较为普遍,不利于整个氢能产业的发展。因此,未势能源的策略是立足核心技术的正向开发,同时联合上游企业进行原材料和研发资源的共享,并与下游合作伙伴进行系统的验证和产品的推广。
在氢能基础设施领域,长城也进行了相关技术研发,但基于其车企背景,以汽车动力系统为核心业务的长城不会介入氢的制取和储运业务。长城非常关注加氢协议和加氢站系统集成,因为这些技术事关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安全,长城必须掌握。
在此次大会上,唐海锋在演讲中还展示了上燃动力研发的乘用车85kW氢燃料电池系统,这套系统将于2020年搭载在长城汽车的氢燃料电池样车上,预计2023年前后实现SOP。
如上图所示,这套系统的净输出峰值功率达到85kW,系统最高效率达到60%,冷启动温度可以低至-30ºC,体积比功率大于700W/L。
2023年量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按照长城汽车之前的计划,该公司将于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期间展示燃料电池乘用车车队,2023年将推出比较成熟的量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丰田汽车是奥运会主赞助商,该公司将在冬奥会期间大规模展示运行氢燃料电池汽车,因此,长城的氢燃料电池车队届时通过何种方式与公众见面还是未知数。
面对目前国内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以商用车为主导的形势,并没有商用车业务的长城同样在探索如何在商用车领域进行布局,以实现占据先期市场和技术产品验证迭代的目标。可以预见的是,长城控股集团若想进军燃料电池商用车领域,其将以未势能源-上燃动力作为动力系统集成商的形式与商用车主机厂合作。
此前,丰田汽车与亿华通和福田汽车,以及与上海重塑、苏州金龙和一汽建立合作关系,向中国企业输出其氢燃料电池技术和相关产品。
对此,张健表示,长城汽车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秉持开放原则,长城一直在探索与其他车企在该领域进行合作,包括探讨与日韩和欧洲先进车企合作的可能性。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