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进口车在国内谋取“暴利”的现象再次引起舆论的关注,甚至连合资车和自主车也受到波及,一时之间,汽车“暴利说”甚嚣尘上。
实情究竟怎样呢?记者通过多方调查发现,就汽车的终端售价与生产成本的比率而言,进口车的平均利润率大于合资汽车,合资汽车平均利润率又大于自主品牌汽车。
汽车行业专家苏晖告诉记者:“汽车的终端售价与生产成本的比率可以计算,但单车利润率则很难衡量。一般而言,自主品牌汽车的平均单车利润率能达到15%至20%就很高了,合资品牌大概能达到50%左右,一些进口车可以达到80%至90%,豪华车则可以超过100%。”
与国外相比,同一车型在中国市场销售普遍存在“同车不同价”,国内售价高达国外的三倍,高昂的售价缘何存在?外资车企何以在国内赚得盆满钵满?自主品牌又是如何“绝处求生”?本文将为您层层剥茧,解开外资车企暴利之谜。
整车成本贵在底盘
如果对一辆整车进行“解剖”,其实它的核心部件并不复杂。核心部件不外乎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车身等,其中,真正的成本在于底盘。
底盘的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底盘包括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发动机、变速箱都在这里面,底盘决定汽车的性能方,而车子的档次和水平由发动机来决定。”曾担任大型车企总经理的王先生(化名)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就成本而言,王先生表示,发动机约占1/4,车身(包括外观和内饰)也占1/4,剩下的就是变速箱、悬挂、刹车、传动装置、电子配置等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部分外资品牌都实现了国产化,但汽车的核心部件仍被外方牢牢掌控。一般而言,一些附加值高的零部件,如自动变速箱、汽车的电脑、控制电脑的软件等都在国外生产;此外,高端的汽车用国外原装的部件多一些,低端车的部件在国内做的多一些。
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掌握了话语权。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变速箱的成本大概几万元,正是这一小小的变速箱,大大抬高了进口车的“身价”。
“虽然是个很小的部件,但国内的技术还是拼不过人家。”上述人士坦言,原因有产业链不完善、技术不过关、自行研发性价比不高等。
一辆汽车由厂家生产出来以后,仓储物流、营销环节也会产生相应成本。中投顾问流通行业研究员申正远告诉记者,以一辆市场报价20万元的合资汽车为例,其价格构成可以分解如下:裸车生产成本约10万元,占50%;物流、营销成本约2万元,占10%;技术转让费约2万元,占10%;厂家利润约4万元,占20%;经销商利润约2万元,占10%。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的生产成本是相对的,一款新车刚上市时成本相对较高,销量越大成本越低。
外商钻法规空子
攫取进口车暴利
凭借技术上“胜人一筹”,外资车企赚钱盈利倒也是理所当然。但是,令中国消费者不平的是,凭什么同样配置的汽车,在中国卖得要比国外贵呢?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进口车的国内报价是国外报价的三倍。以宝马X1 为例,其厂商建议零售价33425美元,约合人民币20.27万元。加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到岸价约22万元,关税税率是47%(包括25%关税、 17%增值税和5%消费税),需交关税约10.3万元,完税价32.3万元。而国内官方指导价则为49.90万元,比完税价格仍高出54.49%。
那么,进口车国内报价为什么会这么高呢?中国关税比其他国家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但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进口车在完税价格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加价。一般而言,在汽车流通环节,还会产生10%左右的经销商毛利。申正远认为,“进口车完税价格加上合理的毛利率是可以接受的,但外方在此基础上又会从中加价,这就显得‘暴利’。”
厂家为何可以从中加价呢?在申正远看来,这主要是外方钻了中国政策的“空子”,《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的规定使得价格由厂家说了算。
而在国外,经销商的模式则更为“市场化”。
一位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丁女士告诉记者:“在美国,dealer(经销商)分好几种,一种是卖场式的,同一家店里卖好几种品牌的车;另一种是单一品牌的,类似于国内的4S店。”
同一款车每一家dealer卖的价格都不一样,有时候为了促销甚至比厂商建议零售价(MSRP)还便宜。此外,在美国买车更加“个性化”,在美国买车是按“辆”买的,而不同于国内简单分成舒适版、豪华版、旗舰版等来买。“有时候车身颜色不一样,价格也可能不一样。你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轮胎、座椅等附加配件的材质,不同配置价格都不一样。”丁女士说。
申正远认为,正是因为4S店这种单一的经销模式,给了进口车垄断价格的机会,容易产生厂商、经销商联合抬价,消费者无法抵抗。“单一经销模式打破,或可改变进口车暴利的现状。”
不过,就算经销商存在“联合抬价”的可能,利润大头也被总代理商拿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对一辆进口汽车的最终售价来说,生产和运输成本占40%,各种税费平均占比20%,总代理经销商的利润占30%,其他分销商的利润仅为5%。
合资车比国外报价高
外方从制造中赚钱
看到“奔驰E级”最高优惠16万元的广告语,你是否会怦然心动?
事实上,即便降价16万元,厂商也有“暴利”可图。通过对比合资品牌汽车与国外同款汽车的售价,不难发现,实现国产化的合资汽车也存在厂商额外加价的现象。加价的原则与进口车雷同,越是高端的车型加价越“猛”;此外,刚上市的新车报价相对较高。
如表一所示,卡宴、路虎等时下热销的SUV车型国内报价高于国外报价的300%;奔驰E级、奥迪A6等高端车型国内报价是国外报价的150%以上;而君威、凯美瑞等中高端车型国内报价也比国外高出一倍。
此外,如表二所示,对比合资品牌汽车与同等配置自主品牌汽车售价,合资品牌也要高出约20%。
对此,王先生告诉记者,合资品牌的单车利润率高于自主品牌是肯定的,国内很多的集团就靠合资企业赚得钱活着,比如长安集团,就是长安福特养活着一个集团。
不过,王先生同时指出,合资车企的利润大头基本都被外方抽走,真正到了出厂买卖环节只有那些紧俏的德系车型存在暴利,比如一汽大众的迈腾,但大多数中高级端以下乘用车并不存在暴利,甚至有些销量不畅的中高级轿车属于低利润销售,比如长安福特新蒙迪欧最低价格才13万元,并不存在暴利。
事实上,一款合资汽车在销售之前,外方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每一款合资车型,外方都要抽取加盟费(包括技术转让费、品牌使用费等在里面)、技术提成费等,此外,外方往往会指定零部件供应商,这块利润也是巨大的,中方人员没法估计。”王先生说。
一般而言,技术转让费约占一款合资车售价的9%,而零部件采购占整车成本50%的份额,外方的利润空间显而易见。
外方之所以能抽走利润大头,关键还是靠技术。“中方没有核心技术,发动机管理系统、自动变速箱管理系统都掌握外国人手中,国产后还是外国人赚大便宜。”王先生坦言。
“2011年社科院竞争力调查报告当中提出合资企业的利润外方占95%,中方只有5%,洋品牌通过合资贴上中国标签,我们变相支付生产许可费或者被分走一部分利润。”原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李刚在一次会议中表示。
自主品牌生存艰难
压榨零部件供应商
面对进口汽车、合资汽车的全线进攻,高、中、低端车型无孔不入,以及一、二级城市到三、四级城市的深入扩张,自主品牌的处境日益艰难。
为了盈利,王先生告诉记者,一些自主品牌整车企业主要靠压榨零部件企业。此外,自主车企的成本控制还体现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例如,有些工厂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开工,因为按照当地的政策,晚上的电费便宜。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辆自主品牌汽车把价格压到五六万元,仍有利可图。
不过,王先生强调自主品牌不能卖得“太便宜”,“这样会把整车企业‘做死’,长此以往,也不利于零部件供应商的发展,整个产业链都会被‘做死’。”
因为价格过低的车型,整车厂低价是通过压榨零部件供应商得来的,那么,零部件供应商要谋利的话,就只能在产品上做假。
“零部件厂商通过做假的方式偷工减料,人为把价格降下来,这就导致自主品牌汽车质量上不过关,寿命不长。”王先生说。
而在政策监管方面,我们国家没有针对违背正常市场秩序的反倾销法。“应出台政策规定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不能低于成本价,监管好那些低于成本价的产品,查处企业偷工减料的行为。”王先生指出,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也造成一些零部件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
除了零部件的偷工减料,自主车企更换生产模具不如合资车企和外资车企来得“勤”,以及生产线的自动化率不高等,也导致其产品制作工艺不够精湛、高故障率。
“进口品牌的模具使用次数限制得很低,可能生产个三四百次就更新了,但自主品牌为了节约成本,更换的频率不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另据某合资厂商的一名车间班长告诉记者:“自主品牌的自动化率普遍不高,但这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做出来的。在好的合资企业,上发动机两个小姑娘拧几个螺丝就能完成,而在一些自主汽车企业里面都是小伙子才能做,还搞得很累。”
自动化率越高,工厂前期投入成本自然也高。不过,自动化程度越高产品生产的稳定性也就高。“比如员工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好等可能都会影响产品质量,但机器则更稳定。”上述车间班长表示。
获取更多评论